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普陀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目录

简介

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莲花洋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人间第一清静境"。

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著名景点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大乘庵等。内外交通便捷,旅游环境良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香会、朝圣盛典,海内外香游客摩肩接踵、蜂拥而之。"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普陀山风景区 门票价格 正山门票每人160元,其他景点部分收费
外文名称 Mount Putuo 著名景点 潮音洞梵音洞 朝阳洞 磐陀石
地理位置 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 所属国家 中国
气候类型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所属城市 浙江省舟山市
占地面积 41.95平方公里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
开放时间 6:00至18:00 建议游玩 时长1-2天
景点级别 AAAAA

发展历史

古代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来山进香,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绍兴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住持真歇禅师秦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迁700多渔户离山,全山遂成佛门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发远播海外。

故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

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观音道场。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代名僧弘扬传法和广大信士、工匠开发经营,观音道场香火日盛,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大江南北,并且走出国门,传到海外,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着居住国人民对观音之信仰,一些岛国民众更把观音奉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护神。

明、清两朝,因倭寇和荷兰殖民主义的干扰,普陀山实行海禁,佛教三废三兴。

近代

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民国13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余僧侣,仅普济禅寺就有僧众上千,蔚为壮观,称为震旦第一佛国。1937年7月,日军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庵院失修,佛事败落。抗战胜利后稍有稍有复苏。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时有僧侣316人。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宗教活动,并拨款修建普济、法雨两寺和杨枝庵等。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乱,党的宗教政策遭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实。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出资金和物资,抢修危房,修复景点。此后,管理局、佛教协会发挥各自的潜力,加快普陀山的建设,普陀山佛事活动重现兴盛期,保护、管理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可谓"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以"海天佛国"名扬四海的普陀胜景,历为名人学士所青睐。唐代神童王勃赞誉普陀是"南海海深幽绝处,碧钳嵯峨连水府"、"宝陀随意金鳌载,云现兜罗银世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赞"补洛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赞誉普陀"想见鱼慈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民国4年(1915),学者蒋维乔在《普陀山》摄影画册中说:"山与水二者不易并美。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定海普陀。"

普陀风光,四时景变,晨昏各异,为其他名山所少见。前人曾有"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说。最早载于志书者,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屠隆诗咏之普陀十二景: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孟鸿灏,洛迦灯火,静室茶烟。清代裘琏所编山志亦有十二景:短姑圣迹,佛选名山,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后人一直以"十二景说"流传至今。

普陀山素有"海上植物园"之称,全山古树名木繁多,高大参天、华盖如伞的樟树遍布全岛为后人奉献着清凉绿荫。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文景观的新建、重修,普陀山景色更加迷人。如今,旧有景点面貌一新,新辟景点风采更神。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幽邃、神秘的海上风光,很早就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至民国13年(1924),浙江省政府就把普陀山规划为全省17个名胜区之一,使之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现代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南天门普济寺、潮音洞至观音跳,西天门至风洞嘴、法雨寺、佛顶山慧寄寺,飞沙岙至梵音洞、海澄庵后岙沙、百步沙千步沙(以上在普陀本岛)、洛迦山和邻近朱家尖的白山、十里金沙、樟弯等13个景区。属普陀山行政管辖的十个景区分别是:南天门景区、普济寺景区、潮音洞至大佛景区、西天门至风洞嘴景区、法雨寺景区、佛顶山慧济寺景区、飞沙岙至梵音洞景区、海澄庵后岙沙景区、百步沙千步沙景区、洛迦山景区。

1979年普陀山重新开放后,来山览胜观光、调查考察、度假修养者与日俱增。自1987年来,香游客连年超百万人次,其中2001年达167余万人次。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信徒、游客。旅游项目从旧时单纯佛教文化旅游和观光揽胜,发展到避暑度假、疗养修养、文物考古、海岛考察、学术交流、体育保健、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等活动、为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趋势,普陀山管理局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积极保护文物古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79年至2001年,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资金10余亿元,兴建道路、码头、水电通信、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基础和服务设施。全山新建四座总蓄水量为8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铺设了舟山本岛至普陀山全长5004米的海底输水管道;铺设了三条55千伏舟山本岛至普陀山的海底电缆,保证了全山的电力供应;开通了国内国际2000门程控电话,新建了移动电话和小灵通电话基站,与国际国内联系随时可达;全山浇制25.17公里的环岛水泥路面,新建停车场10处,又不到13.5公里,在主要景点增设了中英文路牌,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投资4000余万元,建造了合兴至佛顶的客运索道,扩建了客运码头和正山门大厅,开辟了普陀山至上海、宁波等海上航线13条,大大方便了旅客;建设了一批标准高、设施好的宾馆饭店,日可接待旅客量一万余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在严格保护和坚持规划的前提下,高标准开发旅游精品项目。按照"因山布寺、依寺组群、因景设庵"的总体布局特点,做好"佛"字文章,近五年来修建了半山庵、圆通庵、法雨寺大雄宝殿等38个项目,大大恢复提高了原有宗教气氛;还投入2亿元资金,兴建了南海观音铜像、正法明如来铜殿、观音32应身石刻浮雕,修建了药师殿、三圣殿、不肯去观音院、隐秀庵、法华洞等新景点20余处,使全山开放寺庵达到34处,佛教氛围进一步浓厚。积极实施以幽取胜策略,做好洞、石、山、塔、亭、牌等开发文章,新建或修建了仙人井、朝阳洞朝圣门、圣湛塔、紫竹壁、五祖碑亭、海天佛国牌坊等,使之与海岛自然风光、佛教寺庙交相辉映,增添了不少游乐情趣。充分利用碧海金沙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海岛民俗风情,相继建起了千步沙休闲海滨公园及其游乐中心和百步沙海滨浴场,开辟了洛迦山游、海上游艇游,环岛游等融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各种特色项目。这些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新景点的开发,为普陀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香游客。

