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治维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Young Main 已移動頁面 明粉维新 覆蓋重新導向頁面至 明治维新,未留重新導向頁面:回退)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明治维新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7fd5266d0160924ea500b88d50735fae6cd342f?fr=lemma&ct=single#aid=0&pic=b7fd5266d0160924ea500b88d50735fae6cd342f 原图链接]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File:明治维新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7fd5266d0160924ea500b88d50735fae6cd342f?fr=lemma&ct=single#aid=0&pic=b7fd5266d0160924ea500b88d50735fae6cd342f 原图链接]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日本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
'''明治维新'''(日本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894272615112045&wfr=spider&for=pc 为何日本海军能在数十年内迅速崛起?  .百度[引用日期2019-04-16]]</ref>
  
 
[[File:明治天皇2.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7fd5266d0160924ea500b88d50735fae6cd342f?fr=lemma&ct=single#aid=214825&pic=9304c888368c5fcba5c27230 原图链接]明治天皇: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File:明治天皇2.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7fd5266d0160924ea500b88d50735fae6cd342f?fr=lemma&ct=single#aid=214825&pic=9304c888368c5fcba5c27230 原图链接]明治天皇: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概述==
 
==概述==
 +
 +
[[File:明治维新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fr=lemma&ct=single#aid=0&pic=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 原图链接]明治维新:倒幕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ref>[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086.htm 日本史皇子列传第一  .日本史[引用日期2016-04-08]</ref>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ref>[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086.htm 日本史皇子列传第一  .日本史[引用日期2016-04-08]</ref>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File:明治维新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fr=lemma&ct=single#aid=0&pic=96dda144ad3459820a8e78c802f431adcbef8460 原图链接]明治维新: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
 
 +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03/836.html 1868年1月3日 日本明治维新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2-09-15]]</ref>
 +
 
 +
[[File:明治维新4.pn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fr=lemma&ct=single#aid=0&pic=fcfaaf51f3deb48f49682b9bfe1f3a292df57876原图链接]明治维新:九所著名的帝国大学。]]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大量的封建残余思想得以保留。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并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日本帝国海军、帝国大学等大量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国家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09/10/32123998_661290369.shtml 日本历代天皇明细表] 2017年6月9日 - 无史可考/孝安天皇独子 8 孝元天皇 前214.02.01~前158.10.14 前273.00.00~前158.10.14 无史可考/孝灵天皇太子 9 开化天皇 前158.12.22...</ref>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大量的封建残余思想得以保留。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并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日本帝国海军、帝国大学等大量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国家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09/10/32123998_661290369.shtml 日本历代天皇明细表] 2017年6月9日 - 无史可考/孝安天皇独子 8 孝元天皇 前214.02.01~前158.10.14 前273.00.00~前158.10.14 无史可考/孝灵天皇太子 9 开化天皇 前158.12.22...</ref>
  
 +
[[File:明治维新5.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fr=lemma&ct=single#aid=0&pic=b219ebc4b74543a99100246f1e178a82b901147d 原图链接]明治维新:日本人观看火车。]]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
[[File:福泽谕吉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fr=lemma&ct=single#aid=0&pic=64380cd7912397dd4d6cdabf5182b2b7d0a28770 原图链接]福泽谕吉:明治维新重要人物。]]
 +
===幕府统治===
  
=== 幕府统 ===
+
[[File:明治维新6.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8E%E6%B2%BB%E7%BB%B4%E6%96%B0/423775/0/b8014a90f603738db5ded381b31bb051f919ecf9?fr=lemma&ct=single#aid=0&pic=500fd9f9d72a6059f419a3a12034349b033bba04 原图链接]明 维新]]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ref>竹内理三 .日本历史辞典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22页 .</ref>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 诸侯]] )、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 农民]] 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ref>[https://view.news.qq.com/a/20120916/000011.htm 日本明治维新如何拉开了与中国的差距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3-10-04]]</ref>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
行 27: 行 36: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ref>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6:前言页</ref>
  
 
===改革派的建立===
 
===改革派的建立===
行 33: 行 42: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
[[ 尊王攘夷运动]] 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 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
1864年,[[ 高杉晋作]] 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 木户孝允]] [[ 桂小五郎]] )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下关(下关战争),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下关([[ 下关战争]] ),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 萨英战争]] )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
 
 +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 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
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行 47: 行 58:
 
==维新经过==
 
==维新经过==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 岩仓具视]] 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十九世纪 明治维新 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 战胜幕府军 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 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
  由于过重 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 家(即所谓政商) 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 期起 以纺织业为中心 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维新 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 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 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 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 争是戊辰 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 开创了新时 ,无论在日本历史 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 中下级武士和平民。 明治 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 天皇, 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 日本 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 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
  十九世纪的日本 明治维新, 萨长 肥四强藩合兵。 [[伏见·鸟羽 役]]中 胜幕府军 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 还大 政于 明治天皇, 从此 日本 正式迈入资本 义社会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
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
 +
 
