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晨星》外文名:Brightest and best of the sons of the moring,音乐类型:圣诗赞美诗(新编)。

在最一般的形式[1]中,将音乐描述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作品的创作(歌曲、曲调、交响曲等),表演,对音乐的评价,对音乐历史的研究以及音乐教学[2]。古希腊和印度哲学家将音乐定义为水平排列为旋律而垂直排列为和声的音调。诸如“各个领域的和谐 ”和“这就是音乐在我耳边”之类的俗语指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音乐通常是有序且听起来很愉快的。但是20世纪的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以为任何声音都可以是音乐,例如说:“没有噪音,只有声音。”

目录

简介

( 来源:《赞美诗(新编)史话》)

晨星歌

Brightest and best of the sons of the moring

经文:“我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启22:16)。

《晨星歌》的词作者是英国圣公会派往印度的希伯主教(事略参阅第1首)。这首诗是他早期在英国当牧师时为纪念1811年的显现日,又称基督显于外邦日而作。按圣公会公祷书规定,每年 1月6日为显现日,纪念东方博士在明星的导引下,长途跋涉,前来尊崇敬拜救主。为那一天所安排的祝文说:“上帝啊,曾用晨星的引导,将主的独生圣子显现与外邦人。”所读的经文是马太福音第2章1至12节。

希伯主教在诗里首先指出的是“晨星”引导我们,联想到约伯记第38章第十节所说“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作者更具体说明这颗晨星是“最辉煌,彩色光明”,它驱除了黑暗,给人指导,引领我们到马槽边朝见圣婴。希伯主教对于圣诗的贡献在于强调每一首圣诗都必须具备诗的美致;不但要词藻美,也要灵感深刻。这首诗堪称为他的典型之作,既有经文的根据,也有诗人的想象。第二节所描写的马槽边的晶明露水、圣婴的安详睡眠,以及天使的玲珑歌声导引我们一同前行。到第四节,不仅是东方博士,而且是提醒我们自己,也就是崇拜的人们“谦卑虔祷,主看来更喜欢”。

《晨星歌》的调名就叫《晨星(MORNING STAR))),是作曲家哈丁(J.P.Harding,1850?— 1911)所写。1892年他谱写了这首 曲调,曾有好几首赞美诗都采用它。哈丁一生中曾有三十五年任伦敦圣安德烈礼拜堂 的风琴师及唱诗班指导。他除写过赞美诗的曲谱外,还写过一些圣歌和儿童歌曲。

词由沈子高主教 (事略参阅第333首)于1934年译成中文 。当时他正任《普天颂赞》编辑委员。沈子高对崇拜学和圣诗学造诣很深,曾翻译过不少圣诗,文笔优美精炼。1982年他任中国基督教圣诗委员会顾问,对于推进中国圣诗民族化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新编》中第233、333首也是沈主教修订或翻译的。

参考文献

  1. 试论音乐的形式要素,道客巴巴,2015-02-07
  2. 欧洲古典音乐欣赏,豆丁网,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