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国藩:人生中只要不得罪一种人,即使得罪全世界,也可畅行天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国藩:人生中只要不得罪一种人,即使得罪全世界,也可畅行天下

曾国藩:人生中只要不得罪一种人,即使得罪全世界,也可畅行天下
圖片來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很多人活着,总怕得罪别人,怕别人不高兴。

此类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感受中,他们的一生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出息。尤其是在官场或职场中,此类人即使获得升迁,职位也做不大。

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在二品高官的位置上,悟到了一条为官诀窍:人生一世,就不要怕得罪人,不过,也要有其目的和用意,因为只要不得罪其中一种人,即使得罪了全世界,也可以畅行天下。

曾国藩的方法,有违交际中“与人为善”的原则,但在官场或者职场中,有时不得不这样做。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在朝为官时的一件真实案例,他当时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仕途上的升迁。

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

曾国藩给皇帝出了个馊主意

咸丰皇帝刚刚登基后,有3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摆在他的龙案上。

一件是广西洪秀全起义,急需大笔银子“剿匪”;二是大清王朝官员们的俸禄还未发放,可银库中仅有几百两银子了;三是山东和河南段的黄河不在汛期决堤,十分古怪,导致大量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咸丰皇帝本就是一个年仅19岁的少年,刚刚坐上龙椅,就遇到各地纷纷送来加急求助奏折,一时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因此,在一天早朝时,要大臣们都出出主意,看看这3件事情,先办哪一件?

朝中的大臣说法不一,但更多的人认为应该先发官员们的俸禄,赈灾和“剿匪”都可以缓一缓。

每一项都需要花费大把银子,而咸丰皇帝实在是拿不出银子了。

曾国藩在朝堂上本不想说话,怕自己一不小心再次得罪咸丰皇帝,将他投进大牢,因此,不敢吭声。可咸丰皇帝却好像偏偏和他作对一样,指名道姓地问曾国藩:“曾国藩啊,你对中华文化研究得很深,朕想问你,你觉得这3件事情该如何处理啊?”

曾国藩只好从文臣队列中站了出来,跪在地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下急需解决的事情是赈灾和“剿匪”,因为广西已经被洪秀全等匪首弄的乌烟瘴气,而山东和河南的灾民们饥肠辘辘,如果朝廷不赈灾,老百姓也必定成为“匪患”。

曾国藩认为,在朝廷危难之时,官员们的俸禄可以缓发,等朝廷银库充盈后,再发也不迟。

曾国藩这个建议,立即遭到了朝中王公大臣的反对,都觉得曾国藩给皇上出了个馊主意,大家都认为给官员发放俸禄,才是大清王朝繁荣昌盛的根基所在,如果大家都没银子吃饭了,谁还去替朝廷办事,去替皇上分忧呢?

咸丰皇帝本就是一个少谋寡断之人,见朝中大臣争论不休,也下不了决心,只好让大家先散朝,容他思考一下再做决断。

朝中的大臣们却恨上曾国藩了,都害怕自己的俸禄不按时发放,开始不断上奏折弹劾他,说他刚愎自用,藐视朝廷文武百官等等,凡是能想到的罪名,都给他按上了。

曾国藩虽然忐忑不安,但也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的升迁之路再拓宽一些。

曾国藩的方法,即使在今天,也被很多官场和职场中的人广泛运用,并都收到了奇效,不断获得升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