景区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坚持依法治山。加强防火、游览、交通治安安全管理,确保了景区旅游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力开展"创建优美环境"活动,新建改建了一批环卫设施,净化了景区环境。各景点商亭实行标准化管理,严厉打击乱接客、乱设摊和宰客等行为,整顿和规范了旅游市场经济次序。切实保护沙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山推行"无烟工程",对各宾馆、饭店锅炉烟尘进行治理,使景区大气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还投入巨资,建造污水泵5座、铺设排污管道12公里,全山基本实行污雨水分流。

积极研究古树名木的复壮和更新技术,大力抢救珍稀濒危物种。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2.5%,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8.3%。为不断改善普陀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在保护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2001年来,全山范围内开展了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风景区档次,制定了创建和巩固文明山的实施规划。全山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寺庵、文明商亭群、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等活动,切实提高了景区服务质量,成为首批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第四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第二批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普陀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日本、朝鲜、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过香游客纷纷来山朝拜观音,观光揽胜,国内游客也逐年递增,普陀山已成为中外文化重要的交往窗口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普陀山这颗东海明珠,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它将以崭新的海山风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招引天下四方来客。[1]

地理环境

位置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公里,南距朱家尖岛2.5公里,东濒瀚海。行政区由普陀山、洛迦山、南山、小山洞、豁沙山、小洛迦山等小岛组成,隶舟山市普陀区

普陀山呈菱形,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岸线长30公里。中部佛顶山最高,海拔288.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间,连绵起伏,如遨游东海之蛟龙,昂首欲腾。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公里,东西宽0.6公里,面积0.36平方公里。岸线长3公里,海拔97.1米。从普陀山远望如一尊海上卧佛

地貌

普陀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构成岩石基础。其地貌因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蚀作用影响,可分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海蚀地区类。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占岛总面积的2%,余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坚硬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沿垂直高角度切节理发育,四周山体崩塌,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

海蚀、海积阶地:全岛完整的保存着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其面积占全岛总面积90%,其中四、五级海蚀阶地呈浑圆状,构成岛上主要山脊。

五级海蚀阶地:相对高度为95~140米,构成梅岑山脉主体。

海积地:岛四周由于水动差异,沉积物分布不同,东北海岸水动力强,涌浪直逼滩面,沿岸以沙滩、砾石滩为主;西南海岸水动力弱,潮间带堆积大量由长江供给的淤泥,形成宽阔的泥滩。沙滩:全长约5.17公里,占全岛岸线22%,分布为岛北后岙沙、虎沙,岛东飞沙岙、千沙沙、百步沙,岛南金沙等。沙质自岸向海由粗而细,潮间带以下转为泥质。

砾石滩:全长约3.23公里,占全岛岸线14.3%,分布岛西北大水浪、冈墩北海岸及飞沙岙东南祥庵沿岸一带,呈带状嵌镶在海湾内。飞沙岙东南及伏龙山小山洞对面砾石滩宽20~30米,余皆数米。砾石直径大小一般在0.50~1.5米间,最大可达1.5~2米,由于涌浪、激流冲击,磨擦成浑圆形。

泥滩:全长约4.2公里,占全岛总岸线20%,分布在岛南短姑道头至风洞嘴,岛西风洞嘴至六峤山嘴等波浪潮流较弱区域,由长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悬浮物在波隐区回淤沉积而成。潮间带延伸宽400~1000米,坡度2°~3°。

海蚀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蚀洞穴,逐步扩大为海蚀巷道、海蚀壁龛、海蚀崖、海蚀平台,构成基岩岸线,全长9.9公里,占全岛总岸线44%。

海蚀崖、海蚀平台:分布在岛四周,犹以北部、东部较发育,崖壁高十几米。说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蚀崖比比可见,至今保存完好。海蚀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积阶地边缘,岩柱壁立。

海蚀洞穴、海蚀巷道:分布于海蚀崖脚,由于涌浪冲击,海蚀洞穴逐渐扩大为海蚀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蚀巷道均为典型代表。

水文

普陀山四周濒海,多为山地,地表水大部分泻入海,地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资源有限。

地表水

本岛陆地面积12.5平方公里 , 年均降水1187.8毫米,年总降水量1403万立方米,泾流系数0.43,年泾流量 579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48.9万立方米。

地下水

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岩层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层含水性较好,水深1~3米,从近海边切割处渗出。基岩裂隙水只存在上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块状岩层中。富水性与断层构造有关,以北西西近海向和北北东向断张性及侵入岩影响带、脉岩穿插部位富水条件较好。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岩风化带中,仙人井、梅福井、息耒院活 眼泉、普济寺菩萨泉等均属此类地下水。总计全山地下水资源102.52万立方米。

用水量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至2000年全山用水量98.83万吨,其中旅游用水59.388万吨,居民用水19.163万吨,工业用水10.950万吨,其他用水9.329万吨。经勘察,本山可用人工截流建造水库6座,集水面积2.46平方公里,年蓄水量104.39万立方米 ;另据民国十三年(1924)调查,全山有池7处,潭2处,泉10处,各寺庵、茅篷均有1~3口井, 其中白华庵多达8口。

解放后,前山司基湾和后山合兴村一带增挖农用河道数百米,寺院、旅馆、居民挖水井,建贮水池(塔)138只,容积近1.5万立方米。后又逐步兴建外畈、合兴、天竺等水库,总库容112.4万立方米。1970-1997年又开挖坑道井28口,容 积近4.7万立方米,如能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近期用水基本可解决,从长远看,淡水资源不足。

水质

普陀山树木葱茏,地表水无杂质污染,地下水味甘美。本山自来水厂所用源水,1994年经舟山市自来水公司中心化验室测定,其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完全符合旅游风 景区水质要求。

土壤

全山土地总面积19735亩,其中土壤面积19209亩,占97.3%;寺院、居民住房基地430亩,水面24亩,公路73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2%、0.12%和0.38%。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全山土壤归属为红壤、潮土、盐土、水稻土4个土类及红壤、黄红壤、浸蚀型红壤、潮土、滨海盐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8个亚类,下分13个土属、18个土种,分述如下:

