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曹靖华

增加 3,15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春城飞花》,《望断南飞雁》等 文学履历 《世界文学》
}}
曹靖华(1897~1987),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在开封省立第二中学求学时,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4月,重赴苏联,1933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中文名 曹联亚 别 名 曹靖华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卢氏县 出生日期 1897年8月11日 逝世日期 1987年9月8日 职 业 作家,翻译家 主要成就 散文 代表作品 《春城飞花》,《望断南飞雁》等 文学履历 《世界文学》主编 获奖情况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友谊勋章
==个人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1987年9月8日卒于北京。河南省卢氏县人。1897年8月11日生。童年在家乡随父亲曹培元读书,初步接触了反清革新思想。五四运动前后,在开封河南省立二中读书。1920年作为河南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主持的未名社。1926至1927年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失败后再去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校任教。</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8年应聘赴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等职。</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p>
==个人简介==
1987年9月8日卒于北京。河南省卢氏县人。1897年8月11日生。童年在家乡随父亲曹培元读书,初步接触了反清革新思想。五四运动前后,在开封河南省立二中读书。1920年作为河南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主持的未名社。1926至1927年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失败后再去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校任教。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8年应聘赴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等职。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人生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 中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组织的未名社。后与鲁迅一直保持深厚友谊。</p><p style="text-indent:2em;"> 30年代初起,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曹靖华曾化名亚丹、汝珍、郑汝珍等,和鲁迅通信,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代鲁迅搜集苏联优秀版画和革命书刊,来往密切,同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3年起,开始翻译俄国进步作品和苏联革命作品,鲁迅非常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的翻译”的辛勤劳作精神(见《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他译的契诃夫的独幕剧《蠢货》,曾经瞿秋白介绍给《新青年》杂志;他译的契诃夫另一剧本《三姊妹》,经瞿介绍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他重要的译作有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曾经鲁迅出资在1931年由三闲书屋出版,对参加工农红军长征的干部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此外他还译有《苏联作家七人集》。 </p>
==抗战期间==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的主编《苏联文学丛书》,译有卡达耶夫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瓦西列夫斯卡的《虹》,西蒙诺夫的《望穿秋水》(剧本),列昂诺夫的《侵略》(剧本),阿·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克里莫夫的《油船“德宾特”号》,斐定的《城与年》。曹靖华的散文创作,表现善于察物体情、茹昔涵今,文笔简洁淡朴,涵渲深远,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收入《花》、《春城飞花》、《飞花集》。</p><p style="text-indent:2em;"> 1933年秋回国,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主编苏联文学丛书。</p><p style="text-indent:2em;"> 1949年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教授。</p><p style="text-indent:2em;">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p>
