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怨》
原图链接 [春怨图片 图片来源]
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1]

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作品原文

春怨[2]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语句注释

⑴春怨:一题“伊州歌”。

⑵打起:打得飞走。

⑶莫教:不让。

⑷妾:女子的自称。

⑸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

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

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名家点评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恨恨无绝。

《陵阳室中语》:大概作诗从首至尾辄联属,如有理词状,此四句可为标准矣。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此所谓调古者。周敬曰:极真极细,愈浅愈深。唐汝询曰:想头高,托意更苦。

《唐诗摘钞》:闺人梦远是常意,只要想头曲折如此,便佳。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唐诗别裁》: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网师园唐诗笺》: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诗法易简录》:此诗有一气相生之妙,音节清脆可爱。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言外意须微参。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却黄莺儿”,张仲素之“提笼忘采桑”……或天真烂漫,成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5]

作者简介

金昌绪[3](生卒年不详,大中以前在世。),生平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 。

视频

春怨

参考资料

  1. 古诗《春怨》赏析 快资讯;发布时间;2019-12-16 21:16
  2. 春怨 古诗文网
  3. 金昌绪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