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板大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怯大鼓、弦子鼓儿等别称。

木板大鼓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2006年5月20日,木板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渊源背景

沧州木板大鼓产生于沧县民间。据艺人口传和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等史籍资料记载:沧州木板大鼓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

发展情况

清初在冀中广为流传。乾隆时,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被召进皇宫说唱《西厢记》,深得皇帝赏识。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津阳消夏录》里,提到一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刘君瑞,文中称“沧州瞽者刘君瑞,尝以弦索来往余家”。足见当时沧州木板大鼓非常流行。

咸丰、同治年间,庞凤域先生将沧州木板大鼓发扬光大。

民国初年,沧州木板大鼓进入兴盛时期,后逐渐衰败。

1949年后,沧州木板大鼓书进入复兴时期,活动范围逐渐拓宽。后来,除沧州各地外,其足迹遍及京津、山东北部、东北三省及黄河沿岸。

艺术特点

演唱形式

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为演员左手执木板击节站唱,所用木板为小木板,右手执鼓楗,按演唱需要击鼓。早期另有一人用中三弦伴奏,20世纪以来均改为大三弦。

唱腔特征

沧州木板大鼓音乐,有头板、二板、三板等三种不同的板式结构。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唱、似叙似述,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曲调特点

早期曲调单调,仅以三弦伴奏,演员自击木板掌握节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吸收了西河大鼓与河北民歌、戏曲等曲调,并增加了四胡等伴奏乐器。

经典剧目

木板大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短篇有《老鼠告猫》、《劝人方》、《度林英》、《郭巨埋儿》、《目连救母》、《赵五娘》等百余段;中篇有《二度梅》、《响马传》、《武松传》、《千里驹》、《金环记》和《姜公案》等上百段;长篇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等“三将三案”,以及《飞龙传》、《马潜龙走国》等数十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