<p style="text-indent:2em;"> 自20世纪20年代起,热心从事俄苏文学介绍翻译,所译多属名著,达数百万字。其中有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60年代起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有《花》和《曹靖华散文选》等4部散文集。</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87年3月10日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p>
==代表作==
<p style="text-indent:2em;"> 其中《望断南飞雁》是代表作。它抒写作者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似信非信,疑为“谣言”,而晚报却证实了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于是“我”在无边的深痛中回忆此前两封先生来信的情景,并叙写翌日清晨课堂举行的特殊追悼会;而当“我”回到家里却收到鲁迅先生亲自付邮的最后一信——先生的绝笔,更使作者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作者以“望断南飞雁”的茫茫思绪作为经线,以噩耗传来后的深沉悲恸作为纬线,交织成炽热抒情的乐章,动人心魄,催人泪下。</p><p style="text-indent:2em;"> 即景抒情类的散文,主要指“云南抒情”、“广西抒情”与“福建抒情”三组抒情散文,是曹靖华歌颂社会主义变革与建设的篇章。作者把这类散文当成游记来写,充满着诗情画意,如《洱海一枝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苍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而坐,相偎相依,好像对镜理妆,凝视洱海……”类似这样的艺术描写,使曹靖华即景抒情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十分重视散文的艺术技巧。他说:“古今中外的文艺大师,除在文章内容上用工夫外,没有不兼在艺术技巧上下工夫的。”他的散文虽然不能说全是精晶,但绝大多数散文经过苦心经营、反复打磨,赋予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亮色。 </p>
==写作类型==
<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往事漫忆,一类是即景抒情。而往事漫忆类的作品,是其散文创作中分量最重、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尤其对白区文学活动与革命活动的回忆和对鲁迅、瞿秋白等革命先辈的缅怀,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是写得很美的散文。如《素笺寄深情》、《道是平凡却不凡》、《好似春燕第一只》、《无限沧桑话遗简》、《望断南来雁》、《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等。</p>
==写作风格==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善于寓大于小、因小见大,往往抓住一些小事、细节,做出意味深长的文章来。写鲁迅,作者总是抓住其举手投足、只言片语,就能深入表现鲁迅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如曹靖华住进鲁迅家的一个房间,先生引他至房间时说:“这是秋白在这里住的房间,他等你等了很久,等不着你来。现在,你来了,他走了……”几句话便把鲁迅的深深遗憾与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鲁迅与秋白》)</p><p style="text-indent:2em;"> 其次,曹靖华有意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句子,布设于作品的前后段落之间,构成抒情的脉络并强化抒情的气势。再次,他的散文语言注意锤炼敲打,不仅凝练流畅,而且富于节奏性与音乐性。尤其他善于在叙述描写中,用四字的成语、词组或短语去结构句式,形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节奏,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清亮典雅的韵味。</p>
==文学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 《花》(散文集)1962,作家</p>
<p style="text-indent:2em;"> 《春城飞花》(散文集)1978,陕西人民</p><p style="text-indent:2em;"> 《飞花集》(散文集)1978,上海文艺</p><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散文选》1983,陕西人民</p><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抒情散文选》1988,作家</p><p style="text-indent:2em;"> 《望断南来雁》(散文集)1988黄河文艺</p>
==翻译书目==
<p style="text-indent:2em;"> 《三姊妹》(剧本)俄国契诃夫著,1925,商务</p><p style="text-indent:2em;"> 《白茶》(独幕剧集)俄国班南柯等著,1927,未名社</p><p style="text-indent:2em;"> 《蠢货》(独幕剧集)俄国契诃夫等著,1927,未名社</p><p style="text-indent:2em;"> 《烟袋》(短篇小说)苏联爱伦堡等著,1928,未名社</p><p style="text-indent:2em;"> 《第四十一》(中篇小说)苏联拉甫列涅夫著,1929,未名社</p><p style="text-indent:2em;"> 《铁流》(长篇小说)苏联绥拉菲摩维支著,1931,三闲书屋</p><p style="text-indent:2em;"> 《一月九日》(特写)苏联高尔基著,1931,苏联中央出版局</p><p style="text-indent:2em;"> 《不走正路的安德伦》(短篇小说)苏联聂维洛夫著1933,野草书</p><p style="text-indent:2em;"> 《苏联作家七人集》(小说集)苏联拉甫列涅夫等著,1936,良友</p><p style="text-indent:2em;"> 《远方》(中篇小说)苏联盖达尔著,与尚佩秋合译,1938,文生</p><p style="text-indent:2em;"> 《死敌》(短篇小说)苏联邵洛霍夫等著,与尚佩秋合译,1939,生活</p><p