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无上秘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茄青椒

 

 

 

无上秘要》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类书。北周武帝宇文邕纂。据载,宇文邕曾七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释、道三教优劣。力主道教居儒、释之上,因群臣、沙门反对而未果。后定议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僧道论争空前激烈。乃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并废佛教、道教二教,勒令僧人、道士还俗。 [2] 崇道后下诏立通道观,设学士,选著名道士、僧人120人。又令道士王延校理三洞经图,撰《珠囊经目》。又据《续高僧传·释彦琮传》称,建德六年亡齐后,字文邕在通道观道士的帮助下,“自缵道书,号《无上秘要》”。

《无上秘要》在魏晋南北朝众多道书中堪称巨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和道经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也是校勘早期道书的重要依据。

《无上秘要》的确有它的缺点,如某些经典的选择并不典型,也失于完备,取舍可能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它紧紧扣住道教的实践和修行的次序,其繁浩的品目正说明编者试图囊括道教的全部精义。它选取的经典主要是早期的道教经典,这不但反映了早期道经在道徒修习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说明作者在努力反映道经的传统教义。认真研究《无上秘要》会使我们对六朝道教的理解不会因为某一时期学术界的兴奋点而造成以偏概全的误解。今本《无上秘要》已非完帙,仅余原本三分之二的内容。

流传历史

《无上秘要》原一百卷二百九十二品。《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为七十二卷;《崇文总目》著录仅一卷;衢本《郡斋读书志》作九十五卷,并云:“右题曰元始天尊说,《艺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时析出二十三通也。”可见唐代已有残缺,至两宋,先后有七十二卷本、一卷本、九十五卷本传世。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为其残本,计六十七卷,实缺三十三卷。而所存诸卷中又有缺品。此本多避宋讳,可推知所据为宋本。书前有目录,止于一百卷,凡缺卷、缺品皆不录品目。正文或一卷一品,或一卷数品,或数卷一品。另《宝颜堂秘笈续集》《丛书集成初编》《雪堂丛刻》收载该书一卷残本。除上述刊本外,尚有敦煌唐写本。据北珍二十卷末题识,系“开元六年二月八日,沙州敦煌县神泉观道士马处幽并侄道士马抱一奉为七代先亡及所生父母、法界苍生敬写此经供养”。P.2821为写本目录,详列二百九十二品目,并分义类品例四十九科,阐释编纂次第之义理。据此可考见原书结构及《正统道藏》本所缺品目。S.80系《正统道藏》缺卷(卷十)。

大道品主导思想

周武帝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但岐路既分,派源逾远,淳离朴散,形气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道隐小成,其来旧矣。不有会归,争驱靡息。今可立信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俾夫玩培𪣻者,识嵩岱之崇崛;守碛砾者,悟渤澥之泓澄,不亦可乎。”周武帝的这个诏书是其主编的《无上秘要·大道品》的主导思想,而《大道品》也是全书的思想精华所在,惜毁于至元毁藏。

六世纪的道藏

《无上秘要》今存残本除去同书异名外,实摘引约一百八十种道书,绝大部分为东晋以后新出道经,尤以上清、灵宝二派道士所造洞真、洞玄部经书居多。其中如《大洞正经注》《道迹经》《真迹经》《洞真太极宝签上经》《洞真变化七十四方经》《洞真太微黄书经》《太微黄书八卷素诀》《皇人经》《隐元上经》《洞玄黄箓简文经》《灵宝斋经》《洞玄本行妙经》《虚无经》《升玄经》(即《升玄内教经》)《洞玄空洞灵章经》《洞神经》《洞神监干经》《三皇经》《洞秘神箓经》《传授五千文箓仪》《正一法文》《正一气治图》等等,均系道藏佚书或缺文。此书引录之文,是他书少见者,弥足珍贵。此书按三洞四辅部引录经名及节文,反映出道藏三洞四辅分类结构已经形成,故国外学者誉为“六世纪的道藏”。

史学价值

历史上一部分道经如《洞真太上灵书紫文上经》等,曾经离合增损,亦赖此书得以考见。书中因部分卷帙残缺而未注明出处,但仍有参考价值。例如卷八十三至卷八十五(《正统道藏》本缺第八十五卷)按得鬼官、地仙、地真、九宫、太清、太极、上清、玉清诸道顺序录列得道人名,与《真灵位业图》分鬼官、地仙、九宫、太清、太极、上清、玉清七阶位大体一致。这对考察陶弘景原书结构和南北朝神仙谱系均有参考意义。此外,本书引用的经文与明刊道藏本也有出入,可据以校订今本文句。东晋南朝道经每多一卷短经,有的书撰于不同时代,后人据虚目合之则为一经多卷。《无上秘要》列其卷(篇)目,这对了解道经的存佚十分方便,而对了解经符异名也很有帮助。[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