 +
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
 
 +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
 
 +
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行 62: 行 79: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
 
 +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 废刀令]] 》,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 户籍法]] 》。
  
 
===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
行 70: 行 88:
 
===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 日本银行]] (国家的[[ 中央银行]] );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大兴教育===
 
===大兴教育===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日本最终在国家各个中心城市建立起九所帝国大学(ていこくだいがく),作为国家的最高学术和科研机构。 [1]  [5]
+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 学制]] 》,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 考育敕语]] 》,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日本最终在国家各个中心城市建立起九所帝国大学(ていこくだいがく),作为国家的最高学术和科研机构。
军事改革
+
 
 +
=== 军事改革===
 +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社会司法
+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
=== 社会司法===
 +
 
 +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 横滨]] (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维新结果 编辑
+
 
 +
== 维新结果==
 +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行 90: 行 116:
 
===侵略扩张===
 
===侵略扩张===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36~1912) [7]  与 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 中日甲午战争]] [[ 日俄战争]] 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36~1912) 与[[沙皇俄国]] (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旧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 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 。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旧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 藩阀政治]] ”。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 明治宪法]] 》,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
 
 +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 朝鲜]] 签订《[[ 江华条约]] 》。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社会变化
+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
=== 社会变化===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
 
 +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 板垣退助]] 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
 
 +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 伊藤博文]] [[ 大隈重信]] [[ 新渡户稻]] 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历史意义 编辑
+
 
积极影响
+
== 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
 
历史局限性
+
=== 积极影响===
 +
 
 +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 亚洲]] 第一强国。
 +
 
 +
=== 历史局限性===
 +
 
 
 ⒈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⒈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
 
 ⒉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⒉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
 
 ⒊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⒊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
 
5.封建残余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建设。
 
5.封建残余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建设。
立宪的意义
+
 
 +
=== 立宪的意义===
 +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清朝开始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
 
 +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 君主立宪制]] ,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清朝开始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争议==
 
==争议==
行 121: 行 167: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
 
 此外,日本各个阶层在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此外,日本各个阶层在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行 162: 行 209:
 
 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
 ②而中国[[ 戊戌变法]] 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5)影响
 
5)影响
行 168: 行 215:
 
 积极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得日本改变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积极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得日本改变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消极影响: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
 消极影响: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与[[ 法西斯主义]] 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6)作用
 
6)作用
  
1.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1.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 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
  
 
2.确立了君主立宪形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
 
2.确立了君主立宪形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
行 183: 行 230: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軍政人物]][[Category:日本軍政人物]][[Category: 日本事件]][[Category:日本天皇]]
+
[[Category:日本軍政人物]][[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於 2022年8月24日 (三) 13:44 的最新修訂

原圖鏈接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日本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1]

原圖鏈接明治天皇: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概述

原圖鏈接明治維新:倒幕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2]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原圖鏈接明治維新:明治天皇頒布五條誓文。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3]

[1]明治維新:九所著名的帝國大學。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大量的封建殘餘思想得以保留。通過明治維新,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並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日本帝國海軍、帝國大學等大量充滿軍國主義性質和國家榮譽感的社會、文化符號應運而生。日本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4]

原圖鏈接明治維新:日本人觀看火車。

歷史背景

原圖鏈接福澤諭吉:明治維新重要人物。

幕府統治

原圖鏈接明治維新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在此期間,只允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准在長崎一地進行。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傳播。[5]

在日本明治維新前,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僱傭工人」制,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它的出現,衝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製約着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6]

黑船事件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橫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長州(今山口縣)、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今高知縣)、肥前(今佐賀縣長崎縣)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7]

改革派的建立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即: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人和外交官;進攻西方列強船隻等。在此期間,尊攘派對幕府尚存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要求,並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嚴厲鎮壓,最終失敗。

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後,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於是,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1864年,高杉晉作起兵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此後,長州在木戶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進行改革,倒幕運動蓬勃發展。武裝倒幕的根據地又稱為西南四強藩:長州,薩摩,土佐,肥前。

倒幕運動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英荷法四國軍艦炮擊下關(下關戰爭),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薩英戰爭)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及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

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稜郭(在函館),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全境統一。

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倒幕運動的尾聲,也是日本資產階級革命餘波。隨着西南戰爭中薩摩軍的失敗,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標誌着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

維新經過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

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十九世紀的日本明治維新,薩長土肥四強藩合兵。在伏見·鳥羽戰役中戰勝幕府軍,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奉還大政於明治天皇,從此日本正式邁入資本主義社會。

明治維新剝奪了封建武士階層的特權,中上級武士因由政府贖買其土地而轉化為新的寄生階級,下級武士卻只有破產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發生叛亂——西南戰爭是戊辰戰爭的餘波。

明治維新毀滅了舊的封建秩序,開創了新時代,無論在日本歷史還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維新主角並非四強藩藩主,而是廣大中下級武士和平民。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明治政府首先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的措施,結束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

此後,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就是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殖產興業,就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文明開化,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主要內容

