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乃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乃暨
Screenshot 20211023 000013.jpg
原图链接  来自搜狗百科
出生   1915年8月9日  
浙江省嘉善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火药与固体推进剂技术专家
知名作品 《复合推进剂》

李乃暨火药与固体推进剂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弹药的研制、试验、生产和管理工作,主持用无溶剂法新工艺研制成功了双基药,为中国弹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0年代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种固体复合推进剂,他还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长期奋战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三线地区,参加了中国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的建设和多种固体发动机的设计、生产和试验工作,为中国固体发动机及其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

生平概况

李乃暨,1915年8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父李衡夫是清末秀才,曾主办私塾,后由于家境衰落,开始经商,任典当经理,尽管家中生活不很宽绰,还是节衣缩食,全力支持子女读书。童年的李乃暨就读于嘉善第二国民小学(启东小学),1927年9月考入嘉善县立初级中学,1930年7月考入杭州市浙江省立高级中学。1933年9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5年9月肄业,考入南京兵工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第四期。该校在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迁往重庆,改为重庆兵工学校,设专科部和大学部,他于1938年6月在大学部毕业。

1938年6月至1949年2月,他先后就职于长沙兵工署技术司、四川万县兵工署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重庆兵工署技术司弹道科、南京兵工署研究发展司弹药科,历任服务员、技术员、技佐、技士、科员、主任科员、技正、科长等职,从事弹药专业的研究、试验、生产和管理工作,并参加了火药厂、氯酸钾厂的创建工作。1949年2月至11月,在台北兵工署台湾办公处任技术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几经周折,于1949年年底从台北返回大陆。1950年1月至2月,在北京中央技术管理局工作,后根据他的技术专长及个人的要求,于1950年3月被分配到沈阳52厂(现兵器总公司沈阳724厂),任工程师,继续从事弹药技术工作。在此期间,由于他的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荣获东北军工局特等奖,还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获一等和二等物质奖。

1957年5月,李乃暨被调赴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工作,历任推进剂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推进剂研究室主任、试验站副站长、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65年后在第七机械工业部时期(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1988年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1993年改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历任四院副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部科技委委员等。1992年,他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并被评选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反坦克火箭弹

制作火箭弹

李乃暨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所从事的弹药技术的酷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从台北绕经香港返回大陆。他被分配到沈阳52兵工厂后,更是如鱼得水,开始施展他在弹药技术方面的专长与才智。时值抗美援朝,他急前方部队作战需要之急,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双基药的试制任务。弹药试制工作是异常危险的,当时中国的技术与设施设备都还相当落后,他迎着困难上,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车间和试验室,同有关科技人员、工人反复研究、反复试验、反复摸索,成功地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的无溶剂法安全地制备了双基药,并很快投入了批量生产,广泛应用于各种炮弹和火箭弹,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还为后来的固体发动机用的双基药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尔后,他又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投入到了90反坦克火箭弹的研制,他身先士卒,同其他设计人员、工艺人员、试验人员、工人相结合,战斗在设计、生产、试验的第一线,哪里最困难、最危险,他就出现在那里,遇到技术问题,他虚心地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讨论,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工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李工程师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平易近人。正因为他在研制90火箭弹中的突出业绩,而获得了东北军工局授予的特等奖。

推进剂创建者

1957年5月,他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任推进剂研究室主任,当时室里只有19名1956年毕业的大学生和一名秘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当时,这个研究室承担着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的研究任务,他们边建设、边工作,他带领科技人员,因陋就简地改建了理化实验室,筹备必需的仪器设备。为了满足固、液两方面实验的需要,并考虑进一步的发展和安全,在当时较为偏僻被称为“东山沟”的地方建成了实验室。这些早期的工作,都为中国固体、液体推进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尔后,推进剂研究室改建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六室,他仍任室主任,虽然六室远离分院的大本营,他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为六室的发展而出力。从科技人员的选调、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到工作制度的制订和科研作风的培养,他都亲自操劳。并主动与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第三研究所建立了协作关系,促进了中国固体推进剂技术的发展。

1960年,他被委派组建一分院发动机过程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1961年,他带领从事固体发动机及其推进剂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去西安同三所的有关人员一起组建固体发动机研究所,他担任副所长。在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初期,李乃暨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这也正是老一辈专家的可贵之处。

随着中国固体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和研制地点的变迁,他从西安到四川,从四川到内蒙,又从内蒙回陕西,可谓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1964年,他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四分院内蒙基地建设指挥部的副总指挥,肩负着建设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的重任,在北疆荒僻的沙丘上住“干打垒”,和广大职工一起搬水泥、运木料、打土坯、种树,样样不落后。1965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四院副总工程师,李乃暨又被委派兼任固体推进剂研究所的所长,筹划和领导了这个所的组建与科研工作。万事开头难,李乃暨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正是在诸多“开头”工作中度过的,先后参加了5个新建单位的领导工作,充分体现了这位老科技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