style="text-indent:2em;">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中篇小说)苏联卡达耶夫著,1940,生活</p><p style="text-indent:2em;"> 《恐惧》(剧本)苏联亚菲诺甘诺夫著,1940,文生</p><p style="text-indent:2em;"> 《油船“德宾特”号》(长篇小说)苏联克雷莫夫著,1941,读书</p><p style="text-indent:2em;"> 《梦》(短篇小说集)苏联卡达耶夫等著,1942,文林</p><p style="text-indent:2em;"> 《鲜红的花》(民间故事)1942,文林;又名《魔戒指》,1950,三联</p><p style="text-indent:2em;"> 《虹》长篇小说)苏联瓦西列夫斯卡著,1943,新知</p><p style="text-indent:2em;"> 《星花》(短篇小说集)苏联拉甫列涅夫等著,与尚佩秋合译,1943,东方分社</p><p style="text-indent:2em;"> 《侵略》(剧本)苏联李昂诺夫著,1943,东南</p><p style="text-indent:2em;"> 《望穿秋水》(剧本)苏联西蒙诺夫著,1944,新地</p><p style="text-indent:2em;"> 《保卫察里津》(长篇小说)苏联阿·托尔斯泰著,1944,北门</p><p style="text-indent:2em;"> 《至青年作家及其他》(论文集)苏联阿·托尔斯泰等著,1946,上杂</p><p style="text-indent:2em;"> 《城与年》(长篇小说)苏联斐定著,1947,骆驼</p><p style="text-indent:2em;"> 《列宁故事》(民间故事)苏联左琴科著,1947,新华晋察冀分店 《粮食》(剧本)苏联凯尔升著,1951,新文艺</p><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译著文集》(1—11)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等(未出齐)</p><p style="text-indent:2em;"> 《而今百龄正童年》(彭龄)1984,花城</p> == 散文===<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研究专集》(林佩云等编)1987,黄河文艺</p><p style="text-indent:2em;"> 《飞华之路》(钟子硕、李联海等)1988,陕西人民</p><p style="text-indent:2em;"> 《一束洁白的花》(张羽、岳凤麟等编)1988,文化艺术</p>
==原文作品==
《望断南来雁》
<p style="text-indent:2em;"> 三五年是多久</p><p style="text-indent:2em;"> 罗汉岭前吊秋白</p><p style="text-indent:2em;"> 安得一饮黄河水,九泉长眠愿已足!</p><p style="text-indent:2em;"> 片言只语话当年</p><p style="text-indent:2em;"> </p><p style="text-indent:2em;"> 凭吊“新处女”</p><p style="text-indent:2em;"> 好似春燕第一只</p><p style="text-indent:2em;"> 哪有闲情话年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 素笺寄深情</p><p style="text-indent:2em;"> 一个没有拍摄的小镜头</p><p style="text-indent:2em;">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p><p style="text-indent:2em;"> 雪雾迷蒙访书画</p><p style="text-indent:2em;"> 洱海一枝春</p><p style="text-indent:2em;"> 天涯处处皆芳草</p><p style="text-indent:2em;"> 顽猴探头树枝间,幡桃哪有灵枣鲜</p>
<p style="text-indent:2em;"> 艳艳红豆寄相思</p><p style="text-indent:2em;"> 尾尾“没六”洞中来</p><p style="text-indent:2em;"> 忆梅园</p><p style="text-indent:2em;"> 望断南来雁</p><p style="text-indent:2em;"> 深沪春意浓似酒</p><p style="text-indent:2em;"> 秦淮夜话</p><p style="text-indent:2em;"> 风雪万里栽铁花</p><p style="text-indent:2em;"> 无限沧桑话遗简</p><p style="text-indent:2em;"> 智慧花开烂如锦</p><p style="text-indent:2em;"> 永生的人</p><p style="text-indent:2em;"> 小米的回忆</p><p style="text-indent:2em;"> 电工”鲁迅</p><p style="text-indent:2em;"> 红岩归来</p><p style="text-indent:2em;"> 访重庆沙坪坝旧居</p><p style="text-indent:2em;"> 春温漾漾满清泉</p><p style="text-indent:2em;"> 一枚牙章</p><p style="text-indent:2em;"> 忆范文澜同志</p><p style="text-indent:2em;"> 怀念庆龄同志</p><p style="text-indent:2em;"> 怀念费定同志</p><p style="text-indent:2em;"> 粽香飘飘忆当年</p><p style="text-indent:2em;"> 乡情小札</p>
==译著巨匠==
关怀和支持
