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木贼麻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木贼麻黄(学名:Ephedra equisetina Bge.)是麻黄科,麻黄属直立小灌木,高达可达1米,木质茎粗长,直立,小枝细,节间短,叶褐色,大部合生,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雄球花无梗或开花时有短梗,卵圆形或窄卵圆形,假花被近圆形,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窄卵圆形或窄菱形,苞片菱形或卵状菱形,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长卵圆形或卵圆形,种子窄长卵圆形,6-7月开花,8-9月种子成熟。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部、甘肃及新疆等省区。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生于干旱地区的山脊、山顶及岩壁等处。

木贼麻黄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的含量较其他种类为高,为提制麻黄碱的重要原料。

形态特征

高达1米,木质茎粗长,直立,稀部分匍匐状,基部径达1-1.5厘米,中部茎枝一般径3-4毫米;小枝细,径约1毫米,节间短,长1-3.5厘米,多为1:5-2.5厘米,纵槽纹细浅不明显,常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叶2裂,长1.5-2毫米,褐色,大部合生,上部约1/4分离,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1]

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开花时有短梗,卵圆形或窄卵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假花被近圆形,雄蕊6-8,花丝全部合生,微外露,花药2室,稀3室;雌球花常2个对生于节上,窄卵圆形或窄菱形,苞片3对,菱形或卵状菱形,最上一对苞片约2/3合生,雌花1-2,珠被管长达2毫米,稍弯曲。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长卵圆形或卵圆形,长8-10毫米,径4-5毫米,具短梗;种子通常1粒,窄长卵圆形,长约7毫米,径2.5-3毫米, 顶端窄缩成颈柱状,基部渐窄圆,具明显的点状种脐与种阜。

近种区别

木贼麻黄的木质茎较高大,在外形上与树状麻黄(Euphorbia procera Fisch. et Mey.)及南欧麻黄(Euphorbia nebrodensis Tineo)极为相似,在分类工作中因之也常有合并、分开及误定的情况。后二者也常被认为是一种。它们与木贼麻黄的区别是:小枝极细,径仅1毫米左右,雌球花苞片多为2对,最上一对常只1/3合生,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中亚至喜马拉雅山区。在中国所见的标本都是木贼麻黄,西藏南部究竟有无上述二种,尚待进一步调查。

主要价值

药用: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的含量较其他种类为高,为提制麻黄碱的重要原料。所含麻黄素比之草麻黄多,亦为药用植物,有镇咳、止喘及发汗等药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部、甘肃及新疆等省区。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生于干旱地区的山脊、山顶及岩壁等处。

繁殖方法

大田直播:播前进行灌溉,播种为人工条播,开沟深3厘米,行距20厘米,播种量90千克/公顷。播后立即灌水,播后每隔一周灌水一次,共三次,灌水方式沟灌,从第2年开始每年灌2次水,在苗高分别为3、6、15厘米时进行人工拔草,整个生长期间没有中耕。

砾石戈壁铺膜穴播:选砾石戈壁地进行直播,播前灌溉,趁墒铺膜。播种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穴种子10-15粒,播种量202.5千克/公顷。7月播种,8月初、8月中旬各灌水1次,以后停止灌水,灌水方式为畦灌。

室内筒栽育苗:用一次性喝水纸杯数万个(视需种苗确定纸杯数量),杯内盛细纱50+壤土50的混合土,杯内土距杯上端2厘米。在杯内干播,每杯3-5粒种子,100000万个纸杯的实际播种量约2.5千克。播深2-3厘米,播后用撒水壶每天浇1次至出苗,以后根据实际需水情况进行浇水。在木贼麻黄苗长至2厘米后,将纸杯与幼苗移到室外(室外用透明塑料布搭上凉棚,避免阳光直接照晒)1个月,然后再搬回室内,停止灌水。

栽培技术

当苗高10厘米,根长达15厘米时开始移栽。温室育苗移栽时,应先将温室窗户打开,停止灌水,让苗床稍稍干燥,避免移栽伤及主根。挖苗时要深挖,将幼苗根部完全挖出,挖出的木贼麻黄苗将其根部放人用黄土拌成的泥水中(泥水呈糊状),让幼苗根部充分粘附泥浆。移栽时,木贼麻黄苗根部充分伸展,根不能过于弯折,埋土的深度以不埋过苗最下一节为准。移栽行距100厘米,株距30厘米,移栽穴深20厘米,每穴3-5株。移栽后采用滴灌,每天滴灌1次,每次1小时,连续3天。3天以后,每3天滴灌1次,连续滴灌3次。移栽后7-10.天为过渡期,过渡期内不能缺水,不能施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