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家大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是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傍依108国道。

曹家大院是明清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2014年),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

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馆有房屋277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整体格局

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从远处看,曹家大院呈“寿”字型,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

曹家大院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而且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

院落特色

曹家大院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 [1]

雕刻艺术

曹家大院的地板砖用方砖(民间称金刚砖))铺就,房梁角落用金粉描绘着工笔山水人物。

1937年抗战时期,日本兵用刺刀将曹家大院里的彩绘金粉刮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接收常家庄园,并且开始维护,经过长年的战乱,但曹家大院已经损失严重。

建筑装饰

曹家大院的设计以一条甬道分开的南北各三的院宅,北面为多子、多福、多寿院排列,老人居东,主人居中,子孙居西,立意为福如东海和寿比南山。

一条西高东低的甬道,宅中人迈出大门必朝西行,人往高处走。

北面三座主楼是曹家大院精华,楼上分别建有三座以猪、牛、羊三牲为造型的榭亭。而主楼楼顶位于三多堂“寿”字型的顶头一笔,登楼之人就是站在“寿”字最上头了。

家族史略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洸村,兼以耕作。到第14代“三”字辈中有个叫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

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有37000人,当时民众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金属制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由于光绪甲午、庚子年以后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最终导致曹家大院的衰败。

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洸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

家族发展

曹家经商

明初洪武年间,有一个推着独轮车小贩叫曹邦彦,看到北汪村一带地肥水美人也好,就携全家老小迁到此,以种地为生。

历经200多年,曹家成为一个小有资产,其中有一位叫曹三喜的是使曹家由一个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独闯关东到了原东北热河省的三座塔村,以种菜、养猪磨豆腐为生,略有积蓄后,开始利用当地盛产的高梁酿酒,酿酒业就成为曹家发展的第一个行业。

曹三喜有了钱以后把它投入到其它行业的发展中,他的商业很快又发展到杂货业、典当业。曹家生意不断扩大,由朝阳逐步向沈阳、锦州、日本等地扩展,最终于明末在东北创建了其雄厚的商业基地。

到了1664年,曹家生意也由关外向关内发展,最后雄踞了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远到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英吉利海峡到达伦敦。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纵横几万里,不仅仅在山西人的经商史上、就是中国人的经商史上都创下了不朽的辉煌。

鼎盛时期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经济比较好的家族,父母一辈都要给儿孙一辈起个堂名,一个儿子一个堂名。

三多堂是曹家第十九代所创建。三多是取多子、多福、多寿的意思,与三多堂并列的还有五桂堂、怀义堂等。其他几个堂在鼎盛时期一过就相继衰落下来,唯有三多堂独秀其门,仍保持着旺盛的势头。

曹家商号640多座,三多堂占400余座,总资产有一千余万两白银,三多堂有600余万两,总雇员有三万七千余人,三多堂有二万二千余人,所以三多堂不仅是曹氏家族的一个分支,面且还是曹氏商业的杰出代表。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