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曼施坦因

增加 3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圖像 = [[File:666266.jpg|缩略图|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75e7dd67a1366985.jpg 原图链接]
[http://mil.sohu.com/20150416/n411395196.shtml 图片来自;]<ref>[http://mil.sohu.com/20150416/n411395196.shtml 帝国闪击战:法兰西战役]2015-04-16 </ref>]]
| 别名 = 埃里希·冯·莱温斯基
| 職業 = 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 军衔陆军元帅
| 知名原因 = " [[ 突击炮]]"发起人 制定" [[ 曼施坦因计划]]"、策划" [[ 反手一击行动]]" [[ 橡叶骑士带宝剑铁十字勋章 ]] [[ 克里木盾形徽章]]
| 知名作品 = [[《失去的胜利》]] </br> [[《士兵的一生:1887-1939》]]
}}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   原名 ''' 埃里希·冯·莱温斯基 ''' (Erich Von Lewinski ),民族,日耳曼人。毕业院校为 [[ 柏林军事学院 ]] 。[1]<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233624&market=baiduqkl 瞿弦和朗诵试]网易云音乐,发布时间; </ref>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纳粹德国 ]] 名将,纳粹德国 [[ 德意志国防军 ]] 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   [[ 隆美尔 ]] [[ 古德里安 ]] ,并称为二战期间 [[ 纳粹德国 ]] 三大名将。 ''' 曼施坦因 ''' 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 。1913  1913 年入军事学院。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期间任副官和师作战科长,参加东、西两线作战 。1934  1934 年任 [[ 第3军区参谋长 ]] ,1936年任 [[ 陆军总参谋部 ]][[ 第一总军务长 ]] ,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 。1938  1938 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 [2]  1939年9月任 [[ 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 ]] ,参加 [[ 德波战争 。10 ]]。 10 月调任 [[ 西线A集团军群 ]] 参谋长,提出以装甲部队经阿登地区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为 [[ 希特勒 ]] 所采纳 。1941  1941 年6月 [[ 苏德战争 ]] 爆发后,率部参加对 [[ 列宁格勒 ]] 方向的进攻 。9  9 月任 [[ 第11集团军司令 ]] ,在 [[ 克里木作战 ]] 。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 [[ 晋元帅 ]] 。8月率部转战 [[ 列宁格勒 。11 ]]。 11 月奉命救援被合围在 [[ 斯大林格勒 ]] 的第6集团军,未果。1943年2月对苏军发起反攻,再克 [[ 哈尔科夫 ]] 。   后在 [[ 库尔斯克会战 ]] 中失败。1944年3月被解职,1945年被英军俘获 。1949  1949 年被英国 [[ 军事法庭 ]] 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成为了 [[ 西德政府 ]] 的高级顾问,并成为其 [[ 名誉参谋长 ]] 。 [3]   1973年卒于慕尼黑附近的 [[ 伊申豪森 ]] 。 [2] 著有战争回忆录 [[ 《失去的胜利》 ]] [[ 《士兵的一生:1887—1939》 ]]
=='''目录'''==
1出身世家
2家庭生活
 
