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朱进 (1991年7月 - )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7月至200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92年5月至1994年4月为该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2年9月起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1]

朱进
出生 1965年4月24日
北京
国籍 中国
职业 北京天文馆馆长

目录

人物介绍

简介

朱进,男,汉族,1965年4月24日生于北京。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2]

兼职

北京天文馆馆长,研究员;

北京古观象台台长;

《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

北京校外教育协会会长;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天文馆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副理事长、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UFO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

北京反邪教协会理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分支学科(行星系统科学)组委、第15专业委员会(彗星和小行星的物理研究)秘书、第20专业委员会(小行星、彗星和卫星的位置及运动)组委、第55专业委员会(天文学与公众的沟通)组委;

北京市人大代表。[3]

媒体介绍

记者印象

与朱进博士结识已近10年,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永远面带微笑。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北京校外教育论坛、科技馆进校园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各种大型科普活动上,总能看到面带微笑发表演讲的朱进博士。

朱进是我这个天文外行记者遇到的最好采访的专家之一--手机24小时开机、MSN永远上网,需要的文字材料、各种图片是有求必应……凡是记者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都可以得到朱进博士的帮助。

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之际,记者去采访朱进时,他虽然已打点好行装,要出发去观测点,但是他一直耐心地解答记者的问题……

朱进就像他热爱的天文学性格一样,是那么的遵守诚信,使他成为大众信赖的科普之星。

一位天文爱好者

一头黑色的卷发,一双鞋底厚厚的旅游鞋,一个大大的双肩背包,一个不离手的单反相机。朱进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旅行者,而不像是一个科学家。

"城里灯太亮,要看星星只能去郊区,只要有空,我在晴天的晚上都想去拍星星,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还是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天文爱好者。

从小爱看星星的朱进自然而然地迷上了天文,1981年高考时便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1991年,获得南京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

自1994年开始,他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项目,到2001年止,共发现了获国际小行星中心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728颗,其中已有1214颗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1997年6月3日,朱进的项目组还发现了一颗彗星,后来它被命名为"朱-巴拉姆"彗星。在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朱进也成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的委员。

2002年9月,一纸任命状改变了朱进的人生轨迹,他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从一位天文专职科研人员,转变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和兼职的科研人员。多年来,几乎每个月,朱进都要"出镜"向公众解释天文现象,每周组织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

星空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一幅地球城市灯光卫星图,展示出城市灯光污染的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亮,最亮的地方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城市发展往往沿着海岸线和运输网络,即使没有基本地图,仍然可以看出许多大陆的轮廓线。然而天文学家们却希望望远镜远离城市灯光。

"我们小时候可以经常看到璀璨的星空,如今的小孩已经很难看到了。"朱进说,城市里的灯光被叫做"亮丽工程",让城市亮起来,但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把它叫"灯光污染",对天文观测是有影响的。

朱进说,星空在联合国新千年发展计划中,把它作为宇宙给地球人类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如今我们正在慢慢地失去它,在国际天文年的活动中,专门有一个夜天空保护的项目,希望我们的后代,能直接体验星空和宇宙。

天文学最适合科普宣传

按照朱进的理解,天文学是最适合进行科普宣传的学科,它基本上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学科。

仅从培养人的角度而言,不一定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天文学家,最重要的,对于教育来讲其实就两件事,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诚信的态度,这应该作为中小学生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让学生保持对未知东西的好奇心,包括小孩诚实的品德,这都是天生的。

"但是,随着如今的社会发展,你已经越来越没有时间看身边好奇的事。小孩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校那几门课程,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是在玩耍中长大的。"朱进说。

天文学不管培养好奇心还是培养诚信的态度,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为什么说天文有助于培养诚信呢?

朱进说,如今很多不好的现象,包括人们经常讨论的腐败,学术上的腐败或者是其他领域的腐败,这些现象从根源上看,是跟诚信有关系的。但天文学研究并不研究地球表面的东西,这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没有必要说假话。

另外你想说假话是很难的,比如发现一颗彗星,过几个小时,另外的爱好者一样会观测到这颗彗星。天文学本身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

天文学应走进中小学课堂

在每年一度的北京校外教育论坛上,记者总是会听到朱进呼吁--重视天文学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开设天文课。

在朱进看来,天文学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东西,涵盖整个宇宙中除了地球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实验室里所远远不可能实现的各种极端物理条件。

因此天文学的发现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国际天文领域都会有易于被公众理解或者关注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时常会发生诸如日月食、流星雨等易于被普通公众观测的天文现象。

朱进觉得遗憾的是,在"数理化天地生"这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唯一在我国的中小学没有列入正式课程的学科。"

由于国内长期缺乏对天文学科教育功能应有的重视,不但在中小学没有天文课程,在大学阶段真正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天文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少",朱进说,"全国有天文系的大学只有4所,全国每年招收的天文专业本科生只有100人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7年多来,朱进和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的同事们一直奔走在全国多个中小学校,他们在北京某中学开设的天文特长班的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他们大力推出的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也越来越得到中小学天文爱好者的喜爱,中国学生在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不断取得佳绩,也有不少天文奥赛中冒尖儿的同学如愿考入大学天文系深造。

北京市丰台区已经率先考虑在全区小学开设天文课,这把朱进普及天文知识的理想大大推进了一步。

采访最后,朱进幽默地对记者说,天文学虽然是冷门专业,但是,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广大天文爱好者的科普乐园,每当各种天文现象发生之际,都会掀起学习天文学知识的高潮,天文学已经是科普热门。

参考来源

  1. 朱进 ,360搜索
  2. 朱进 ,360搜索
  3. 朱进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