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曾国藩:见风使舵的人,能风光一时却下场凄凉,总有后悔的时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国藩:见风使舵的人,能风光一时却下场凄凉,总有后悔的时候

曾国藩:见风使舵的人,能风光一时却下场凄凉,总有后悔的时候
图片来自 个人图书网

[1]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自古以来,很多人在官场上由于不会识别人心,导致吃了不少亏。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如此精明的一个人,也在他40岁的时候,栽了一个跟头,而且,差点冤死在刑部大牢中。

不过,从这件事上,曾国藩也发现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往往都戴着面具生活,并终于明白,见风使舵的人,即使能风光一时,但下场都比较凄凉,总有后悔的时候。

曾国藩40岁这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刚刚登上龙椅,就接到洪秀全等人在广西作乱的消息。

此消息让朝中的每个大臣都大吃一惊,更有御史弹劾广西的地方官员不作为等各种罪状。可19岁的咸丰皇帝刚刚掌握大权,而且一直生活在深宫之中,并不相信真有人敢造反,于是不仅将闻风而奏的御史革职,还要问罪。


作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觉得咸丰皇帝此举欠妥,有违大清礼制和律例,因为按照大清王朝赋予的权限,御史可以闻风而奏而无罪。

于是,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责问咸丰皇帝为何要如此对待一名御史?

咸丰皇帝刚刚登基,心高气傲,岂能容忍一个二品官员对自己不敬,不由曾国藩分辨,将其摘去顶戴,关进刑部大牢。

这下,好戏来了。朝中很多大臣虽然平时见到曾国藩时,称兄道弟,可见他失去皇恩后,完全变了一副面孔。

刑部尚书陈孚恩主管刑部大牢,居然亲自前来审讯曾国藩。按照大清的律法规定,曾国藩虽然被关进了大牢,也被摘了顶戴,但毕竟功名在身,并未革除,因此,在大堂上可以不跪。

由于同朝为官,陈孚恩每次见到曾国藩的时候,也都是一副媚态,称兄道弟相称。可这次不同了,陈孚恩翻脸不认人,见曾国藩站立不跪后,好像触犯了他的官威一样,不由分说,就给他用了重刑。打得曾国藩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官服也被撕扯的支离破碎。

当时,刑部侍郎何桂清也在大堂之上,不仅一言不发,还幸灾乐祸地看着曾国藩挨打,满脸快意。

此时的曾国藩终于想起,无论是陈孚恩,还是何桂清,都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人。

陈孚恩原本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一个书童,由于会溜须拍马,深得穆彰阿信任。随着穆彰阿不断升迁后,陈孚恩也得到照顾,居然混进了官场,而且一路升迁,做到了一品高官的位置上。

而何桂清进士出生后,由于给穆彰阿送了重礼,从而得到提拔,仅仅半年时间,就从一名四品官员,升为二品刑部侍郎。

穆彰阿虽然是曾国藩的恩师,但曾国藩不愿意帮助他专权,从而让穆彰阿怀恨在心。

穆彰阿心狠手辣,用人就一个标准:对不听话的人,坚决铲除。

正是因为曾国藩是穆彰阿独揽朝政的一块绊脚石,因此,也让其跟随者怀恨在心,都十分痛恨曾国藩。

可谁也没想到,曾国藩在刑部大牢被关了几天后,咸丰皇帝不仅将他放了出来,官复原职,依旧做他的礼部侍郎,还多了一个职位,同时署兵部侍郎。

显然,这是皇上信任曾国藩了。于是,陈孚恩和何桂清见风使舵,开始转而巴结曾国藩,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要追究他们的罪责。

因为按照清朝的律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犯罪,必须由皇帝下特旨,由专人审理,任何人不得违抗,可此二人却擅自审理一名二品大臣,完全是不把当今皇上放在眼里。他们能不恐惧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