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子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三国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它的普及程度很高,在二十四史中可能高于另外的二十三史。 三国史在…”)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国史 中国 文化中, 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它的普 程度很高,在二十四 中可能高于另外 二十三史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朱子彦
 +
| 图像    =
 +
[[File:朱子彦1.jpg|缩略图||center|[http://p1.so.qhimgs1.com/bdr/300_115_/t01f5605b1ee9c3aa6d.jpg 原图链接]  [http://st.so.com/stu?a=list&imgkey=t01f5605b1ee9c3aa6d.jpg&keyword=%E6%9C%B1%E5%AD%90%E5%BD%A6&tp=imgurl&srcsp=st_icon 来自360搜索]]]
 +
| 出生日期 =  1949年 
 +
| 出生地点 =   上海
 +
| 籍    =   中国
 +
| 职业    =   教授
 +
| 知名作品 = 《历 上的智者-诸葛亮》
 +
}}
 +
'''<big>朱子彦</big>'''194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湖州。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得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评为副教授,2000年晋职为教授。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 中国 秦汉史学会理事、中国明 学会理事、上海炎黄 文化 研究会理事、上海政法学院兼职教授。从事 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秦汉魏晋史 史的 教学与研究
  
  三国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它的普及程度很高,在二十四史中可能高于另外的二十三史。在民众之中,三国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这主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传统戏曲中也有大量的三国戏,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又拍了两部《三国》影视剧。百家讲坛也有不少学者在讲三国,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易中天,自易中天讲三国出名之后,有关三国的书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水煮三国》、《水淘三国》、《烧烤三国》、《麻辣三囯》等喷饭之作。也有不少三国文化爱好者,对三国史情有独钟,跃跃欲试,但他们没有受过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著书立说时,往往将演义、民间传说当作史料,和史志混在一起使用。例如有 写《关羽传》的学者竟将仅有九百余字的《三国志·关羽传》演绎成四十五万字的煌煌巨著,确实惊 ,翻阅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发现作者居然将民间的《关公演义》、《花关索传》、《关羽三小姐》、《关氏家谱》等材料都拿来引用。
+
== 个人 简介 ==
  
  民间的这种表面 的繁荣会造成一种假象,即三 史研究硕果累累,这块土地已经烂熟,可以继续开掘之处很少了。当然,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 历史 ,素来不乏前贤时彦的关注,相关论著很多,堪称宏富,研究积累深厚。然而我的看法是,新时期以来 的三国 史研究并不充分,现 已然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存 若干问题,如不针砭 弊,必将陷 瓶颈而难以突破。和我持相同见解 还有仇鹿鸣,他认为,最近几十 中,对 三国 政治 研究 除了陈寅恪、田余庆 外,似乎重量级、够份量的著作和论 都比较少。
+
  海纪实频道《[[文化中 》]]栏目主讲[[《 历史 智者-诸葛亮》]](2007年6月)、《大话 三国 谋略》(2008年9月-10月); 湖北卫视主讲[[《荆楚三国》]](2010年10月); 浙江人文大学堂主讲[[《三国人才与谋略》]](2011年5月)。 学术生涯及主要成就被收 [[《史家是怎样炼成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版)一书。<ref>http://cul.qq.com/a/20170703/038429.htm 朱子彦: 三国史研究 有哪些不足和可开拓 处来自腾讯 化</ref>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状况呢?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史料太少。三国史 研究 的主要史料就是《三国志》,其他如《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华阳国志》等,都是从《三国志》中衍生出来的。我们搞古代史,特别是先秦秦汉三国史的,最困难的就是史料太少,就像古代农民要靠天吃饭一样。所以我有的时候特别羡慕搞近现代史的,例如苏联解体后档案公开,沈志华先生捷足先登,搞到了许多有关中苏关系的档案资料,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这都是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
== 研究 成果 ==
  
  朱子彦:三国史研究有哪些不足和可开拓之处?
+
  主要学术专著:
  
朱子彦教授
+
1、《朋党政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二等奖。
  
国史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
+
2、《中国皇帝制度》(与徐连达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 等奖。
  