政治改革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皇室親緣關係者改稱為「皇族」,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門客等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級間允許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級之分;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政府通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文明開化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年號除外)。

殖產興業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設立工部省管理工商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大興教育

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頒布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1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進行軍國主義思想灌輸,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日本最終在國家各個中心城市建立起九所帝國大學(ていこくだいがく),作為國家的最高學術和科研機構。

軍事改革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社會司法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建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維新結果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了近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

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向擴張之路。

歷史影響

侵略擴張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而後隨着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36~1912)與沙皇俄國(1721~1917),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餘,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併依然嚴重等封建殘餘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專制主義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並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培植特權階層;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神道、皇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1882年發布《軍人敕諭》,鼓吹武士道。1890年發布《教育敕語》,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帶封建性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與舊財閥緊密勾結的薩摩、長州等強藩出身的軍閥、官僚貴族長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過程中推行「藩閥政治」。19世紀70~80年代,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通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一運動,並於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專制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對外關係方面,隨着日本的國力日漸充實,不斷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條約。從1894年開始修改條約,至1911年終於全部廢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台灣。1875年武裝入侵朝鮮,次年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79年併吞琉球,改為沖繩縣。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教育敕語):重國憲,遵國法,一旦有緩急,則須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則不特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顯爾祖先之風。

社會變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着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餘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着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歷史意義

積極影響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歷史局限性

⒈雖然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但隨着工業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極的一面逐漸顯現出來,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工業發展。

⒉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⒊明治憲法頒布後,藩閥長期以天皇名義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獲得民主權利。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輸天皇崇拜思想,強制民眾絕對服從天皇,為天皇盡忠賣命。

5.封建殘餘制約了日本的經濟建設。

立憲的意義

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採用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藩閥以天皇的名義掌握政權。

促使中國的清王朝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並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清朝開始了「君主立憲」的道路。

爭議

關於「明治維新」作為一歷史時期的時間斷限,說法不一。狹義地說,「明治」維新從1868年10月23日(舊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開始。但一般通常把前一年的1867年大政奉還、王政復古等許多政治變動都包含在內。其下限則也有廢藩置縣(1871年)、西南戰爭結束(1877年)、實施內閣制(1885年)、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制)(1889年)等多種主張。

中日兩國改革的對比

中、日兩國面對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進逼,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終以為改革目標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若深入檢視改革歷程即可發現:中國的封建勢力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是全盤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會經濟層面而言,19世紀時的日本已有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礎,當時的中國則仍舊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時代已有專責封地管理的「藏元」,稱為「兩替屋」的銀行業,以及其他各種現代商業元素。明治維新只不過是把各種商業元素予以結合,成為強大的力量影響全國。中國在現代商業元素方面則幾乎付之闕如,社會上的商業行為仍以農業為其根本,欠缺銀行業、保險業、會計業、法律業等現代商業體系的必要機制。要在中國推行類似明治維新的改革,容易被傳統社會排斥。

此外,日本各個階層在面對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團結,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強大勢力,也確立排除改革障礙的決心;加上明治維新過程中,向西方進行各方面學習(相對于洋務運動)的徹底性,並改變政治制度為君主立憲制,最終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國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所進行的戊戌變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終仍逃不過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敗告終。

給中國的啟示

1.既要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防止和剔除其消極落後的成分,使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也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的借鑑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尊重文化多樣性,積極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勇於創新,是我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2.堅持改革開放,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3.加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因為只有文化上認同,才會有感情上的共鳴,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增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安定。熱愛祖國,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責任心,源於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各族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能夠產生血濃於水的親情與親和力,是海內外華人互相合作、共同奮鬥,這是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文化基礎;

4.改革與經濟發展不適應的體制;

5. 改革要徹底,要順應時代潮流。

不同點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有:

1)社會背景

①日本明治維新前,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②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

①儘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鬥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對敵對舊勢力清掃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②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勢力的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②在中國戊戌變法中,儘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

①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日本則已經聯合世界強國,並且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在後期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雖說日本已經完成明治維 新,但客觀上仍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②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5)影響

積極影響: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得日本改變落後的面貌,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

消極影響: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6)作用

1.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確立了君主立憲形式的資本主義國家體制。

3.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保持民主獨立的工業強國,擺脫了民族危機。

4.為日本成為亞洲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為何日本海軍能在數十年內迅速崛起? .百度[引用日期2019-04-16]
  2. 日本史皇子列傳第一 .日本史[引用日期2016-04-08
  3. 1868年1月3日 日本明治維新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2-09-15]
  4. 日本歷代天皇明細表 2017年6月9日 - 無史可考/孝安天皇獨子 8 孝元天皇 前214.02.01~前158.10.14 前273.00.00~前158.10.14 無史可考/孝靈天皇太子 9 開化天皇 前158.12.22...
  5. 竹內理三 .日本歷史辭典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22頁 .
  6. 日本明治維新如何拉開了與中國的差距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3-10-04]
  7.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華書局,2006:前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