<p style="text-indent:2em;"> “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翻译家</p><p style="text-indent:2em;"> 作为我国俄苏文学界的老前辈,曹老从上世纪20年代初起就直接从俄语翻译介绍进步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他的这项工作一开始就得到鲁迅、瞿秋白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大家知道,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把介绍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当作庄严的革命任务。鲁迅把它比作“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和“普罗米修斯取天火给人类”。 </p><p style="text-indent:2em;"> 瞿秋白则强调“翻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名著,并且有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这是中国普罗文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早在1921年,曹老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就结识了瞿秋白(那时瞿秋白担任中国班的课堂翻译)。回国后,1923年曹老的第一篇译作---契诃夫的独幕剧《蠢货》,经瞿秋白推荐发表在《新青年》上。</p><p style="text-indent:2em;"> 1924年曹老翻译的契诃夫剧本《三姊妹》经瞿秋白修改后交给郑振铎先生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至于鲁迅,曹老与他相识是在北京大学红楼旁听期间,那时他旁听的课程主要是俄语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课后还常到先生寓所向他请教。1925年,为了协助苏联顾问团成员、年轻的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解决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曹老与鲁迅开始通信。 </p><p style="text-indent:2em;"> 同年,鲁迅和几位爱好文艺的青年酝酿成立了未名社,曹老是其成员之一。后来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曹老早期的一些译作均曾由未名社出版。总之,在长期的共同战斗中,曹老与鲁迅、瞿秋白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style="text-indent:2em;"> 在那风雨如磐、寒凝大地的旧中国,曹老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不顾个人安危,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翻译介绍了大量苏联革命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约三十种,近300万字。1989-1993年编印完成的《曹靖华译著文集》共计11卷,其中译作就占8卷。</p>
==回顾==
<p style="text-indent:2em;"> 曹老从事翻译工作的整个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主要译作有《三姊妹》、《白茶》、《烟袋》、《第四十一》、《铁流》、《苏联作家七人集》等。这些作品,特别是《铁流》,它是曹老翻译的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神州国光社约鲁迅编一套新俄文艺作品,定名为“现代文艺丛书”,选了10部作品,其中《铁流》一书便约当时在列宁格勒的曹靖华担任翻译。 </p><p style="text-indent:2em;"> 但待到全书译毕时,国内局势发生了严重变化,反动当局对进步文化事业的压迫日益加剧,神州国光社声明废约,其他各书店也都不敢承印。于是,鲁迅就从自己拮据的生活费里挤出一千大洋,假托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三闲书屋”的名义印了三部书,那就是《毁灭》、《铁流》、《士敏土之图》。这里所说的“三闲”指的就是鲁迅(《铁流》的编校者)、瞿秋白(《铁流》俄文版长篇序言的译者)和曹靖华(《铁流》的译者)。</p>
==心血==
<p style="text-indent:2em;"> 《铁流》中译本的问世,确实凝聚了他们三位前驱者的心血,由于他们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使这部作品“在岩石似的重压下”,“在读者眼前开出了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随着《铁流》在读者中的传播,它在社会上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效应。著名作家孙犁写道:“中国大革命前后的一代青年学生,常常因为喜好文学,接近了革命。他们从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里,受到激动,怀着反抗的意志,走上征途……那一时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要算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也说过:“延安有一个很大的印刷厂,把《铁流》一类的书不知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这类书的。它成了激励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了……”等等,由此可见一斑。</p><p style="text-indent:2em;"> 鲁迅对曹老这阶段的译介工作曾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在临终前几天抱病写完的《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中,称曹老“对于原语的学力的充足和译文之可靠,是在读书界中早有定论”。同时指出,那时翻译界有不少人士趋附时风,名噪一时,而曹老“并不一哄而起”,“当时好像落后”,“后来却成为中坚”。鲁迅特别赞许曹老“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实地劳作的精神。他写道,曹老“不尚广告,至今无煊赫之名,且受排挤,两处受封锁之害。但他依然不断地在改定他先前的译作,而他的译作,也依然活在读者们的心中。”</p>
==阶段==