下面就我了解的情况,谈谈目前三 史研究 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
3、《帝 九重天-- 国后宫制度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一,目前尚无一支专治三国史与 三国志》 专家学者队伍。据张大可先生统计,从1978-2007年的30年中,公开发表的三国史研究论文有3457篇,作者人数共有1819人。但总体而言,广 与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除了老一辈学者陈寅恪、田余庆、唐长孺、高敏、黎虎、方诗铭等先生留下传世论著外,研究的进展不大,高质量、高水平的论著不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队伍参差不齐,有不少人是“散兵游勇”,即本人并非专治秦汉或魏晋史,甚至亦非中国 代史的研究者,仅对三国史中某一、二个问题有兴趣,一时兴起,撰写一、二篇论文,之后再不为之。在张大可所列的作者统计表中,研究三国史的核心作者只有81位,不到作者总数的二十一分之一(按张大可的表述,所谓的核心作者即是发表三国史研究论文在五篇以上者)
+
4、 皇权 异化:垂帘听政制 》(上海 籍出版社2007年)
  
从严格意义上说,三国史始于曹魏代汉的公元220年,终于西晋灭吴的公元280年,首尾凡60年。如以当 厘定 断代史来划分, 三国 这段历 则难以衔接秦汉与魏晋史。治秦汉史的学者认为,曹魏建 后的历史已超越秦汉史研究的范畴;治魏晋史的 者则认为,曹魏建国前的历史并不在魏晋史的研究范畴之中,如此一来,三国史的研究变得二头(秦汉与魏晋)都接不起来,有被腰斩之嫌。其实,在清史的研究中,也 现过类似的状况。有清一代共267年(1644-1911年),1949 以降,学界通常将中古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线定为1840年,这就人为地把清史分成古代史与近代史二个阶段,而要研究完整的清史,则必须兼治古近,否则就把清史腰斩了
+
5、《走 圣坛 诸葛亮-- 三国史 新论》(中 人民大 学出 版社2007 )
  
还有一个奇特现象,三国史研究看似有鲜花著锦之盛,却很少有 堂堂正正之旗号,宣称自己是专治三国史的学者 这一方面是因为建国以后,研究中古史的学者大都以断 史见长,而 三国 史既不属秦 ,亦不附 晋,不能自成断 史的单元。另一方面, 三国 史的研究有其特殊性,自罗贯中所撰的《三国演义》问世后,小说《三国演义》就同陈寿的《三国志》胶着在一起,虽然历史学家竭尽全力,欲将二者作泾渭之分,但《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实在太大,其中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的虚构故事妇孺皆知,已成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史实”了。历史工作者欲厘清演义同史志的关系颇为不易,既做不到“户户而说”,欲著文章予以说明,又有几许人来看,几许人来读。
+
6、《多维视角下的皇权政治》(上海 版社2007年)
 +
汉魏禅 三国 政治
 +
汉魏 三国 政治
  
总之,时下的 三国 文化缤彩纷呈,确实花团锦簇,但是要使广大民众真正懂得学术 的三国史与文学、民俗上的三国史的区別,实在太难。“剪不断,理还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在高校或社科院任职的部分历史学教授、博士虽然亦有人确确实实在研究三国史,但为了避免同民间非科班 身的“草根”文人混淆,戴上所研究的学问“不够学术、不上档次”的帽子,故避讳禁忌,干脆不提“三国”二字,而称自己是研究秦汉或魏晋史的学者
+
7、《朱子彦论 三国 谋略》( 海古籍 版社2008年)
  
第二,在21世纪前的三国史研究中,重复的内容多,创新的少,对鼎足江南的孙吴史不甚重视。三国时期的政治,易代鼎革,影响深远;三国时期的经济,实行屯田,承先启后;三国时期的军事,金戈铁马,奇谋迭出;三国时期的外交,风云变幻,纵橫捭阖;三国时期的人物,英雄辈出,耀眼夺目。总之,有关三国的选题极为丰富,可供学者研究的内容不可胜数。然而, 数学者的研究 视野 不够开阔,统计半个世纪(1952-2001年)的三国史研究成果,在近53种中、小册子中,关于曹操的有11种,关于诸葛亮有15种,两个人物就占了总量的半数。在3314篇学术论文中,写曹操和诸葛亮的有929篇,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而魏、吴二国 主要谋臣武将鲜有人研究。其实,对三国历史作出重 贡献的人物颇多,特别是三 后期的重要人物,如羊祜、杜预、王濬、陆抗,但很少有人研究他们
+
8、《 视野的大 明帝 》(黄山书社2009年)
  