砂粘质红土属:(砂粘质红土1个土种) 面积8330亩,遍布全岛,占全岛土壤总面积43.36%。母质为粗晶花岗岩风化体,石英砂含量高而明显,大于1毫米的砂粒占20~ 40%,细土 占10~15%;土体深厚,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植物根系深扎,呈现郁郁葱葱之风貌。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红楠、普陀水仙等古树名卉均生长于该土种上。

黄泥土土属:(分黄泥土、黄砾泥2个土种)面积2235亩,主要分布杨枝庵、梵音洞一带。母质为晶屑玻质熔凝灰岩风化林,土厚40~60厘米,粘粒含量低于红壤亚类,砾质性较明显,微粒结体发育较差,植被生长差。

白岩砂土土属:(白岩砂土1个土种) 积2004亩,分布各陡坡处,土厚30余厘米,下层有较深厚的半风化母岩,含沙性明显。

红泥土土属:(包括红泥土、红松泥、红泥砂土、覆砂头红泥土4个土种)面积1779亩。红泥土分布在大乘庵周围,红松泥分布在佛顶山东北端,红泥沙土分布在佛顶山东北部和广福庵附近,覆砂头红泥土分布在潮音洞以西缓坡山地。母质为细晶花岗石及流纹凝灰岩风化体,土体深厚,不含或少含石英砂。

涂泥土土属:(分涂泥土、盐白地2个土种)共996亩,其中盐白地927亩,母质为沿海沉积物,系围涂而成。质地为粉砂质重壤--轻粘土,盐分含量1.5%。用于海水养殖和晒盐。

石砂土土属:(石砂土1个土种)面积4.63亩,主要分布冈墩陡坡。母质为各种火山岩风化残坡积体,土层不足30厘米,砾石半风化母岩碎片超过30%。

滨海覆沙土土属:(滨海覆沙土1个土种)系分布在飞沙岙以及千步沙、百步沙等高潮线以上之覆沙。

涂沙土土属:(滨海清水沙1个土种)系分布千步沙等受高潮位浸没之沙滩。

滨海沙田土属:(滨海沙田1个土种)面 积120.5亩,分布滨海覆沙内侧,母质为滨海覆沙土和红壤性洪波积物再积体,土层厚,耕性好。

黄泥田土属:(沙性黄泥田土1个土种)面积112亩,主要分布在佛顶山后山一带,多系山麓梯田。

涂泥田土属:(浆粉泥田土1个土种)面积110.5亩,分布在司基湾海塘外侧,母质为新浅海沉积物。

老塘泥田土属:(涂底泥沙田1个土种)面积59.5亩,分布在司基湾海塘外侧。

岩秃土土属:(岩秃土1个土种)为各处裸露地面岩石露头,其中岩石裸露面积80%以上,其余为岩间石砂土和白岩砂土。

植被

全山植被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四周成环状分布,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沙丘水滩为兼盐性植物群落,滨海岩壁为海藻群落。据1991年海岛植被资源调查,全岛植被面积12972亩,覆盖率70.2%,为浙江省海岛天然植被、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全岛植被可划为10个一级、17个二级和36个三级分类单位。其中一级 分类单位简况如下:

针叶林:面积9816亩,以黑松林分布最广,遍于全岛丘陵山地,且与灌草丛优势种 组合。另有马尾松杉木林近千亩,分布在象王峰东麓和雪浪山一带,其中杨枝庵一块为舟山最古老的马尾松林。

阔叶林:面积1011亩,是普陀山最具 特色的植被。其中常绿阔叶林468亩,有青冈栎、香樟、蚊母树、普陀樟4个林种。常绿落叶阔叶林228亩,有红楠、枫香、黑松林3个群系,红楠、枫香、沙朴林混交和青冈、香樟、枫香林混交;落叶阔叶林315亩,主要有枫香、沙朴林、黄莲木3个林种。

竹林:面积180亩,以混生型四季竹林为最多,另有苦竹和少量人工种植的青皮竹、紫竹

灌丛:面积429亩,有白栎萌生灌丛、日本野桐萌生灌丛和?木林灌丛,分布在六峤山坡及海岸陡坡。

草丛:面积429亩,有白茅草丛和五节芸草丛,分布在岛北部山坡。

盐生植被:面积13.5亩,仅碱篷、盐地碱篷盐生草丛1种,分布在盐场堤堰。

沙生植被:面积133.5亩,有沙钻苔草、肾叶打碗草、匍匐苦卖沙生草丛等3个群落,均分布在千步沙、百步沙沙滩上侧。

沼生、水生植被:面积67.5亩,有芦苇群落、空心莲子草群落和莲群落,分别生长在盐场内侧、河流、池塘中。

木本栽培植被:面积169.5亩(不含 黑松林),有茶园、油茶林、木麻黄林带和桔园、桃园,均种植在山坡和山脚缓坡地带。

草本栽培植被:面积723亩。有坡地旱地作物、平畈地旱地作物、蔬菜作物3个群落。1985年全岛实行停垦后,草本栽培植被除少量蔬菜作物外,皆改种木本栽培植被。

繁茂的植被给普陀山带来丰富的植物资源。据普查,全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28科近900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50种,裸子植物7科14种,被子植物102科800余种,苔藓植 物80类41科118种。属国家保护植物有普陀鹅耳枥、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海滨木槿、全缘冬青、珊瑚菜、寒竹(观音竹)等10余种。

本段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季风明显,雨量流沛,光照充足。

气温:据1970-1990年实测,年平均气温16.1℃。最热为8月份,月平均最高气温27℃,最冷为1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5.5℃。

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900~1300毫米间。春夏两季占全年降水量60~65%,秋冬两季占全年降水量35~40%,降水一秀集中在3-4月份春雨期和5-6月份梅雨期,8-9月份因台风影响降水亦较多。

风:季风明显,4月份由偏北风向偏南风转换,5-8月份多东到东南风,9月由偏南风向偏北风转换,10月至次年平3月多北到西北风。

日照:1961-1986年平均日照2096.5小时,1963年日照最多,2471.4小时;1987年最少,1786.3小时。全年日照以8月份最多,平均279.8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120.7小时,平均阳光照射时间为可照时间的54.7%.

