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曾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鲸
出生 1568年
福建莆田
逝世 1650年(81-82岁)
国籍 中国明朝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 画风独特 如镜取影

曾鲸(1568年-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居南京,中国明代画家。曾鲸的一生主要活动地区在浙江杭州、宁波、余姚一带,曾寓居江苏金陵(今南京)。曾鲸的生平事迹没有完整、系统的记载,散见于一些当时的文章典记之中。 [1] 擅画人物,注重墨骨,烘染数十层,然后著色,与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受到西洋画的影响,人物神情逼真,有镜中取影的效果。他的肖像画影响力在晚明势力极大。他在万历二十馀年在南京遇到利玛窦,学到了西方表现明暗的写实技法。[2]

画风独特 如镜取影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效法吴门唐寅仇英一格的人物,到未流是柔靡矫饰,生气渐失。学浙派者又流于粗简枯硬。在时病日深的情势 下,曾鲸以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为基础,吸收西方绘画特点,自创门派,为明未人物画坛带来了活力,也深深地影响著后世的人物画家,他的人物画也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组成部分[3]

* 开创了人物画新风貌
传统的肖像画,一般先用笔勾 出轮廓,然后著色晕染,有所变化 也只在用笔浓淡深浅上。曾鲸在肖像画方面的贡献,更在于他突破传统成法,以独特的“墨骨”画法, 开创了人物画新风貌。《国朝画征录》说:写真有两: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敷彩,以取气色之老少, 其精神早墨骨中矣,此闽中臣 (曾鲸)之学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杂,此江南画家之法,曾氏善矣 这里提到的“墨骨”法,就是由曾鲸所创。具体画法是:人物脸部结构起伏,不用墨线勾画,而以淡墨 皴擦渲染达数十层,却能浑融一体,没有丝毫笔锋痕迹。 这同时也说明了曾鲸深悟传统墨法。传统水墨渲染,往往是多遍积染,这样既透明也有厚度。如果一次就给够水墨,则显得薄而浊、黑而平,这是不懂墨法之故。

曾鲸在烘染数十层的“墨骨”上,再施以淡彩,以表现男女老少的气血肤色。这种画法立体感很强,后学者众多、又因始创者为曾鲸,故称“波臣派”。绘画中的明暗凹凸法,早在六朝、隋唐时,就随佛教艺术传入中原。但那时的凹凸法是有线的,是先用笔勾出物象,再依黑线染出立体,最后把墨线隐进墨色中,是一种隐迹显形的画法。这是欧洲绘画传 到古印度,又经印度本土民族化后,再传入中国的;而曾鲸的画法,更接近欧洲“文艺复兴”前期的绘画风格。 [4]

* 利玛窦启发
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一同 还带来了传教所用的圣母子像、耶稣像;他先后三次来到南京,并与文人名流有所交往。曾鲸曾在南京寓居,一定见过欧洲绘画,并深受启发。运用传统墨法,吸收欧洲绘画明暗因素,创造了风格别致的面貌, 这也是中西艺术直接碰撞的结果。 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王时敏小像》,是曾鲸的代表作品。画中, 王时敏身著浅色衣袍、头戴纶巾、手持拂尘,双腿盘曲坐于蒲团之上。

王时敏当时二十五岁,面目清 秀文静,显出学识不凡的士大夫风 度。面部以“墨骨”法染出,在关 键部位用线强调,如上眼皮、鼻头、嘴线等。衣袍虽然用线勾出, 但和传统衣纹已有所不同,非常注意刻画结构和外观,衣纹是为配合外观,我们透过这些衣纹可以看到素描线条的穿插关系。 [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