汉末三国群雄逐鹿,军阀厮杀,军事选题理应在三国史研究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学者关注度过分集中在三大战役,即官渡 赤壁、夷陵之战,以及诸葛亮 北伐。据统计,在1952-2001 的时间段内,有关三国军事史研究的论文有66篇,其中涉及三大战役及蜀汉北伐的有46篇,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毫无疑义,三大战役及蜀汉北伐确在三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他战役,如魏吴的寿春、合肥、石亭、东关之战,魏蜀的汉中之战,司马氏平淮南三叛,魏灭蜀,晋平吴等都是事关三国全局的重大战争,但涉猎者寥若晨星
+
9 《君临天下 女主》(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版)
  
朱子彦: 三国 史研究有哪些不足和可开拓之处?
+
10、《汉魏禅代与 三国 政治》(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
  
 三国鼎立 意图
+
  注:《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专版刊载"朱子彦著作系列"。
 +
 
 +
主编:
 +
 
 +
1、《秦汉文化和华夏传统》(学林出版社1993年)。
 +
 
 +
2、《慎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
3、《中华文化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
发表学术论文:
 +
 
 +
1、《鄱阳湖之战》,《航海》1982年第2期。
 +
 
 +
2、《铁券制略论》,《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
 
 +
3、《流传千年的钱氏铁契》,《文物天地》1983年第3期。
 +
 
 +
4、《元代的南北海运》,《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
 
 +
5、《 三国 时期的造船业》,《复旦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
 
 +
6、《明代仁宣之治述论》,《史学集刊》1985年第3期。
 +
 
 +
7、《胡蓝之狱辨析》,《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86年。
 +
 
 +
8、《明代的廷杖制》,《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3期。
 +
 
 +
9、《太平经与黄巾起义无关》,《上海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
 
 +
10、《论司马昭》,《史林》1987年第4期。
 +
 
 +
11、《曹操用人政策再评价》,《人文杂志》1987年第5期。
 +
 
 +
12、《铁券制与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
 
 +
13、《明清时期乌青镇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风尚》,《学术月刊》1988年第12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89年。
 +
 
 +
14、《论永乐帝迁都北京》,《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
 
 +
15、《论襄樊之役与关羽失荆州》,《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
 
 +
16、《从铁券制铁榜文看明太祖和功臣的矛盾》,《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
 
 +
17、《论明孝宗与弘治中兴》,《求是学刊》1989年第5期。
 +
 
 +
18、《略论中国封建社会朋党》,《学术月刊》1991年第1期。
 +
 
 +
19、《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朋党势力的形成》,《上海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第6期。
 +
 
 +
20、《秦汉思想文化和华夏民族传统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6期。
 +
 
 +
21、《论三国时期的荆襄之战》,《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第4期。
 +
 
 +
22、《明清时期宝山地区市镇结构探索》,《史林》1993年第1期。
 +
 
 +
23、《中国封建社会后妃制度初探》,《学术月刊》1993年第11期。
 +
 
 +
24、《中国封建王朝衰亡原因新探》,《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摘录。
 +
 
 +
25、《诸子学的形成与华夏传统文化》,载于《秦汉文化与华夏传统》,学林出版社1993年9月。
 +
 
 +
26、《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干政》,《上海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
 
 +
27、《论明初朱元璋和功臣的关系》,《史学集刊》1994年第2期。
 +
 
 +
28、《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文史哲》1994年第5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5年。
 +
 
 +
29、《明代火器的发展、运用以及军事领域的变革》,《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
 +
 
 +
30、《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宦官干政》,《上海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
 
 +
31、《论明代内阁与党争》,《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96年第3期。
 +
 
 +
3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4期。
 +
 
 +
33、《中国历代外戚封爵食禄制度述论》,《史林》1996年第4期。
 +
 
 +
34、《三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昭》,《孝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7年第3期。
 +
 