雾:据1961-1986年实测,雾日各月皆有,全年占雾日15-55天。平均36.8天,其中3-6月份为雾季,雾日占全年总雾日70%以上,8-11月份为少雾季,雾日占全年总雾日3%。其余月份占总雾日的27%。

霜:据1961-1986年资料,初霜最早日为11月1日,终霜最迟日为次年4月4日,年平均有霜期110.8天,有霜日14.8天,最多1985-1986年31天,最少1973-1974年6天。

雪:1961-1986年年平均雪日4.8天,发生在12月至次年4月,其中2月较多。1963-1964年雪日最多,共9天,1974-1975年最少,无雪日。

特异气象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为本山特有之奇观,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古人诗文常有提及,如:"楼沾蜃气全疑湿,潮落沙痕半未残"、"潮声远送疏钟断,蜃气轻浮宝锡飞"等。

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各尚第5次东渡日本,十月十六日,途经莲花洋,忽"东南见山,至日中,其山灭,知蜃气也"。

北宋末,司户王?郡檄往潮音洞求雨,风海上现"栏数尺,皆碧玉,有刻镂之文,如世间所造宫殿者。已而复现纹如珊瑚者,亦数尺。"

清雍正九年(1731),法雨寺住持法泽所建天后阁落成,当日黄昏,"忽见彩船一只,仪仗旌旗,缤纷整肃,左右羽扇交蔽,前掌大灯两盏,照耀光明,从东洋海上而来,直至千步沙。监督诸员及僧众工役同时共见。"

1981年4月28日,来自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华侨朝山团车经千少沙,忽见梵间洞一带"广阔无垠的海空中涌现出层层翠嶂,琉顶黄墙之殿宇坐落在蓊郁的丛林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径从薄雾中透出,山下街市车来人往……"

1993年4月,作家赵丽宏在浓雾中登佛顶山,忽见雾空中""碧波荡漾,锦帆片片,岛屿出没,亭台楼阁,依稀可见。不久,化为蓝天一片,金鹰3只,高低遨翔……"登山者皆见之。

佛国文化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晋太康年间(280-289)信徒们已经发现本岛(时称梅岑山)自然环境与佛教诸经所载观音胜地相似,时常有人登山求访大士踪迹。据"旧志"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一个西域僧)来潮音洞钱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予七色宝石,灵感始起。[2]

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诣五台山敬礼,至中台精舍,睹观音乡容貌端雅,恳求请归其国,众从之,锷即肩负至明州开元寺,觅得张友信(一说张支信)便船,将登舟,像重不可举,率偕行,贾客竭力负之,乃克胜。及过梅岑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锷泣以梦告众,咸惊异,乃置像于洞侧,祈祷而去。山上居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不肯去观音"是为普陀山供奉观音之始。历代山志误载为后梁贞明二年(916),系将请像与建院二事合而为一。其实,慧锷系唐代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师高足,兹录其三次入唐情况如下:

慧锷三次入唐情况

第一次来回

楚州艄公(失名)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日本仁明朝承和八年。楚州此船原为送回仁明朝遣唐使到日本,楚州艄公水手等即搭原船回唐,学问僧园载的弟子仁济、顺昌亦乘此船入唐。慧锷入唐是为了朝拜五台山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日本仁明朝承和九年,李邻德明州(今宁波)慧锷为向本国请求恶徒爱山供养费,乘此舟回国。

第二次来回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日本仁明朝承和十一年,慧锷携带日本过桔皇后亲手绣制绣文袈裟、宝幡及供养费等施给五台山。又到杭州灵池寺谒见齐安国师,迎接他的弟子义空去日本开创禅宗。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六月二十二日,日本仁明朝承和十四年。张友信、元净等二十二人。明州望海镇(今宁波市镇海区)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日本肥前国值嘉岛留那浦3搭乘者:慧锷、仁好、惠运。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随日本高僧圆仁的弟子性海入唐的日本人春太郎神一郎同乘此船回国。

第三次来回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九月三日,日本清和贞观四年。张友信、全文习、任仲元等日本肥前国值嘉岛同年九月七日明州石丹岙4搭乘者:慧锷、真如法亲王入唐求法,在日本肥前国松浦郡柏岛新造。

张友信明州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四月,日本清和朝贞观五年搭乘者:慧锷、贤真、忠全等。此船系上年送真如法亲王入唐返航。

此次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一尊,带回本国,舟至普陀山潮音洞,遇风涛,遂置像于洞侧,史称"不肯去观音"。

至后梁贞明二年,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乃普陀山最早寺院。

几经兴衰

宋朝廷保护佛教,度僧散牒,设僧录司统领天下寺院,但禁止僧人私度。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命内侍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神宗元丰三年(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 出使三韩(朝鲜韩国),遇风涛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不肯去观音院",赐额"宝陀 观 音寺",许每岁度僧1人,置田积粮,安众修静。北宋、南宋间(1126年前后),普陀 "山下居民百许家,以渔盐为业,亦有耕稼。有一寺,僧五六十人……海舶至此,必有所祷,寺有钟磬铜物,皆鸡林(朝鲜)商贾所施,多刻彼国年号;亦有外国人留题,颇有文彩"(宋张邦基《墨庄漫录》)。绍兴元年(1131),蜀僧真歇自长庐来山,经郡府请示朝 廷,易律为禅,山上居民闻教音,皆离去,普陀始为佛国净土。此间,潮音洞等处常有大士 灵现传闻。飞锡来山者,皆禅林俊秀。绍兴十八年(1148),史浩等游普陀,在潮音洞 目睹大士灵现,撰《题留宝陀寺碑碣》(文存)。宁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风,圆 通殿被摧,当朝赐钱万缗重建,七年,殿成,御书"圆通宝殿"额,建龙章阁藏之。丞相史 弥 远捐资庄严殿宇及廊庑,备香灯供养,宁宗闻之,再赐金竧衣、银钵、玛瑙珠、松鹿锦幡等 供殿,置常住田567亩,山1607亩,普陀香火日盛。理宗宝庆年间(1225-12 27)诏宝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表示如下: 淳佑八年(1248),制师颜颐仲祷雨有感,施钱2万,米50石,置长生库,建接待庄,招待来往使臣,奉诏免山僧赋役。宋代普陀山佛教以禅宗为主,发展较迅速。曹洞宗法裔真歇著《华严无尽灯记》;大川普济 著《五灯会元》。咸淳年间(1265-1274),普陀山僧一山一宁等奉诏删修《百丈清规》,建立起一代典章--《咸淳清规》。