<p style="text-indent:2em;"> 曹老翻译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其中高潮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他被西北大学解聘后,从陕西抵达重庆,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热情地推荐他到中苏文化协会工作。抗战期间,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曹老在中苏文化协会虽说有一份工作,但不领薪俸,而稿费收入又极不稳定,一家人生活十分窘困。那时,曹师母要给人家拆洗衣被、编织毛衣,以补贴家用;他自己还需要在住所旁开荒种菜。然而,曹老不向困难低头,埋头苦干,斗志弥坚。这时期,他担任《苏联文艺丛书》主编,后来还编了一套《苏联抗战文艺连丛》。</p><p style="text-indent:2em;"> 与前一阶段相比,曹老不仅自己继续不断地翻译出一部部新作,如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保卫察里津》、《油船“德宾特”号》,剧本《侵略》、《望穿秋水》等,同时还要团结文艺界进步的力量,如著名作家、翻译家茅盾、戈宝权、张铁弦、彭慧等共同战斗。因此,他工作的范围扩大了,工作的责任也加重了,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借取苏联反法西斯文艺作品的热情和火焰去照亮、鼓舞中国读者献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战斗。 </p><p style="text-indent:2em;"> 曹老不愧为文化战线上英勇奋斗、功绩卓著的反法西斯战士。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举行国共和谈,在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亲临中苏文化协会参观,了解苏联文学作品出版的情况,并在他的临时住所桂园约见了曹老。</p>
==译著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苏联文学寄托、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爱与恨、青春与梦想。那些伟大的抱负、坚强的个性和敏感的灵魂,通通在译成中文的俄文字句里找到过共鸣。 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问一句,还记得《铁流》、《虹》、《第四十一》、《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吗?对于他们的子孙辈,问一句,这些小说可曾读过?</p><p style="text-indent:2em;"> 对于父与子不同年代的人,同问一句,那个和绥拉菲摩维奇、瓦西列夫斯卡娅、拉甫列涅夫、阿·托尔斯泰、卡达耶夫,以及整个苏联文学相连的中国名字,可曾记得?可曾知道? </p><p style="text-indent:2em;"> 一个年代结束,一种文学淡出,一个国家消失,一个名字飘落———曹靖华,一如他自己的散文《飞花 集》。</p><p style="text-indent:2em;"> 一位研究者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过一本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瞿秋白代译序言、鲁迅编校并自费印刷的初版《铁流》。这个版本仅印了1000册,当时又是禁书,能保存下来,弥足珍贵。</p><p style="text-indent:2em;"> 书的内封上,写着6个钢笔字“心爱的书之三”,落款“冯凭”。其后的两张扉页上,有一段同样字迹的“写在《铁流》前面”:《铁流》一出版,就“受着广大群众的热爱”。他也买了一本,两年间,此书跟着他“在日机的炮火下逃过难”,他却一直未曾认真阅读。1934年,国民党颁布禁书条例和禁书单,《铁流》被“明令禁止”,这反而促使他认真地读起此书来,结果发现这“绝非凡品”,而是“明珠”,是“有着绝大意义的一本书”。 </p><p style="text-indent:2em;"> 阅读中,这本书却被人拿走了,于是他“好似丢掉了恋人一般,终日念念不忘,大有废寝忘餐之概了”。后来,此书经过一番周折又回到手中时,他感到如见“久别重逢的故人”,“在半空中悬挂着的一个心,才算落到实地,嘴里不由地说了声‘我的天,你到底又物归原主了’”。 </p><p style="text-indent:2em;"> 著名的江姐和不那么著名的丁佑君,都是被敌人虐杀的蜀中女杰。研究者称,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榜样———娥琳娜,苏联小说《虹》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曾和自己的女友一道买过、读过、讨论过曹靖华翻译的这本书,都为书中娥琳娜落难受辱而始终不屈的形象所震撼,都立志一旦同样的考验来临之时自己要像娥琳娜那样坚强。</p><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的译笔被赞叹为凄清而华美。评论者说,读过此书的人们恐怕对书中的大部分情节早已淡忘,但相信这样一个场面是决不会从他们的记忆中轻易抹去的:“这时月明如昼。月光把全世界都变成了一块天青色的冰块……一个裸体女人在通往广场的路上跑着。不,她不是在跑,她是向前欠着身子,吃力地迈着小步,蹒跚着。她的大肚子在月光下看得分外清楚。一个德国士兵在她后边跟着。他的步枪的刺刀尖,闪着亮晶晶的寒光。每当女人稍停一下,枪刺就照她脊背上刺去。士兵吆喝着,他的两个同伴吼叫着,怀孕的女人又拼着力气向前走,弯着身子……这就是她,娥琳娜。”</p><p style="text-indent:2em;"> 曹靖华译笔下的另一个场面同样难以磨灭:一艘白匪的小船向荒岛驶来,中尉奔向小船,在他身后,玛柳特迦毅然地举起了枪。应声倒下的,是她的爱人,也是被她击毙的第四十一名白匪。</p><p style="text-indent:2em;"> 抗战时期,从太行山区敌人包围中出来的革命青年把一本油印的苏联小说《第四十一》送给译者曹靖华,告诉他,战士们遇到生死关头,随身携带的一切都可以抛弃,惟独这本书和枪留在身边,或者冲出重围将它们带走,或者同归于尽。</p><p style="text-indent:2em;"> 而今,人们评价,尽管苏联解体,政治地图发生巨变,这部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文学作品却依然闪耀着光华。</p><p style="text-indent:2em;">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外国文学编辑孙绳武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当年的翻译编辑工作称为“替人民过滤‘不良’文学”。他认为,上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对苏联文学介绍的分量大,现在看来,“也许有些二三流的作品不介绍过来也可以,算是做了一些多余的工作”。</p><p style="text-indent:2em;"> 如今,那个年代不再。然而那些“优良”的苏联文学,永远值得怀念。每当这时,就不能不想起曹靖华。</p>