 +
35、《略论中国皇后制度》,《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1997年第6期。
 +
 
 +
36、《垂帘听政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摘录全文。
 +
 
 +
37、《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
 
 +
38、《秦汉后宫制度述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
 
 +
39、《宋代垂帘听政制度述论》,《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
 
 +
40、《略论隋炀帝的历史功绩》,《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
41、《黄巢起义军南征辨析》,《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
 
 +
42、《论东汉末年汝南郡的月旦评》,《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
 +
 
 +
43、《曹魏政权内两大政治集团的产生与党争》,《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
 
 +
44、《论东晋王朝桓氏家族与西军关系》,《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
 
 +
45、《论明代采选制度与宫人命运》,《史林》2003年第3期。
 +
 
 +
46、《论先秦秦汉社会的两重君主观》,《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
 
 +
47、《三国时期航海与造船》,《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6期。
 +
 
 +
48、《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
 
 +
49、《诸葛亮从政心理与丞相之路》,《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4.12.24摘录。
 +
 
 +
50、《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文史哲》2004年第5期。
 +
 
 +
5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质疑》,《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
 
 +
52、《二谈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4期。
 +
 
 +
53、《三论蜀假吴人之手杀关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8期。
 +
 
 +
54、《九锡制度与易代 革》,《文史哲》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摘录。
 +
 
 +
55、《为蜀汉名将魏延正名》,《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
 
 +
56、《论明代铁券制度》,《史林》2006年第5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2期。
 +
 
 +
57、《论明代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
 +
 
 +
58、《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
 
 +
59、《从夏口战略地位论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许昌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
60、《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
 
 +
61、《明万历朝经筵制度述论》,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6期。
 +
 
 +
62、《论吕布》,《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
 +
 
 +
63、《诸葛亮接班人与蜀汉政权存亡》,《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0期。
 +
 
 +
64、《论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
 
 +
​65、《论陆逊》,《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
 
 +
66、《论三国时期交州战略地位与攻守形势》,《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
 
 +
67、《清代后宫制度述论》,《文化学刊》2008年第2期。
 +
 
 +
68、《明季军事失败原因新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
 +
 
 +
69、《三国谋略之我见》,《文汇报》2008年12月20日。
 +
 
 +
70、《论左良玉起兵"清君侧"》,《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
 +
 
 +
71、《论复社与晚明科举》,《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7期。
 +
 
 +
72、《孟达败亡之因--蜀汉政权内部的集团斗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1期。
 +
 
 +
73、《论明代后妃制度与宫人命运》,《故宫学刊》2009年第5期。
 +
 
 +
74、《曹操并非夏侯氏后裔》,《文汇报》2010年2月5日。
 +
 
 +
75、《现存曹氏族谱与曹操后裔无关》,《文汇报》2010年3月19日。
 +
 
 +
76、《存世曹氏族谱与曹操后裔无关--与复旦"曹操墓人类基因调查的历史学研究"课题组商榷》,《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摘录。
 +
 
 +
77、《明代宫殉制度探究》,《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0年第6期。
 +
 
 +
78、《汉魏之际徐州的战略地位与归属》,《史林》2010年第3期。
 +
 
 +
79、《三国人口辨析》,《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10年第6期。
 +
 
 +
80、《走下圣坛的诸葛亮》,《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0月29日。
 +
 
 +
81、《论明代中期的科举改革--以嘉靖朝为中心》,《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
 
 +
82、《曹魏代汉后的正统化运作--兼论汉魏禅代对蜀汉 国和三分归晋的影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
 
 +
83、《论东汉党锢的缘起与党人失败原因》,《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12年第4期。
 +
 
 +
84、《松江府在明代的经济地位--兼论上海地区的近代化转型》,《江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
85、《曹魏代汉前的政治运作》,《史林》2012年第5期。
 +
 
 +
86、《蜀汉失荆州再认识》,《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
 
 +
87、《从五斗米道、少年、游侠看三张的政治分野》,《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2日文摘版摘录。
 +
 