3个人著作
4军事历程
 
5军事成就
6人物评价
=='''出身世家'''==
1887年11月24日, ''' 曼施坦因 '''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柏林,出生名为 ''' 弗里茨·埃里希·格奥尔格·爱德华·冯·莱温斯基'''(德语:Fritz Erich von Lewinski genannt von Manstein,英语:Fritz Erich Georg Eduard von Lewinski), 出身名门贵族,是 [[ 炮兵上将 ]][[ 爱德华·冯·莱文斯基]](1829-1906)和 [[ 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3年就读于柏林军事学院的曼施坦因1913年就读于柏林军事学院的曼施坦因1910)的第十个孩子。曼施坦因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 [[ 赫德韦格·冯·希普林 ]] [[ 步兵上将 ]][[ 乔治·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子嗣,所以 ''' 曼施坦因 ''' 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 ''' 曼施坦因 ''' 刚出世不久,莱温斯基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家庭生活'''==
===父母===
生父母: [[ 爱德华·冯·莱温斯基、海伦·冯·希普林。]]
养父母: [[ 乔治·曼施坦因、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姨父母)
===妻子===
1920年, ''' 曼施坦因 ''' 和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 [[ 尤塔·西贝丽 ]] 结婚,婚姻一直维持到1966年她去世时为止。
===儿女===
女儿名叫 [[ 吉赛拉]];长子 [[ 吉罗 ]] 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于东线北方战场阵亡;次子名叫 [[ 吕迪格 ]]
=='''个人著作'''==
[[ 《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于1955年亲自撰写的战争回忆录) [[ 《士兵的一生:1887-1939》]]
=='''军事历程'''==
''' 曼施坦因 ''' 不仅仅其父是 [[ 普鲁士将军 ]] ,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大名鼎鼎的 [[ 陆军元帅 ]] [[ 德国总统 ]][[ 保罗·冯·兴登堡 ]] 也是他的伯父 。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到18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六年时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
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到18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六年时光(1900–1906)。 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 1913年, ''' 曼施坦因 ''' 选送到 [[ 柏林军事学院 ]] 学习。1914年,晋升为 [[ 中尉 ]] 。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 [[ 近卫步兵第3团 ]] ,不久后担任近卫第2后备团的副官。
===牛刀初试===
1914年 ''' 曼施坦因 ''' 毕业于 [[ 柏林军事学院 ]] 。当时正值一战爆发,他担任第2近卫预备团中尉副官。战争期间曾先后在比利时、东普鲁士、波兰作战。还担任过参谋长、骑兵师作战科长、步兵师作战科长。得到 [[ 一级铁十字勋章 ]] [[ 霍亨索伦王室勋章 ]] 。1915年,曼施坦因晋升为[[上尉]]。
曼施坦因和部下
曼施坦因和部下
1918年,战争结束后的'''曼施坦因'''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担任连指挥官。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20年代,他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 1920年晋升为[[连长]],1922年晋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且在总参谋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直到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德国开始扩充军队,破坏《凡尔赛条约》。 由于访问过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曼施坦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1932年,曼施坦因晋升为[[中校]],次年晋升为[[ 校]]
1918年,战争结束后的曼施坦因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担任连指挥官。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20年代,他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晋升为连长,1922年晋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且在总参谋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直到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德国开始扩充军队,破坏《凡尔赛条约》。1927年,曼施坦因晋升为少校。由于访问过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曼施坦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1932年,曼施坦因晋升为中校,次年晋升为上校。1935 1935 年,曼施坦因进入德国陆军总参谋部。1936年10月,他晋升为 [[ 少将 ]] ,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 [[ 首席军需部长 ]] ,随后升任 [[ 德国陆军总部 ]][[ 首席副总参谋长 ]] ,开始接触德国陆军的高层决策机构。1938年4月,曼施坦因担任 [[ 第18步兵师师长 ]] 。1939年4月,曼施坦因晋升为 [[ 中将 ]]
===闪击波兰===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
1939年8月18日, ''' 曼施坦因 ''' 调任 [[ 南方集团军 ]] 总部的 [[ 参谋长 ]] ,司令是 [[ 龙德施泰特上将 ]] ,准备实施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Operation Fall Weiss)。在这里,他和龙德施泰特的 [[ 作战处长 ]][[ 衮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 ]] 一起制定作战计划。龙德施泰特采纳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将南方集团军的主要装甲单位集中到 [[ 瓦尔特·冯·赖歇瑙上将 ]] 率领的第10集团军,以求得决定性的突破,从而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波兰军队主力。其他两个从属于 [[ 南方集团军 ]] 的军团, [[ 威廉·李斯特上将 ]] 率领的第14集团军和 [[ 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 的第8集团军,则负责在两翼支持 [[ 赖歇瑙 ]] 的装甲突击力量直捣波兰的首都华沙。
私底下曼施坦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他认为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而且他也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国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在德占区,南方集团军集群于1939年9月1日顺利发起进攻。第10集团军的装甲兵部队追赶上了撤退的波兰人,使他们来不及建立防线,第8集团军在他们的侧翼,防止分散的波兰军队在罗兹、拉多姆、波兹南地区集结,形成比较联贯的军队。按照原计划,南方集团军应该首先向维斯瓦河直进然后转向华沙,鉴于战场形势的变化, ''' 曼施坦因 ''' [[ 龙德施泰特 ]] 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军队进行合围。包围取得了成功,清除了从南部到华沙的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调头法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初期, ''' 曼施坦因 ''' [[ 参谋长 ]] 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影响,为德军进攻法国战役规划了以 [[ 施里芬计划 ]] 的基本架构,此计划为德军装甲集群主力配置在北方的A集团军群,目的是攻占法国北部的广大临海土地,以准备跟英国作战(当时德国各高层军官并不认为可以在西线战场上得到决定性的胜负来击败法国,与其去强求那不可能的幻想,不如以局部胜利为目标,因此才打算效仿施里芬计划),其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跟英法主力硬碰硬。但曼施坦因认为: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居然无法制定出更好的计划,而还要去仿照前人的计划。因此他修改了此计划,主张应将装甲集群主力配置在南方的B集团军群,穿越阿登山区,由后方截断孤立的英法主力军队。
曼施坦因计划地图
1,4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