==名家缅怀==
<p style="text-indent:2em;"> 三门峡是秦晋豫荟萃之地,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和历史名人,远的不说,现代的曹靖华就是其中的一位文化名人大家。</p>
==人物原名==
<p style="text-indent:2em;"> 联亚,系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人,生于1897年8月,卒于1987年9月。在他90年的生涯中,经历了清末以来我国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段,留下了不少传奇的故事,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现代大名人。青年时代,他就投入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事业之中。</p>
==五四运动==
<p style="text-indent:2em;"> 1919年,他在开封省立第二中学参加了“五四”运动,与8位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青年学会”,并创办了《青年》杂志。1921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并与当时住在苏联的瞿秋白结成挚友。1923年回国后,他在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第二期上</p>
<p style="text-indent:2em;"> 发表第一篇译稿《蠢货》;1925年—1926年,他被李大钊分别派往开封、广州革命军所在地当翻译,随总部军北伐,参加了丁泗桥、贺胜桥、武汉、南昌、武胜关、郑州等著名的战斗和战役。</p><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开封当苏联顾问团翻译期间,他把鲁迅的作品《呐喊》推荐给苏联顾问团成员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大为欣赏,随后就把其中的《阿Q正传》译成俄文介绍到苏联。这是曹靖华作为中国第一人向苏联推荐鲁迅作品,也是鲁迅的作品第一次被译成俄文。曹靖华与鲁迅、韦素园等8人是在北平成立文学团体“未名社”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的。鲁迅曾多次甚至抱病为曹靖华的译稿写“小引”,并设法出版。鲁迅一生中唯一写过一篇碑文,就是为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所写。</p>
==友谊深厚==
<p style="text-indent:2em;">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文学家鲁迅逝世,曹靖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痛哭失声,曾撰《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鲁迅》、《吊豫才》等5篇文章纪念鲁迅先生。至此,在那白色恐怖之下,他除了找机会多次当面向鲁迅请教、交流思想、共商大事外,还曾以亚丹、郑汝珍、联亚等化名与鲁迅通信,共收到鲁迅先生的信件292封,可见他们的革命友谊是多么深厚。</p><p style="text-indent:2em;"> 1940年初,在周恩来直接提名和领导下,曹靖华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一直到抗战胜利的数年中,曹靖华又写作了《抗战三年来苏联文学之介绍》、《伦卡达耶夫》、《高尔基生平》等诸多文章,并译出《列宁的故事》、《苏联空中女英雄》、《侦探队长》、《油船德宾特号》、《保卫察里津》、《自由的摇篮》等苏联作品,加上他翻译的《一月九日》、《铁流》、《虹》、《侵略》、《城与年》等著作有300万字。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翻译出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在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style="text-indent:2em;"> 新中国诞生前夕和成立以后,曹靖华经常参与繁忙的文学、政治、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兼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年—1964年,曹靖华任《世界文学》主编,他为当时推动、发展中苏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p>
<p style="text-indent:2em;"> 粉碎“四人帮”后,他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学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p>
带病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 一直到他骨折后和有病住院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p><p style="text-indent:2em;"> 他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劳作精神,鲁迅先生曾这样赞他:“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董必武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的风骨。</p><p style="text-indent:2em;"> 他生前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p>
41,4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