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方正 第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世说新语》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1],内容大多记载东汉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门),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方正 第五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相关文章

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们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历来都得到赞美。 本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 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体现正直人品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表现在礼制方面。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有相应的礼节。坚持这些,才合乎礼.才算正直。例如第17 则记嵇绍为侍中,参加官吏的集会时不肯演奏乐器,认为穿着官服而去做乐工的事是不合礼法;第20 则记太尉王夷甫反对对方用不拘礼节的“卿”字来你呼自己,坚持要用尊你。对待无礼的言语、行动则坚决反对,义形于色。例如第1 则记元方小时候对那个无信无礼的客人很不客气,“入门不顾”。特别是第15 则对比了山涛父子的表现:“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山涛的儿子知道戴着轻便小帽去谒见是失礼,可是山涛没有坚持这个礼节,所以舆论界评为儿子胜过父亲。坚持忠孝,自然属于维护礼制之列,从而避讳也成了坚持忠孝的一种礼节,不能直接说出君主和尊亲的名字,如果对方无视这一点,就要以牙还牙。例如第18 则记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陆士衡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陆士衡就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 其次是坚持宾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坚持正确的说法和做法而反对错误的,也不能因为受到压力或其他缘故而后退,放弃原先的主张,违心地随声附和。就算面对君主或顶头上司的错误言行、也不作任何让步,因为直言极谏正是德行大正的表现。例如第9 则记和峤宁可违背晋武帝的意愿,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第28 则记王敦的主簿何充于大庭广众中当面反驳王敦的说法,“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有些人在交友上也很慎重,不可结交的就不能交往。例如第6 则记夏侯玄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当时,士族阶层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他们恃贵而骄。看不起庶族,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分,这也被编纂者看成方正。第46 则说得最明显不过了:吏部拟选王坦之任尚书郎,他自以为此职非名门贵族所宜担任的,说:“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婚姻总是一种政治联姻,更要讲究门当户对,门阀制度对此要求很严,第24 则认为士族豪门跟低于自己门第的家庭通婚是“乱伦之始”。 除此以外,刚直不阿,不信鬼神,当仁不让,义不受辱,不肯屈身事人,不受吹捧,也不吹捧别人,等等,都是本篇所称道的。[2]

简介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的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清楚地见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唐朝修《晋书》多采《世说新语》,引用的312条约占《世说新语》条目的三成左右。对此后世的史家常有批评。 [3]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4]


相关信息

〈王蓝田食鸡子〉、〈曹植七步成诗〉、〈晋明帝论日近远〉、〈管宁割席绝交〉、〈华歆、王朗乘船避难〉、〈陈元方答客问〉、〈王导骂新亭对泣〉、〈石崇杀妓〉、〈裴令公吊阮步兵〉、〈王子猷访戴安道〉、〈曹操、杨脩过曹娥碑〉、〈曹操捉刀〉、〈曹操望梅止渴〉、〈王敦出婢妾〉、〈支道林养鹤〉、〈顾恺之倒食甘蔗〉、〈嵇康临刑索琴〉、 〈谢奕作剡令〉、〈谢安听阮裕白马论〉、〈谢安、王坦之赴宴〉、〈谢道韫咏絮〉、〈谢玄北征不为名〉、〈谢万石雅量〉、〈刘伶祷神戒酒〉、〈王羲之坦腹东床〉、〈王子敬人琴俱亡〉等篇曾收录于台湾中学阶段各版本课本,或补充教材。今日有许多成语典故、汉晋文人轶事几出自此,亦可将《世说新语》视为古代短篇小小说合体。


视频

世说新语 相关视频

《世说新语》简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