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胡奋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胡奋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胡奋,字玄威,安定临泾人也,魏车骑将军阴密侯遵之子也。奋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宣帝之伐辽东也,以白衣侍从左右,甚见接待。还为校尉,稍迁徐州刺史,封夏阳子。

泰始七年,匈奴中部帅刘猛叛,使骁骑路蕃讨之,以奋为监军、假节,顿军硜北,为蕃后继。击猛,破之,猛帐下将李恪斩猛而降。…………以功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迁护军,加散骑常侍。奋家世将门,晚乃好学,有刀笔之用,所在有声绩,居边特有威惠。

泰始末,武帝怠政事而耽于色,大采择公卿女以充六宫,奋女选入为贵人。奋唯有一子,为南阳王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奋既旧臣,兼有椒房之助,甚见宠待。迁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时杨骏以后父骄傲自得,奋谓骏曰:“卿恃女更益豪邪?历观前代,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观卿举措,适所以速祸。”骏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损益!”时人皆为之惧,骏虽衔之,而不能害。后卒于官,赠车骑将军,谥曰壮。

奋兄弟六人,兄广,弟烈,并知名。广字宣祖,位至散骑常侍、少府。广子喜,字林甫,亦以开济为称,仕至凉州刺史、建武将军、假节、护羌校尉。 列字武玄,为将伐蜀。烈子世元,时年十八,为士卒先,攻杀钟会,名驰远近。烈为秦州刺史,及凉州叛,烈屯于万斛堆,为虏所围,无援,遇害。

译文

胡奋,字玄威,安定临泾人(今甘肃庆阳),曹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胡奋性情开朗,有谋略,少年时喜欢从军打仗之事。宣帝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时(魏明帝238年),胡奋以平民身份随军出征,很被优待【接待:古意是“对待、接纳”,可翻译为:受到司马懿很优厚的对待。】征辽东回来后升任校尉,逐渐升任到徐州刺史,被封为夏阳子。

泰始七年,匈奴中部统帅刘猛叛乱,(朝廷)派骁骑将军路蕃讨伐刘猛,任用胡奋为监军、假节,驻军在硜北,作为路蕃的后援接应,胡奋攻击刘猛军队,打败了他。刘猛的部下将领李恪杀死刘猛投降西晋。…………(胡奋)凭借功劳连续多次升迁担任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又升任护军,加封散骑常侍。 胡奋家族世代是为将之家,他到晚年却才喜欢读书,能任文官之职【指有写文书的才能,“刀笔”,可以专指法律文书、官府文书,也借指一般文章,历代的文职官员也被称作“刀笔吏”】,所任职之地都有声名政绩,据守边境时富有威严和恩泽。

泰始末年,晋武帝司马炎倦怠朝政而沉迷于女色,广泛挑选公卿大臣之女来充实后宫,胡奋之女被选入宫,封为贵人。胡奋仅有一子,曾担任南阳王友,早死。等到听说女儿成为贵人,胡奋哭道:“老奴我该死不死,惟有一双儿女,儿子死了进入九泉之下,女儿又登上了九天之上。”胡奋既是老臣,因兼有后宫贵人的帮助,很被皇帝宠爱优待。升任左仆射,加授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当时杨骏凭借是皇后父亲的身份骄傲自大,胡奋对杨骏说:“你仗着女儿越来越强横了吗?历观前代历史,凡是和天子结亲的,没有不遭灭门之祸的,只不过有早有晚而已。看你的举动行为,正应该因此招来祸患。”杨骏说:“您的女儿不是也在天子家里吗?”胡奋说:“我女儿只是给你的女儿当仆人而已,怎能有什么(好处或)害处!” 当时人们都替胡奋感到担心害怕。杨骏虽然心里恨他,却无法加害于他。胡奋在官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壮”。

胡奋兄弟六人,哥哥叫胡广,弟叫胡烈,都有名声。胡广字宣祖,职位做到散骑常侍、少府。胡广儿子叫胡喜,字林甫,亦以开创王业辅佐朝廷被称道,做官至凉州刺史、建武将军、假节、护羌校尉。 胡列(胡烈)字武玄,担任将军出兵讨伐蜀国。胡烈的儿子胡世元,时年十八,冲在士兵的前面,攻杀钟会,远近闻名。胡烈担任秦州刺史,到了凉州起兵反叛的时候,胡烈在万斛堆屯兵防守,被敌人包围,因为没有援兵而遇害了。[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