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鲁士王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普鲁士王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dimg08.c-ct…”)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8: 行 8:
 
|-
 
|-
  
| <center><img src=https://dimg08.c-ctrip.com/images/0ww4i120008ye1oaz5809_C_750_375.jpg width="250"></center>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1203%2F4d978581aaf74d548aed2689e892789b.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7786754&t=a065458ee1390b6d9d33bd273b6442c5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gs.ctrip.com/html5/you/place/21042.html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small>
+
<small>[https://new.qq.com/omn/20220519/20220519A0CDZ500.html 来自  腾讯网 的图片]</small>
  
 
|-
 
|-
行 21: 行 21:
 
 本名 普鲁士王国
 
 本名 普鲁士王国
  
 +
简    称
 +
[[普鲁士]]
  
 +
所属洲
 +
欧洲
 +
 +
首    都
 +
[[柏林]]
 +
 +
主要城市
 +
[[哥尼斯堡]],[[波茨坦]],
 +
 +
[[但泽]],[[斯德丁]],[[波兹南]],
 +
 +
[[布雷斯劳]],[[卡托维兹]]等
 +
 +
国庆日
 +
1701年1月18日
 +
 +
国    歌
 +
《万岁胜利者的桂冠》
 +
 +
官方语言
 +
德语
 +
 +
货    币
 +
马克银币
 +
 +
政治体制
 +
君主专制政体
 +
 +
国家领袖
 +
[[腓特烈一世]]、
 +
 +
[[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二世]]、
 +
 +
[[腓特烈·威廉三世]]等
 +
 +
人口数量
 +
约 0.43 亿
 
|}
 
|}
  
'''普鲁士王国''':  
+
'''普鲁士王国''': (德语:Königreich Preußen、波兰语:Królestwo Prus、英语:Kingdom of Prussia;1701年—1871年),是一个主要位于现今[[德国]]和[[波兰]]境内的[[军国主义]]王国。1871年演变为领导全德国统一的中心力量,直至[[一战]]战败前它都是[[德意志帝国]]中的实际统治政权。
<ref>[https://gs.ctrip.com/html5/you/place/21042.html 普鲁士王国],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ref>[https://new.qq.com/omn/20220519/20220519A0CDZ500.html 普鲁士王国],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 简介==
 +
普鲁士成立之初是[[波兰]][[立陶宛]]的封臣。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支持领导[[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普鲁士国王称号。1月18日,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德意志统一前,普鲁士和奥地利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强大的两个邦国,是当时欧洲列强之一,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外的德意志各邦国,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
 +
普鲁士王国原来的核心区域是由勃兰登堡侯国和普鲁士公国所组成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地区。普鲁士于1740年的西里西亚战争取得了西里西亚省。经过了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新增加的皇家普鲁士和瓦米亚城便成为西普鲁士省,1829年,东西普鲁士两省合并成普鲁士省。
 +
 +
普鲁士王室及贵族全部兼任德国的皇室和大臣,其地位凌驾于其它德意志邦国之上;其领土面积囊括整个德国的三分之二。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军国主义的来源。
 +
 +
==历史沿革==
 +
建立
 +
 +
1701年,普鲁士公国以及勃兰登堡公国的公爵腓特烈一世站在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面向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宣战,以此换来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
 +
 +
发展期
 +
 +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骁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
 +
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
 +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
 +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
 +
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
 +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
 +
 +
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
 +
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
 +
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
 +
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
 +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
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
 +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
 +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
 +
统一
 +
 +
奥托·冯·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
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打败了法国。
 +
 +
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Das Zweite Reich) 。
 +
 +
稳定期
 +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
 +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后,其子腓特烈三世继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
 +
 +
灭亡
 +
 +
早在1882年,德国与意大利和奥地利签订“三国同盟”
 +
1914年,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告终。
 +
 +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
  
 +
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军队投降。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於 2022年6月14日 (二) 16:20 的最新修訂

 普魯士王國

來自 騰訊網 的圖片

本名 普魯士王國

簡 稱 普魯士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柏林

主要城市 哥尼斯堡波茨坦

但澤斯德丁波茲南

布雷斯勞卡托維茲

國慶日 1701年1月18日

國 歌 《萬歲勝利者的桂冠》

官方語言 德語

貨 幣 馬克銀幣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人口數量 約 0.43 億

普魯士王國: (德語:Königreich Preußen、波蘭語:Królestwo Prus、英語:Kingdom of Prussia;1701年—1871年),是一個主要位於現今德國波蘭境內的軍國主義王國。1871年演變為領導全德國統一的中心力量,直至一戰戰敗前它都是德意志帝國中的實際統治政權。 [1]

簡介

普魯士成立之初是波蘭立陶宛的封臣。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支持領導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普魯士國王稱號。1月18日,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德意志統一前,普魯士和奧地利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最強大的兩個邦國,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取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各邦國,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王國原來的核心區域是由勃蘭登堡侯國和普魯士公國所組成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普魯士於1740年的西里西亞戰爭取得了西里西亞省。經過了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新增加的皇家普魯士和瓦米亞城便成為西普魯士省,1829年,東西普魯士兩省合併成普魯士省。

普魯士王室及貴族全部兼任德國的皇室和大臣,其地位凌駕於其它德意志邦國之上;其領土面積囊括整個德國的三分之二。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軍國主義的來源。

歷史沿革

建立

1701年,普魯士公國以及勃蘭登堡公國的公爵腓特烈一世站在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面向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宣戰,以此換來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

發展期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着稱,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驍勇善戰着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併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

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

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 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 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 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統一

奧托·馮·俾斯麥上台後,即着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打敗了法國。

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Das Zweite Reich) 。

穩定期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 (巴伐利亞除外) 、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併入德意志帝國歷史。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後,其子腓特烈三世繼位99天後去世,其孫威廉二世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代皇帝。

滅亡

早在1882年,德國與意大利和奧地利簽訂「三國同盟」 1914年,發生薩拉熱窩事件,奧地利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告終。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亞發生革命,其國王退位。柏林旋即爆發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時威廉二世在比利時斯巴的德軍大本營親自指揮作戰,得知發生革命後,試圖僅放棄德意志皇帝頭銜,而保留普魯士國王稱號,但陸軍統帥興登堡勸其徹底退位。

為避免發生更大變亂,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親王於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經退位,並於同日將首相職務移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及普魯士王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向協約國軍隊投降。

參考來源

  1. 普魯士王國,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