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木斋

来自 名人简历网 的图片

木斋,曾用名王洪。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副会长[2]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文名 ---- Hong WANG

出生日期----1951年

出生地点----北京市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宋词体演变史》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概述

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宋词体演变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吉林省2009年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苏东坡研究》《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与中国作家对话》,自传《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并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五代声诗曲词发生史》。

人物简介

木斋,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籍贯黑龙江省。1968年尚在读中学的他受时代的影响,成为知青下乡,1976年分配到煤矿工作,一直到1983年考取研究生,才彻底结束知青身份。木斋以中学的学历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师从苏轼研究专家朱靖华先生学习古代文学。后于中国新闻学院任教,2001年转入吉林大学工作至今。主要教授课程:中国文学史(本科生课程),唐宋词体流变、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硕士生课程),宋词词史(博士生课程)。

学术兼职

学术兼职有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中国欧阳修(筹)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邀请教授。

个人经历

1983年,他以高中的学历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在此前的15年,都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知青生活中度过的。在内蒙古的科尔沁下乡插队,艰苦的条件下,古代文学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安慰,在此期间,他既阅读诗词也创作诗词,这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术专著

木斋的学术研究有这自己鲜明的特点,即非常有颠覆性。并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1.《宋词体演变史》。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宋代词的发展历史。

2.《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

古诗十九首历来的作者被认为诗东汉末年的无名文人。木斋经过详密的论证,认为其中大部分作者应为建安时期的大诗人曹植。

3.《曲词发生史》

词这种文体历来被认为是起源于民间,木斋先生举出了大量的实证,结合自己的分析,认为词其实是起源于宫廷。

学术论文

1、《论古典诗体形式的形成及其变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中华读书报·学术双周刊》2005年3月9日摘引),2、《论初唐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3《论王维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4、《近体诗形成的盛唐环节--论孟浩然五言律诗不合律的原因》,《长江学术》2004年第2期。5、《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6、《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移"与"始创瘦硬体"》,《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11期转载)7、《初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建安曹魏时代》,《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8、《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9、《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10、《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论点摘编。11、《稼轩词本质特征新论》,《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12、《试论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3、《论五言诗的形成及其三个阶段》,《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4、《论苏诗散文化意象对纯诗意象的变革》,《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15、《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16、《论建安游宴诗的兴起--兼论<今日良宴会>的作者》,《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17、《论正中体--兼论对<阳春集>的质疑》,《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18、《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9、《古诗十九首东汉说的流行与质疑》,《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20、《论晏欧体》(《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21、《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22、《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3、论文:《试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的女性题材写作--兼论<青青河畔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4、论文:《论东坡体由"应"向"非应"的飞跃》,《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5、论文:《论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26、论文:《论少游体》,《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