 +
88、《秦汉社会方技--医药学探析--兼论司马迁为扁鹊仓公立传的历史 义》,《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
89、《孙吴的地域集团与立嗣之争》,《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
 
 +
90、《后妃与万历朝政》,载于《明史学家说明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
 
 +
91、《明朝宫廷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 书评论》2013年第8期。
 +
 
 +
92、《新时期三国史研究若干问题述评》,《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1期。
 +
 
 +
93、《DNA难破解曹操身世之谜》,《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版,2013年12月8日。
 +
 
 +
94、《曹操身世与曹氏谱牒考述——兼与复旦历史与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再商榷》,《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
 +
 
 +
95、《论陈霸先的功业与历史地位》,《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5期。
 +
 
 +
96、《论明代的监察制度》,《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4期。
 +
 
 +
97、《禅代与禅让》,《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版,2015年6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
 
 +
98、《女主临朝与“女祸”论辨析》,《国学论谭》,文汇出版社,2015年版。
 +
 
 +
99、《晋武帝与西晋王朝的党争》,《中华国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
 
 +
100、《汉晋之际质任现象综论》,《历史研究》2015年第6期。
 +
 
 +
== 文化中国 ==
 +
 
 +
2007年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主讲[[《走下圣坛的诸葛亮》]],2008年在该频道主讲[[《大话三国谋略》]]。
 +
朱子彦在文化中国
 +
朱子彦在文化中国
 +
《历史上的智者诸葛亮》,《大话三国谋略》三国历史从头至尾不足百年,但在中华文明史上却耀眼夺目,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爱国名臣文天祥曾经慨叹:"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的确如文氏所言,朝代兴废,帝王相踵,悠悠数千载,一时令人无从置喙,但三国史却是人们常谈常新、永不衰竭的话题。为何三国史最受国人青睐呢?这是因为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在这个龙争虎斗的时代里,集中了一大批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杰出人才,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一等一幕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剧。
 +
 
 +
== 视频 ==
 +
 
 +
朱子彦、今波_大话三国谋略2
 +
 
 +
{{#ev:youku|XMjY2MjA0NDky|alignment=left}}
 +
 
 +
== 参考来源 ==
 +
 
 +
[[Category:历史学家]]
 +
[[Category:中國人]]
 +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
[[Category:050 連續性出版品;普通期刊]]

於 2020年6月4日 (四) 21:42 的最新修訂

朱子彥
出生 1949年
上海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知名作品 《歷史上的智者-諸葛亮》

朱子彥1949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湖州。1979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獲得獲得學士學位。1993年評為副教授,2000年晉職為教授。現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秦漢史學會理事、中國明史學會理事、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上海政法學院兼職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秦漢魏晉史,以及明史的教學與研究。

個人簡介

在上海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主講《歷史上的智者-諸葛亮》(2007年6月)、《大話三國謀略》(2008年9月-10月);在湖北衛視主講《荊楚三國》(2010年10月);在浙江人文大學堂主講《三國人才與謀略》(2011年5月)。其學術生涯及主要成就被收入《史家是怎樣煉成的》(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1]

研究成果

主要學術專著:

1、《朋黨政治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獲上海市優秀圖書二等獎。

2、《中國皇帝制度》(與徐連達合著,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

3、《帝國九重天--中國後宮制度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4、《皇權的異化:垂簾聽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三國史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6、《多維視角下的皇權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 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

7、《朱子彥論三國謀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黃山書社2009年)。

9、《君臨天下的女主》(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10、《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

注:《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專版刊載"朱子彥著作系列"。

主編:

1、《秦漢文化和華夏傳統》(學林出版社1993年)。

2、《慎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中華文化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發表學術論文:

1、《鄱陽湖之戰》,《航海》1982年第2期。

2、《鐵券制略論》,《學術月刊》1983年第1期。

3、《流傳千年的錢氏鐵契》,《文物天地》1983年第3期。

4、《元代的南北海運》,《上海海運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

5、《三國時期的造船業》,《復旦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6、《明代仁宣之治述論》,《史學集刊》1985年第3期。

7、《胡藍之獄辨析》,《學術月刊》1986年第7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1986年。

