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木天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木天蓼为猕猴桃科植物木天蓼(Actinidia polygama (Sieb. et Zucc.) Mip.)的枝叶。分布东北、西北及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味辛,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祛除风湿,温经止痛,症瘕的功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风寒湿痹,腰疼,疝痛,症瘕积聚,气痢,白癞风等病症。[1]

  • 中文学名 :木天蓼
  • 别 称 :天蓼、藤天蓼、天蓼木、金莲枝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 侧膜胎座目
  • 科: 猕猴桃科
  • 属: 猕猴桃属
  • 种: 木天蓼
  • 分布区域: 东北、西北及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浙江、云南等地
  • 采收时间: 春秋
  • 用法用量: 煎汤,3-10克
  • 毒   性: 微毒(《别录》)
  • 贮   藏 :干燥储藏

形态特征

木天蓼藤本,高达7m。嫩枝略有微毛;髓白色,实心。单叶互生;叶柄长1.5-2.5cm;叶片薄纸质,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5-14cm,宽4-8.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尖锯齿,上面无毛或有细刺毛,下面沿叶脉有柔毛;花1-3朵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花梗长0.5-1.5cm,中部有节;萼片通常5,连同花梗略有短柔毛或光滑;花瓣5-6,白色;雄蕊多数,花柱多数。浆果长圆形至卵圆形,长2-3cm,径约1cm,黄色,有喙,无斑点,可食,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达3200m的山地林中。分布东北、西北及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浙江、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小枝细长,直径2.5mm,表面无毛,白色小皮孔不明显;断面髓大,白色,实心。叶薄纸质,完整叶片卵形或椭圆卵形,长7-14cm,宽4.5-8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散生少数小刺毛,下面沿脉有卷曲的柔毛,有时中脉有少数小刺毛,两面均枯绿色;叶柄近无毛,长1.5-3.5cm。气微,味淡、涩。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促进唾液分泌

3.对循环、呼吸的影响

4.对平滑肌的作用

5.对性腺的影响

6.其他作用

相关论述

1.《唐本草》:“味辛,温,有小毒。”“主症结积聚,风劳虚冷。”“木天蓼,生山谷中。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瓢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蓼。其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酿酒去风冷症癖。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

2.《本草拾遗》:“木天蓼,今时所用,出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出深山。人云多服损寿,以其逐风损气故也。不当以藤天蓼为注,即云木蓼,岂更藤生?自有藤蓼尔。”

3.《开宝本草》:“木天蓼,出山南,大树。《本经》有木天蓼,即是此也。苏敬注云南,藤生,子辛,与木又异,应是复有藤天蓼。江、淮、南山间有木天蓼,作藤著枝,叶如梨,光而薄,子如枣,辛甘,大主风血羸痹,腰脚疼冷,取皮酿酒,即是苏引为天蓼注者。”

入药部位

枝叶。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祛除风湿,温经止痛,症瘕。[2]

主治

治疗中风半身不遂,风寒湿痹,腰疼,疝痛,症瘕积聚,气痢,白癞风。

相关配伍

1.治大风疾:天蓼(刮去粗皮,碎锉)四两。以水一斗,煎取一升,去滓,将汁煮糯米为粥,空心食之。如病在膈上即吐出,在中膈即汗出,在膈下即转出,宜避外风。(天蓼粥《经验方》)

2.治白癞风:天麻一斤,天蓼木三斤。上药,锉如大豆粒,用水三斗,入银锅或石锅中,煎至一斗二升,滤去滓,却于慢火上,煎如稀饧,每天食前,用荆芥、薄荷酒调下半匙。(天麻煎《经验方》)

3.治气痢久不止:预采木蓼曝干,用时捣罗为末,食前,粥饮调下一钱。(《圣惠方》)

4.补五劳,祛风益气:天蓼木十斤(锉),秫米一硕,细曲十斤(捣碎),黑豆二斗。上以水三碗,先煮天蓼木取汁一碗,去滓,其秫米、黑豆一处净淘,蒸熟放冷,以药直者拌和令匀,入不津瓮中密封,三七日开,温饮一盏,日再为良。(天蓼木酒《圣惠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耗气,不宜久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二、炮制方法

1.净剂:除去杂质。即得净木天蓼。

2.切制:取上述净剂,淋水润透,切段,晒干,筛出灰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