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曲江三章章五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曲江三章章五句》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曲江三章章五句》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古诗组诗作品。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这组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甫在两次应试失败后,于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希望皇帝赏识、任用,但仅得了个集贤院待制的空名义。这年应诏试文章,也无结果。曲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当时考中进士的人,都聚宴于曲江亭庆贺,谓之曲江会。杜甫游曲江,有感仕途失意,遂有此作,以抒发自己抑郁情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曲江三章章五句[1]

作品别名;曲江三章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曲江三章章五句》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词句注释

⑴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

⑵萧条:寂寥冷落。

⑶游子:杜甫自谓。嗟(jiē):感叹。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⑷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

⑸哀鸿:孤雁哀鸣。曹:同类。

⑹即事:眼前事物。后因称以书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为即事诗。今:今体。古:古体。

⑺"长歌"句:宋玉《风赋》:"蹶石伐木,捎杀林莽。"此句意谓长歌当哭,悲愤激烈,声震草木。长歌,连章叠歌之意。激越,歌声浑厚高亢。捎(shāo),摧折。林莽(mǎng),丛生的草木。

⑻比屋豪华:形容富贵豪宅之多。比,相接连。

⑼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

⑽何伤:为何伤心。

⑾自断:自己判断。休问天:不必问人。

⑿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新唐书·食货志一》:"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卜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规定植桑五十株,产麻地另给男夫麻四十亩,故称"桑麻田"。

⒀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

⒂残年:犹余生。

白话译文

其一

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枯折为菱荷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啊空叹岁目已老!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将同伴寻找。

其二

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其三

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名家点评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子美歌行,起语工拙不同。如"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等句,既为超绝;至······"悲台萧瑟石巃嵷,获壑杈枒浩呼汹"等句,则更奇特。

明·王嗣奭《杜臆》:曲江秋高,菱枯荷折,以兴起游子"二毛",萧条相似,沙石无情,犹然相荡;孤鸿哀叫,尚尔求曹,况人之有情者乎?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层次深浅("白石"句)。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自伤不遇,其情悲。在第三句点意、上二属兴,下二属比。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阮亭答:七言五句,起于杜子美之"曲江萧条秋气高"也。昔人谓贵词明意尽。愚谓贵矫健,有短兵相接之势乃佳。

作品鉴赏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

这三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

古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视频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1. 《曲江三章章五句》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