8、《明代的廷杖制》,《歷史教學問題》1987年第3期。

9、《太平經與黃巾起義無關》,《上海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10、《論司馬昭》,《史林》1987年第4期。

11、《曹操用人政策再評價》,《人文雜誌》1987年第5期。

12、《鐵券制與中國封建社會》,《社會科學》1987年第5期。

13、《明清時期烏青鎮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風尚》,《學術月刊》1988年第12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1989年。

14、《論永樂帝遷都北京》,《上海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15、《論襄樊之役與關羽失荊州》,《軍事歷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6、《從鐵券制鐵榜文看明太祖和功臣的矛盾》,《上海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

17、《論明孝宗與弘治中興》,《求是學刊》1989年第5期。

18、《略論中國封建社會朋黨》,《學術月刊》1991年第1期。

19、《漢代的選官制度與朋黨勢力的形成》,《上海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1992年第6期。

20、《秦漢思想文化和華夏民族傳統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要》, 《中國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6期。

21、《論三國時期的荊襄之戰》,《上海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第4期。

22、《明清時期寶山地區市鎮結構探索》,《史林》1993年第1期。

23、《中國封建社會后妃制度初探》,《學術月刊》1993年第11期。

24、《中國封建王朝衰亡原因新探》,《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5期,《新華文摘》1993年第12期摘錄。

25、《諸子學的形成與華夏傳統文化》,載於《秦漢文化與華夏傳統》,學林出版社1993年9月。

26、《略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后妃干政》,《上海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27、《論明初朱元璋和功臣的關係》,《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

28、《論明代江南農業與商品經濟》,《文史哲》1994年第5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經濟史》1995年。

29、《明代火器的發展、運用以及軍事領域的變革》,《學術月刊》1995年第5期。

30、《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宦官干政》,《上海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

31、《論明代內閣與黨爭》,《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1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1996年第3期。

32、《漢代外戚集團的形成與擅權》,《歷史教學問題》1996年第4期。

33、《中國歷代外戚封爵食祿制度述論》,《史林》1996年第4期。

34、《三國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昭》,《孝感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7年第3期。

35、《略論中國皇后制度》,《上海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1997年第6期。

36、《垂簾聽政制度述論》,《學術月刊》1998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5期摘錄全文。

37、《論觀音變性與儒釋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38、《秦漢後宮制度述論》,《學術月刊》2000年第6期。

39、《宋代垂簾聽政制度述論》,《學術月刊》2001年第8期。

40、《略論隋煬帝的歷史功績》,《上海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41、《黃巢起義軍南征辨析》,《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2、《論東漢末年汝南郡的月旦評》,《學術月刊》2002年第9期。

43、《曹魏政權內兩大政治集團的產生與黨爭》,《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44、《論東晉王朝桓氏家族與西軍關係》,《學術月刊》2003年第8期。

45、《論明代採選制度與宮人命運》,《史林》2003年第3期。

46、《論先秦秦漢社會的兩重君主觀》,《史學月刊》2004年第2期。

47、《三國時期航海與造船》,《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第6期。

48、《諸葛亮擇主與拜相再認識》,《東嶽論叢》2004年第5期。

49、《諸葛亮從政心理與丞相之路》,《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光明日報》2004.12.24摘錄。

50、《諸葛亮忠於蜀漢說再認識》,《文史哲》2004年第5期。

51、《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質疑》,《上海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52、《二談諸葛亮借刀殺關羽》,《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4期。

53、《三論蜀假吳人之手殺關羽》,《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8期。

54、《九錫制度與易代鼎革》,《文史哲》2005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3期摘錄。

55、《為蜀漢名將魏延正名》,《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6期。

56、《論明代鐵券制度》,《史林》2006年第5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06年第12期。

57、《論明代鐵券制度與皇權政治》,《東嶽論叢》2006年第6期。

58、《鐵券制度與皇權政治》,《學術月刊》2006年第7期。

59、《從夏口戰略地位論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許昌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60、《九錫制度與漢魏禪代》,《人文雜誌》2007年第1期。

61、《明萬曆朝經筵制度述論》, 《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2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07年第6期。