元朝廷笃信佛教,凡帝王登位,必先受戒,中央设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各路设行宣政院统领教务,给喇嘛和僧侣以优厚待遇。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诏普陀山长老如智同王积翁两次出使日本,皆因中途有阻而返。大德二年(1298),命内侍李英降香,修饰佛像。三年,敕封江南释教总统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为 "妙慈弘济大师",持诏通好日本,命宫廷宿卫孛罗等赍金百两祝香;敕江、浙省臣协同整修宝陀寺殿宇佛像。四年春,命魏也先、太出降香斋僧。住持如智献玉琢观音。五年春,复命太出、李铁木儿不花、魏也 先持五彩幡旌庄严法筵,赐钱3千缗修饰殿宇,新建演法堂;饬浙江省割官田20顷,规定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由廷臣降香,讽诵祈祷,由直贤学士赵孟竨书写刻碑。皇庆二年(1 313),皇太后遣法华奴为使,莅山设斋,赐主僧袈裟,敕省赐钞668锭,购置长明佛灯田3顷。延六年(1319),仁宗命忠宣王(名璋)至江南降御香,璋等兼程朝拜普陀山,归撰《行录》1卷。泰定四年(1327),中宫派中政同知帖闾赍金币,赐斋僧钞千 锭、僧衣108件,供圣黄金织文幡、金彩绮帛等,给田2顷26亩。致和元年(1328 ),遣御史曹立赍钞百锭上山降香。至顺二年(1331),江西陈觉和等募铸大士铜像1尊,铜佛千尊及钟磬等法器供阁。元统二年(1334),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僧 孚中建多宝塔。至正年间,香火更盛,臣民等渡海不绝。当时记载:"自昔游者,至今为盛 ,若西域名师,王公贵人,各极精诚。"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补陀洛迦山传》四品三章,为"山志"编纂之滥觞。 元末,普陀山寺院、亭桥楼阁、佛塔等设施 已具相当规模。山僧东川永与元初临济宗巨匠元叟行端等齐名,一山、孚中等均系临济宗扬岐派法裔,一山出使日本后,在日本创立"二十四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宗学说",其门下辑有《一山国师语录》、《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行记》等刊行于日本;孚中有《五会语录》等著述,古鼎著有《四会语录》,大千等普陀山僧均有语录行世,对当时江南禅宗的流传影响颇大。

明代帝皇崇佛,但由于海寇骚扰,使普陀山佛教经历几次较大兴衰。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天界寺设善世院,统领全国佛教。三年,高僧行丕由五台山佛陇寺驻锡普陀弘扬禅宗,在宝陀寺南岭建清净境亭,翰林学士宋濂为撰《清净境亭铭》。十五年,京都设僧录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规定3年一次考试僧侣,合格者免费发给度牒,时普陀山有殿宇300余间,度僧传戒,佛事不衰。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以普陀"穷洋多险,易为贼巢。"徒僧毁寺,迁观音像至宁波栖心寺(今七塔寺)重建殿宇,以"补陀"名之。山上仅留铁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之。是为普陀山佛教第一次衰微。

到山,"拿首僧如德",将山上木材砖瓦尽数检搜。二十九年,住持真宰进京请求复建, 病殁于京。三十年四月,派御用太监张随、内官太监王臣赍帑金千两,斋僧银1800两, 诵礼《观音经》银3百两、《观音经》1幢到山,督造藏经殿,勘地庀材,筹划建复普陀主 刹。十一月,浙江督抚刘氏上《倭情叵测,海衅难开》奏折:"恳乞圣明,停止海外山寺之 建,以杜祸萌,以安地方。"被神宗"留中"。翌年五月,饬督抚浙江都御史尹应元率总戎 李承勋、海道副使 王道显、参将袁世忠、宁波知府邹希贤等官员并健卒数千巡察普陀山,撰立"渡海纪事碑" ,文云:"……普陀名号最著,因灵修复,殊非非常之原,一旦重以天子之命,势必竦动远 近,鲸波叵测,侦备宜严。乃嘱参镇各官,整旅饬防,闻警即援,永期宁谧,分猷共念。" 从此,不提禁建之事。

三十三年,神宗奉皇太后命,遣张随同御马太监党礼、张然赍帑金2 000两,皇太后、嫔妃等均施银两到山督造普陀禅寺;并送斋僧银300两,织竖幡幢、金花 丹 药等及《金刚般若经》1部、《观音普门品经》1藏供寺。张随以宝陀寺旧基形局浅漏,辟 迁麓下,重新兴造。翌年竣工,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此间,后山僧如寿、如光对海 潮寺进行大规模扩建,三十四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三十五年,遣党礼赍金千两建两 寺御碑亭,祝福斋僧。住持寂庵进京谢恩,上命披紫,授以僧录司右善世职。翌年,宁绍参 将刘炳文捐资建杨枝庵,重刻"杨枝观音碑"。〖JP1〗三十七年,再遣张随赐金千两到 山斋僧。命 僧众检阅藏经3年,以五彩织金龙缎40尺及长幡、经袱、桌衣等供寺。三十九年,派张随 赍金千两祝禧斋僧,派党礼等赐镇海禅寺大藏经。四十年,遣使赐普陀寺玉带镇山门,释海 观撰《玉带记》。天启七年(1627)崇王由竫捐资重建药师殿。崇祯十四年(1641 ),诏国戚田弘遇捧御香到普陀祈祷。明一代,尤其万历后期,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山上有寺庵200多处。江浙两省、福建等沿海信徒纷纷朝山做佛事,莲花洋上"贡艘浮云 ",短姑道头"香船蔽日",佛事十分兴旺。

