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世主义(哲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世主义(哲学)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普世主义

外文名: universal

意义: 哲学上的一个分支

普世主义哲学上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且被理解。在伦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够应用在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这种思想存在于许多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中。普世主义最早出现于宗教、神学和哲学概念上的普世。(universal,意为适用于所有的、通用的)[1]

基本信息

既代表活力又意味着稳定的普世主义原则是帝国的基本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帝国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这种态度能够将各被征服的民族和个人纳入帝国核心,从而不断扩大帝国的权力范围,超越最初的民族基础。被这一体系所同化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因为它允许被统治者将自己重新定义为统治者。在被征服者的眼中,征服者最初的暴力转变成宽宏大量。

罗马的胜利,雅典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并非是军事能力的不同,而是由于罗马公民权的逐渐开放以及雅典公民权越来越封闭。雅典人仍旧是一个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种。从公元前451年开始,要想成为雅典公民,其父母双方必须都是雅典公民。罗马人的民族意识起初一点也不比雅典人差,但是,随着罗马不断扩张,其公民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逐渐包括了整个拉丁语区的居民,全意大利的居民,最终囊括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赋予帝国所有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的大部分皇帝也都是来自外省。

我们也可以列举其他的例子来说明,普世主义的体系可以通过平等地对待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民来削弱后者的军事潜力: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如此众多的人口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权力之下;第一个阿拉伯帝国闪电般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伊斯兰的极端普世主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征服者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罗马和帕尔特国家的解体。在当今时代,经济上非常脆弱的苏联帝国也是建立在对不同民族平等相待的基础上的,这从根本上说似乎是俄罗斯民族的特征,而不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征。法国在其人口下降之前,在欧洲确实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帝国,它也是按普世主义的规则运作的。在最近失败的帝国中,可以举纳粹为例,纳粹的失败是因为其种族中心主义禁止将被征服群体的力量补充到德国本身的力量中去.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