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化軌道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雜化軌道理論 |
雜化軌道理論(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鮑林(Pauling L)等人在價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它實質上仍屬於現代價鍵理論,但是它在成鍵能力、分子的空間構型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價鍵理論。
簡介
在成鍵的過程中,由於原子間的相互影響,同一分子中幾個能量相近的不同類型的原子軌道(即波函數),可以進行線性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確定空間方向,組成數目相等的新原子軌道,這種軌道重新組合的方式稱為雜化(Hybridization),雜化後形成的新軌道稱為雜化軌道(Hybrid Orbital)。雜化軌道的角度函數在某個方向的值比雜化前的大得多,更有利於原子軌道間最大程度地重疊,因而雜化軌道比原來軌道的成鍵能力強(軌道是在雜化之後再成鍵)。
評價
一個原子中的幾個原子軌道經過再分配而組成的互相等同的軌道。原子在化合成分子的過程中,根據原子的成鍵要求,在周圍原子影響下,將原有的原子軌道進一步線性組合成新的原子軌道。這種在一個原子中不同原子軌道的線性組合,稱為原子軌道的雜化。雜化後的原子軌道稱為雜化軌道。雜化時,軌道的數目不變,軌道在空間的分布方向和分布情況發生改變。組合所得的雜化軌道一般均和其他原子形成較強的σ鍵或安排孤對電子,而不會以空的雜化軌道的形式存在。在某個原子的幾個雜化軌道中,全部由成單電子的軌道參與的雜化,稱為等性雜化軌道;有孤對電子參與的雜化,稱為不等性雜化軌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