附录:

明万历二年《普陀禁约》原考(万历三十年范涞编) : 照得普陀一山,远距定海四百余里,独峙海中,山多岩窟,田皆沃壤 。洪武初年,信国公经略沿海,见得本山穷洋多险,易为贼巢,遂行起遣。天顺年间,始有 缁流私创寺宇,四方流聚渐多,接济交通,勾引响导。嘉靖三十二年间,倭奴屯据本寺,遂 调发官兵刘恩至等剿灭之。随奉钦差督抚军门王〓钧牌:仰道即行把总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 ,带领兵船前去普陀山,将寺宇尽行拆毁,佛像木植器物等件运移定海招宝山寺收用。其原 山僧人,俱各逃散舟山。查有度牒者,分发各寺;无度牒者,还俗当差。插牌本山,并告示 沿 海一带军民、僧道人等,不许一船一人登山樵采及倡为耕种,复生事端。如违,本犯照例充 军。仍禁本境势豪之家,不许营谋佃管,若掌印官轻徇人情,故纵犯禁,坐赃问革等因。备 行把总黎秀等及行宁波府并定海县遵照。

寺院巡礼

普济寺

由短姑道码头登岸,北行不远就是普济寺。普济寺又称前寺,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始建于北宋普济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殿宇九座,其中大圆通殿是寺之正殿,殿正中塑观音像,高约九米,两旁塑观音32应身像,展现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各种形象。莲花池东面的多宝塔是普陀山现有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代元统年间)。多宝塔与"普陀鹅耳枥"号"杨枝观音碑"合称普陀三宝。[3]

法雨寺

又称后寺,在岛的中部,建于明万历年间。寺东有天灯台,为普陀最高处,登塔以望,海天茫茫,极目千里。寺内建筑倚山就势而建,共有六重殿堂,其中大圆通殿(又名九龙殿)系从南京明故宫拆下来,金碧辉煌,为建筑艺术之佳品。店内正中供有毗卢观音像,像后供千手观音,系永香樟木雕刻成。

慧济寺

又名佛顶山寺,位于佛顶山上,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建筑倚山市而建,颇具江南园林特色。正殿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这是普陀山寺庙中主殿不供奉观音而供奉佛祖唯一的一座寺庙。在岛上最高处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对佛祖的崇敬。

慈云庵

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改建。歇足此庵,可建莲花洋,庵旁有一泉,名涤心泉,频临海滩却泉水清甜,人皆称奇。

白华庵

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年间屡次扩建。庵中大悲阁,原为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名人学士常往观赏。1960年后作民居,现尚未修复。庵中有"真歇泉"古迹,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现泉废,碑尚存居民处,为普陀山现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华庵右侧妙庄严路旁发现明万历年间修筑海塘碑刻。

隐秀庵

客运码头旁雨华峰岙口(省工人休养院旁),有石阶通道直达隐秀庵。明万历年间建,清同治年间重修。林石幽秀,梵宇精美,当年与白华、海岸、净土、磐陀、梅福并称前山"六大房"。1977年重建。

福泉庵

清康熙年间西域僧人大慧创建。1985年,新加坡印实大师捐资18万元大修。庵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悲阁等各具一方,内设图书馆,藏书万册。殿堂厢房围成天井,形成四合院古建筑,除主供佛像外,又塑天妃娘娘圣像,在普陀山众多寺院中自成格局。

半山庵

创建明万历年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庵居深山之中,四周花木馥郁。门前故障蔽日,庵分前后两重,主殿圆通殿主供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普陀山佛学院女众班在此办学。

大乘庵

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侨胞捐款修建。院内主要有圆通宝殿、卧佛殿及千佛楼等。圆通宝殿中供奉风兜观音像。卧佛殿正中的释迦牟尼涅盘像,是1981年仿缅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侧平卧,长7.6米,为全山第二尊大佛像。千手楼现供奉的佛像,用香樟木、黄桐雕成。此庵规模不大但在佛教影响不小,尤以东南亚为甚。

杨枝庵

庵内正大殿供有杨枝观音碑,是普陀山上的三宝之一。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邵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此碑得以幸存。此碑高2.34米,宽1.33米,中间刻观音大士立像,珠冠锦袍,缨络飘披,面部丰满,脸似冠玉,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端详庄严。此画像线条流畅,造型壮丽,刻划细腻,刚柔相间,造诣深湛,系艺术珍品。

现杨枝庵内设有普陀山佛协颐养堂。

西方庵

明初创建,1990年重建,此庵主殿堂前庭院构筑玲珑,中嵌玉石莲池,上跨白玉方桥,庭右为梅雨石壁雕回廊,勤"祖师训海出家三十要则"、"莲池海会图"等。西厢楼上设"慧锷大师纪念堂",内塑慧锷大师像,左右悬挂真歇禅师画像和梅福隐士画像,四周安放日本大西寺、木古寺等37所观音灵场会赠送的37尊铜质观音像,37袋各寺院的乡土,还有日本名人书画等。

紫竹林庵

旧称"听潮庵",创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二年(1822)改今名。民国八年(1919)康有为题"紫竹林禅院"额,1989年重建。庵前为型青石浮雕紫竹壁,清雕100多株紫竹。庵中圆通宝殿供奉高2米重1吨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像,殿外台基雕刻精妙;大悲楼楼下供奉重4.5吨的汉白玉卧佛像,佛像后置一大型紫竹壁画。主殿后为药师殿和三圣殿。后院种植着3000株紫竹。