62、《論呂布》,《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3期。

63、《諸葛亮接班人與蜀漢政權存亡》,《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10期。

64、《論漢魏之際羌胡化的涼州軍事集團》,《軍事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

​65、《論陸遜》,《史學月刊》2007年第7期。

66、《論三國時期交州戰略地位與攻守形勢》,《上海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67、《清代後宮制度述論》,《文化學刊》2008年第2期。

68、《明季軍事失敗原因新論》,《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7期。

69、《三國謀略之我見》,《文匯報》2008年12月20日。

70、《論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7期。

71、《論復社與晚明科舉》,《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09年第7期。

72、《孟達敗亡之因--蜀漢政權內部的集團鬥爭》,《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11期。

73、《論明代后妃制度與宮人命運》,《故宮學刊》2009年第5期。

74、《曹操並非夏侯氏後裔》,《文匯報》2010年2月5日。

75、《現存曹氏族譜與曹操後裔無關》,《文匯報》2010年3月19日。

76、《存世曹氏族譜與曹操後裔無關--與復旦"曹操墓人類基因調查的歷史學研究"課題組商榷》,《上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4期摘錄。

77、《明代宮殉制度探究》,《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3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10年第6期。

78、《漢魏之際徐州的戰略地位與歸屬》,《史林》2010年第3期。

79、《三國人口辨析》,《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4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經濟史》2010年第6期。

80、《走下聖壇的諸葛亮》,《文匯讀書周報》2010年10月29日。

81、《論明代中期的科舉改革--以嘉靖朝為中心》,《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2期。

82、《曹魏代漢後的正統化運作--兼論漢魏禪代對蜀漢立國和三分歸晉的影響》,《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83、《論東漢黨錮的緣起與黨人失敗原因》,《史學集刊》2012年第2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2012年第4期。

84、《松江府在明代的經濟地位--兼論上海地區的近代化轉型》,《江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85、《曹魏代漢前的政治運作》,《史林》2012年第5期。

86、《蜀漢失荊州再認識》,《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期。

87、《從五斗米道、少年、遊俠看三張的政治分野》,《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7月22日文摘版摘錄。

88、《秦漢社會方技--醫藥學探析--兼論司馬遷為扁鵲倉公立傳的歷史意義》,《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89、《孫吳的地域集團與立嗣之爭》,《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7期。

90、《后妃與萬曆朝政》,載於《明史學家說明史》(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1、《明朝宮廷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8期。

92、《新時期三國史研究若干問題述評》,《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11期。

93、《DNA難破解曹操身世之謎》,《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版,2013年12月8日。

94、《曹操身世與曹氏譜牒考述——兼與復旦歷史與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再商榷》,《人文雜誌》2014年第4期。

95、《論陳霸先的功業與歷史地位》,《歷史教學問題》2014年第5期。

96、《論明代的監察制度》,《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4期。

97、《禪代與禪讓》,《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版,2015年6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網》轉載。

98、《女主臨朝與「女禍」論辨析》,《國學論譚》,文匯出版社,2015年版。

99、《晉武帝與西晉王朝的黨爭》,《中華國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00、《漢晉之際質任現象綜論》,《歷史研究》2015年第6期。

文化中國

2007年在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主講《走下聖壇的諸葛亮》,2008年在該頻道主講《大話三國謀略》。 朱子彥在文化中國 朱子彥在文化中國 《歷史上的智者諸葛亮》,《大話三國謀略》三國歷史從頭至尾不足百年,但在中華文明史上卻耀眼奪目,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愛國名臣文天祥曾經慨嘆:"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的確如文氏所言,朝代興廢,帝王相踵,悠悠數千載,一時令人無從置喙,但三國史卻是人們常談常新、永不衰竭的話題。為何三國史最受國人青睞呢?這是因為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星燦爛。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在這個龍爭虎鬥的時代里,集中了一大批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的傑出人才,他們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分歸一等一幕幕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劇。

視頻

朱子彥、今波_大話三國謀略2

參考來源

  1. http://cul.qq.com/a/20170703/038429.htm 朱子彥:三國史研究有哪些不足和可開拓之處來自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