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普哈丁墓

普哈丁墓,又称筛海墓、回回堂、巴巴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普哈丁墓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分为墓园和清真寺两大部分,另设有附属园林。墓园葬有南宋末年来华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以及其他穆斯林或回族人,例如明朝和清朝期间的扬州知名阿訇。园林原本是1984年建成的东郊公园,在1987年11月划为墓园的附属园林。普哈丁墓在1957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曾因故取消,后在1982年重新列入,其后在2005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普哈丁墓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在2015年完成,并在2016年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普哈丁墓是中国唯一一座安葬了穆罕默德后裔的墓园,也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早期历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回族历史的重要古迹。

目录

历史

历代的入葬

普哈丁(又译补哈丁、补好丁)相传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在南宋末年来到江苏扬州传教,在当地救济贫弱,并兴修仙鹤寺,受到官方和百姓的支持,在德佑元年(1275年)去世。广陵郡郡守元广恩遵照普哈丁的遗嘱,把他葬于此地;出于尊长敬贤的传统,扬州百姓为普哈丁墓修筑石墓塔、墓碑、墓亭[2],并种植树木。


除了普哈丁外,普哈丁墓也安葬了其他穆斯林或回族人。南宋的撒敢达,以及明朝的马哈谟得、展马陆丁、法纳,均是来扬州传播伊斯兰教、并葬于普哈丁墓的阿拉伯人。普哈丁墓的东南侧葬有明朝回族将领张炘,他是抵抗倭寇时阵亡的淮扬参将;张炘墓盖的东侧面是其家眷的墓葬,一说为夫人,一说为孙,一说为早夭孙女。明朝西安盐商王鉴和明朝商人杨氏亦葬于此。普哈丁墓有清朝回族将领左宝贵的祠堂和衣冠冢,他不分民族地行善除奸,后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平壤之战阵亡,其祠堂和衣冠冢是扬州官府因应穆斯林群情而建立的。此墓还设有明清两代扬州穆斯林和知名阿訇的墓葬。普哈丁墓西北部有四座元朝阿拉伯人墓碑亭,这些墓碑在1927年出土于扬州城南,1960年移至现址,四位墓主分别是伊斯兰教育家捏古伯、宗教法官阿莱丁、女慈善家阿伊莎、传教士赡思丁。

古代的修葺

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将普哈丁墓尊为国宝,下诏加以保护。在明末清初,海盗郑国信以为普哈丁墓有宝物陪葬,便前往盗墓;传说,在海盗盗墓期间,墓中突然涌出了火光,令海盗们死伤枕藉,但整座墓葬只剩下礼拜堂未有付之一炬。到了清朝,穆斯林先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捐款修葺普哈丁墓,并在墓的西南方增建一座清真寺;光绪三十四年,普哈丁墓墓亭嵌上了“先贤历史记略碑”,记述普哈丁传教的情况。此墓的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朝留存至今。

现代的保护与发展

1947年3月,中国回教协会江都县支会理事长刘彬如在普哈丁墓留下“保墓造林”的题字,意指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保护中国回民的墓地,同时重视环保和绿化。

1957年,普哈丁墓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哈丁墓遭受破坏,设于张忻墓盖周边的四对石羊被人搬走,其中两对先后移至扬州红园花鸟市场和扬州双博馆,一对流落至瘦西湖、后移回墓园,一对不知去向。文化大革命后,普哈丁墓在1982年3月重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从1983年至1985年之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合共拨款17.4万元人民币,为普哈丁墓的墓园、墓亭和清真寺进行大修,又在墓园内增建望月亭。1986年12月,英国前任首相、时任下议院议员詹姆斯·卡拉汉访华,期间瞻仰了普哈丁墓。1987年11月,扬州市人民政府把普哈丁墓与1984年建成的东郊公园一并交予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而东郊公园其后成为了墓园的附属园林。

2005年,普哈丁墓列入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为此,普哈丁墓进行了修缮工程,拆除破旧的办公用房,增设展示馆、书画馆、图书馆、景观喷泉、楼台亭阁等设施,改善园林的道路和环境,又计划建设伊斯兰文化馆。普哈丁墓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在2015年完成,并在2016年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视频

普哈丁墓 相关视频

扬州市广陵区文旅集团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