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世民共废几个太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太宗

来自网络的图片

李世民共废几个太子李世民只废过一个太子李承乾。

古代立储君这种大事,关系江山社稷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都是非常慎重的。因为皇帝的儿子一般比较多,该立哪位不该立哪位,必须得有个规则,要不然人人都觊觎皇位,对社稷稳定会有很大威胁,毕竟一般人都抵御不了皇权的诱惑。正常情况下,古代皇帝选接班人都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嫡长子一般都会成为太子,除非特殊情况,才会做出别的选择,如嫡长子实在太不成器,做出大逆不道之举惹怒了皇帝,或者嫡长子夭折等特殊情况。嫡长子如果不行,则按嫡次子、嫡三子、嫡四子……的顺序往下,嫡子都不行,才轮到庶子。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也就是嫡子)只有三位: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最后选择李治作为太子,就是因为另外两个嫡子实在是太不成器了,让他不能满意。相比两位同母哥哥来说,李治的性格偏柔弱,很难想象雄才伟略的唐太宗会选择他当太子,其实李世民也是颇为无奈的。[1]

嫡长子李承乾八岁被立为太子,史载其“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颇得太宗喜欢。若是他能规规矩矩做好太子应该做的事,皇位继承权自然是他的,但他后来做事却荒唐得一塌糊涂,给人一种不着道的感觉。如他觉得实在无趣的时候,就想办法找乐子,让自己的手下分两队,玩打仗游戏,谁要是不拼命“杀敌”,就会被他折磨得死去活来,有的被他活活打死。李承乾还让手下去偷老百姓的牛马,你说无聊不无聊?这倒罢了,李承乾对宫中美女腻歪了,便宠幸一太常乐人,称他为“称心”,太宗知晓后大怒,杀死“称心”,而李承乾不知悔改,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

唐太宗为李承乾安排了很多老臣如房玄龄、魏征、张玄素、杜正伦等作为东宫辅臣,来辅助他成长为合格太子。但是太子玩得实在太过分了,对老师阳奉阴违,甚至还偷偷派人刺杀自己的老师。这样的太子先不说能力强不强的问题,人品出了问题,要是继承了皇位,估计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得跟着倒霉。不过在古代那种皇权继承制下,这些也不算是太致命,毕竟为了江山平稳过渡,只要不是超级离谱,能凑合就凑合了,一般不随便改立太子的。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中,若老皇帝不满意,太子之位就危险了。

李承乾玩得太过,李世民就有了换太子的意思。历来皇家子弟对皇位继承权的争夺都是血雨腥风的,只要有机会任何人都不会放过。这些大家都不陌生,清宫剧中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就是这种情况。李承乾一看就急眼了,准备效仿他爹当年发动政变,结果让李世民给知道了,经过调查坐实了李承乾要谋反的罪证。李承乾虽然有些小毛病,那都不足以让他被废掉,但是谋反这罪名一旦坐实,基本上皇位就没他的事了,除非李世民其他的十几个儿子都死了。

嫡次子魏王李泰很聪明也很有才华,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有多宠爱呢?做个简单的对比,李泰九岁的时候,李世民封他为越王、扬州大都督和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越、婺、泉、建、台、括等22州。而和他一同获封的李恪只有8州。另外,按唐朝的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得去封地,非奉召不得回京。但是太宗就因为太宠爱李泰,给了他特权,可以常驻京畿,不用去封地,称为“不之官”。李泰确实非常出色,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著名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就是他主编的。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因为密谋暗杀李泰,谋反而被李世民废除,最后在李世民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李泰也因涉嫌谋嫡降封顺阳郡王,最后皇太子落到了李治的身上。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承乾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冒险谋反,是因为魏王李泰图谋不轨有意夺皇太子职位,李承乾在得知魏王李泰有夺嫡之念后,就开始日益狂悖骄躁,之所以狂躁主要是李承乾患了足疾,严重到走路都困难,人也不自信了,变得敏感多疑,最终决定暗杀李泰,暗杀失败后,居然还秘密谋划逼宫,李世民得知后,不得不下令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