梅福庵

传闻西汉梅福曾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大雄宝殿左后侧有炼丹洞,又名灵佑洞,传说是当年梅福炼丹的地方。洞内供奉梅广真塑像,有一泉水常年滴流不歇,清冽甘甜,含有多种矿物质。洞前有梅福井。

灵石庵

因磐陀石而得名,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庵内专建舍利殿,内供奉从锡兰请得的佛舍利三颗及一尊玉佛、一部贝叫经,是为该庵特色。1990年重建殿堂39间,大殿供奉杨枝观音像。

观音洞庵

由二龟听法石东侧石级而下约百米处,为观音洞庵。庵倚天然洞穴观音洞而建,分上中下三个台基,有殿宇73间。观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乳倒悬柱地,四周壁上和石柱上均镌有观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当推此洞,洞顶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鹦哥,色白、细颈、短身,形神俱肖。人站在庵院中向上了望,可见两巨石相叠,一颗大樟树长在两巨石的夹缝处,石上有"大士重现"等题刻。

佛具用品

纪念品

普陀山旅游纪念品分两大类:一是富有宗教色彩的工艺品,一是具有海岛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在香华街(横、直街)、法雨寺慧济寺大乘庵、紫竹林、入三摩地等商业区和风景点周围商店、商亭鳞次栉比,各类工艺、纪念品琳琅满目。这些工艺纪念品,有的从外地进货,有的系当地生产。普陀山镇政府和合兴村均办有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生产加工厂,并开设门市部,各大寺院设有法物流通处。

旅游工艺纪念品主要有:佛珠、木鱼、元宝、香炉、烛台、檀香木雕、黄杨木雕、陶瓷、石刻、镀金观音佛像、弥勒佛像、财神菩萨、如来佛像、金银箔、进香袋、杨枝观音像拓片、汉白玉观音、玻璃钢观音、彩印小佛像、缅甸翡翠玉观音、激光观音、夜光观音、菩萨护身佛、水晶佛字、佛像纪念章(泰国)、各色普陀山风景纪念章、水晶生肖章、木珠佛篮、铜铸佛像、檀香 风景扇、风景手帕、木雕观音台屏、海螺号、大海螺、用海螺贝壳制作的假山、盆景、塔亭 和动物、贝雕、贝壳、乌石子、金属玩件串缀的各种项链、手链、玛瑙、翡翠戒指、各种玉器 、玉镯、鸡心、珍珠项链、挂件、耳环、泥塑、竹编、生肖竹筷、龙凤筷、牛角号、绒布动物;艺术书签、导游读物、佛经磁带、梵音磁带、各类经书、画页等多达300余种。土特产有各种干海产品和催生子、九死还魂草等。游客可在各风景点商场随处购买。

香华街 于清康熙年间,清末形成商业区。原称横直街,普济寺 东面一段称直街,文昌阁至洪筏禅院一段称横街,全长300余米,沿街商店鳞次栉比。1979年改革开放后,为全山商业、饮食业中心区。1995年,将饮食业迁移至司基湾海鲜园,年底,将靠南整排木结构楼房拆造为砖木结构。成为主营旅游纪念品和特色海产干品的街道,并改今名。

土特产

普陀佛茶 又称云雾佛茶。五代时,山僧开始植茶,至宋称盛。原为野生茶树,生长在海拔288.2米高的佛顶山上。长年受雨露、云雾、朝霞沐浴滋润,叶厚芽嫩,辅以精心炒制,加泉水冲泡,浓郁香醇,以其独特风味享有盛名,清代列为贡品。在清明前后2-3天开始采摘,鲜叶要求嫩、纯。由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组成,芽长2.5-3.2厘米。手工炒制成似珠非珠,似螺非螺蝌蚪状。每500克干茶一般由6万个左右嫩芽组成。外形仿江苏"碧螺春"茶,条索卷曲、紧结,白毫显露,形似螺旋状,汤色嫩绿明亮,清香醇和,滋味隽永,鲜爽生津,有一定的药疗效果,史称:"夙凰茶"。极品贮于银盒,八贡朝廷。中品以小盒精装售给香客,下品留给僧尼自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1979年,评为浙江省名茶之一。1984年在浙江省淳安召开全省名茶评比会上,获省名茶合格证书。1996年评为浙江省新、优、名特产品金鹰奖。为《中国名茶》一书收录。

南海紫菜

生长在海边高潮带礁岩上,片状、膜质、无茎,长10-40厘米,宽3~10厘米,呈椭圆形,边缘锯齿状,有红紫、绿紫、黑紫等品种。民国二十四年(1935)10月,浙江省水产试验在梵音洞吸咀一带人工试养。现多用竹筏架近滩养殖,立春前采摘的叫冬菜,立春后采摘的叫春菜,冬菜质优于春菜。紫菜富含碘、钙、磷、铁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蛋白质,可防治甲状腺肿、水肿,对高血压、高血脂及降低胆固醇有疗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凡结积块之病,宜食紫菜。"食法简便,晒干后贮罐,一年四季食用。

洛迦莲子

贡品,清代乾嘉年间,朝廷规定每年朝贡莲子1斗。鄞县全祖望《洛迦莲》诗云:"洛迦释子荷帝德,年年一斗附使车。"道光间陈庆槐诗云:"莲子香清忆普陀,锦函贡入上方多。杭州织造门前路,听说山僧年年过。"光绪间化闻和尚禀请裁免。

催生子

海生小型贝类动物,产于本山及附近岛屿沙砾滩中,大似雏 蛤,小如珍珠,半球状,底有螺纹,壳黄白色,似碧玉,传对难产产妇有助产催生功效,故名。置于手掌粗看似无生命之石,其实久藏不坏不死,因名长生蜗;放盆中,滴入米醋,即能蠕动,如放入两颗,会移至一处,故俗称醋鳖,又称"相思石。

民风民俗

观音文化节

观音文化节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节庆,始创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经成功举办7届;它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

在国家旅游局、中国佛教协会、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由普陀山管委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相关单位和企业协办的,以海天佛国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为目标的佛教旅游盛会。节庆紧紧围绕观音文化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弘法讲经,祁福朝拜、放生法会、佛教音乐会、传灯法会、莲花灯会、佛教论坛、佛教摄影大赛、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融文化、经济、旅游为一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观音弟子、佛教信徒、香游客聚缘海天佛国,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活动。于1990年首创,每年举办一届。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声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灯谜、幸运抽奖、佛国茶道、旅游义工活动等,是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香会节之后的又一旅游盛会。 它已成为普陀山人员之间的相聚与交流创建平台,将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激发普陀山文化旅游的活力,将进一步拉近驻山人员与游客间距离,成为构建和谐普陀山的重要载体。

观音香会节

"普陀山三大香会期",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对象,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诚礼拜。据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日(一般说是涅盘日),这三天已是中国佛教的传统节日。每逢香会期普陀最为盛况,国内外信徒纷纷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庄重的祝诞普佛和观音法会,通常有上千僧众和信徒参加。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齐诵大悲观世音名号。翌晨,从普济寺的中门大开到佛顶山,香客如涌;从法雨寺的九龙殿到千级石阶的香云山径,信徒礼膜参拜,一步一跪拾级而上,虔诚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带班顶礼祝福,设斋供众,晚卜举行随课普佛。此时,大众齐声唱念顶礼诸佛菩萨名号,拜愿此起彼落,庄严肃穆。同时,普门地藏普贤文殊诸殿诵拜各类经忏,寺内灯烛辉煌,通宵达旦。

清明节

各家持糍粑、菜肴等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撒米饭、狮螺等物,谓上坟。如有孩子围观,须分糍粑或钱币,谓分麻糍铜钿,以嘱孩子保护祖坟。旧时,同宗还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饭",食后还分糍粑。族祭费用皆从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几日,各家还要设祭祀祖,饭后往屋顶上抛狮螺,以驱虫虐。清明日,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插柳条、菜花、青蒿等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等语。

端午

端午时,家家户户插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等于门檐,并用菖蒲作人形,佩于孩子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或挂于孩子胸前;在蛋壳上画孩子跨虎图(谓"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并贴自画端午老虎于大门、房门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屋内外,驱邪消毒;烧白芷、苍术以祛害虫;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寿绳、端午笼,一直带到七巧夕。用雄黄在婴儿头上写个"王"字,以"劈祟"等。端午节还要裹粽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祖并馈送亲友邻里。

中秋节

普陀山民于八月十六过中秋。传说其来历有二:一说宋代宰相史弥远,回家过节途中耽误一日;二说方国珍忙于守城,忘了过节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过中秋,后旁人沿习至今。中秋前,家家备购月饼,并馈赠亲友及师长。中秋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后,饮酒赏月吃月饼,谓"合家团园"。

元宵

正月十五。旧时多自制灯笼,或悬挂屋檐,或提灯外出游玩。是夜,乡间灯会进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灯会,并多食糯米汤圆(也叫"元宵"),意谓团团圆圆。解放扣,灯会不兴,但居民还要在这晚个出,名曰看灯会,实在散步或走访。近几来年,镇政府举办元宵节活动推行猜灯谜等活动,灯会也逐步恢复。

春节

凌晨设香案、陈果品"祭天",并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问长辈拜岁,去亲戚朋友师傅家拜岁的,多携带荔枝、桂圆、红(黑)枣等礼品,谓"挈拜岁包头"。也有人家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有的先去宗庙礼拜,谓"拜菩萨岁"。初二始走访亲友,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不吵嘴;要互道问候、祝福。早上与人交谈,禁忌"早"字,一为防生蚤,二为避遭灾。现多不讳。早餐兴吃糖年糕,多与酒酿混煮,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兆。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花钱购物、不动剪刀,食物都有除夕预先切好。妇女不去井边洗衣、洗菜。上述习俗现虽存在,但不一定严格遵循。

重阳

九月初九日。乡间有做团子、裹粽子祭祖并馈送亲友之风。婿家要给丈姆娘挑重阳重担,现多为馈赠一般性礼品,如酒、糕等。近年,居民多有登高习俗。

村镇发展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由普陀山、洛迦山两个住人岛及一些无人岛屿、礁组成。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的观音道场。相传自五代梁贞明间建不肯去观音院之后,历代相继兴建寺院庵篷,盛为壮观。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形成以独特的海岛风光和丰富的佛教文化为特色的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海天佛国"蜚声中外。

普陀山1950年5月建乡人民政府,1989年3月由乡改置镇。镇政府驻磐陀庵(梅岑路119号)。全镇辖西山居民社区,前山中山合兴龙湾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144户,4823人。2005年6月底,通过联村形式,设置了2个渔农村社区,锦屏社区和龙沙社区;1个城镇社区,西山社区。

改革开放前,普陀山镇岛上经济"以农为主、农渔并举","以林为主、林粮并举"。改革开放后,普陀山景区建设日新月异。1982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44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之后又先后实现了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点和全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示范区。普陀山镇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因势而上,与时俱进。全山劳动力加速转移,产业结构实现了突破性的调整,旅游经济成为全镇经济的主体,根本改变了全镇渔农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收入结构。

近年来,随着普陀山两大圣(胜)地建设步伐地加快,普陀山镇借助"普陀山之春旅游节"、"观音文化节"、"国际佛教用品博览会"等节庆活动的影响,与我国著名渔港重镇沈家门、重点风景区朱家尖构成金三角黄金海岸旅游区之利,积极开展"创一流景区,建小康社会"。并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上,始终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管理与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持续改善和优化全山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朝着创建一个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富庶的佛国海岛新镇目标而努力,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新的辉煌。

相关视频

普陀山——观音菩萨偈

美丽的普陀山景色

普陀山的故事,高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