推进剂研制

在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开始起步时,中国的经济还十分落后,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也相当薄弱,推进剂这一技术领域还是空白。他带领推进剂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开始了探索和创业的征程。在液体推进剂研究中,尽管有苏联提供的部分资料和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作为参考,但毕竟受制于人。苏联专家提出中国生产的液氧不能作为氧化剂,要求我们引进他们的液氧。李乃暨和他的同事据理争辩,并用中国生产的液氧进行了发动机试车,取得圆满成功,用事实证明中国生产的液氧的质量是合格的。他们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选定偏二甲肼为燃烧剂。偏二甲肼有剧毒,他与有关专家又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去请教,经过分析与试验,证明偏二甲肼的毒性可随人的新陈代谢排出,且有解毒的办法,最后确定偏二甲肼为燃烧剂,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困难就更大,这是一种崭新的技术,资本主义国家严密封锁技术资料,开始寄希望于苏联,可几经努力,最后还是落了空。聂荣臻副总理感慨地说:“谁也不可能把最先进的东西交给别人。”没有外援,更激发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李乃暨带领科技人员四处奔波,查询资料,从有限的国外刊物上捕捉了一些有关的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初步揭开了秘密。新型固体推进剂是一种以氧化剂和粘合剂为主要成分的可浇注的复合推进剂。它的氧化剂是过氯酸胺,粘合剂是液态橡胶,进而又获得了“贴壁浇注”、“星形内孔”等有启示性的技术知识和概念。经过反复地分析对比,把聚硫橡胶复合推进剂作为主攻方向,当时有人认为液态橡胶是“奇谈”,但他们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他经常深入到在长春应用化学所的协作组,放弃节假日,通宵达旦地奋力研究,终于在1958年初合成了液态聚硫橡胶样品,打响了新型固体推进剂研究的第一炮。

尔后,他又组织扩大生产,并很快地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他还适时地提出并组织了一些研究项目,如:聚硫橡胶合成的质量规律;聚硫橡胶的理化分析方法;固化剂的筛选等课题。他深入到车间、实验室,不顾化学烟雾腾腾,也不顾液态橡胶的臭味熏人,终于配制出了固体复合推进剂,并于1958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次全院大会上,点燃了一根如钢笔大小的固体推进剂药条,鲜艳明亮的火焰映照着人们的笑颜,也照亮了中国固体发动机事业的前程。在取得初步的成果以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又乘胜前进,在西安三所、八四五厂等单位的大力协同下,解决了装药及其工艺等技术难题。1962年11月,研制成功了直径300毫米、装药97公斤的聚硫橡胶固体发动机。

固体发动机

李乃暨在固体发动机研究所担任副所长,除负责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外,还参加了固体发动机研制的领导工作。他参加领导了首台聚硫橡胶推进剂的试验发动机的热试车,取得了成功。1963年10月,他作为技术领导参加了固体发动机研究所首次技术工作会议,讨论了直径300毫米的试验发动机研制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配方,提高推进剂延伸率解决药柱裂纹的设想;并对固体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发表了各种意见。1965年1月,他作为主要的技术专家之一参加了国防部五院四分院的第二次技术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解决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会议取得了共识,在燃烧室中安放消振器是当前抑制不稳定燃烧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药型设计是基础技术,而根本途径是在推进剂里加铝粉。

中国固体发动机的药柱裂纹、不稳定燃烧等关键技术,是靠群策群力、反复研究、反复试验而解决的,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李乃暨也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作出了重要贡献。尔后,相继研制成功聚硫橡胶推进剂的各种战术导弹助推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三级固体发动机等,保证和促进了这些导弹与航天型号的成功。继聚硫橡胶推进剂的固体发动机研制工作之后,开展了改性双基推进剂、丁羟推进剂、丁羧推进剂和高能推进剂等的固体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李乃暨也参加了这些推进剂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他平时沉默寡言,但一到技术问题的讨论时,总是拿出翔实的数据和经过深入分析的结论。例如:在解决固体发动机的推力向量控制、装药强度与脱粘、点火保险机构和摆动喷管的可靠性等问题的过程中,他都实事求是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他根据自己从事火药技术50年的实践经验,多次强调质量、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问题,要求他的同事一定要做到“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作风”。

为国家做出贡献

40多年来,李乃暨转战南北,长期身居边远地区,且一直工作在危险性很大的专业技术岗位上。这位老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他虽身处逆境,仍恪守信念,忠于职守,致力于毕生热爱的固体推进剂与固体发动机事业,并一直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83年,这位已近古稀的老专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现在他已光荣退休,且已近耄耋之年,可他仍是老骥伏枥,关心着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关心着固体推进剂与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与试验工作。近年来,他多次应邀参加关于航天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讨论工作,力陈固体技术的特点及其广泛的用途,呼吁重视固体推进剂与固体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并反复阐述开展高能固体推进剂研制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加速高能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人物简历

  • 1915年8月9日 生于浙江省嘉善县。
  • 1933—1935年 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学习,肄业。
  • 1935—1938年 转入南京兵工学校,毕业于重庆兵工学校。
  • 1938—1949年 历任长沙兵工署技术司服务员,万县兵工署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技术员,重庆兵工署技术司弹道科技佐、技士、科员、主任科员,南京兵工署研究发展司弹药科技正、科长,台北兵工署台湾办公处技术专员。
  • 1950—1957年 先在北京中央技术管理局工作两个月,后任沈阳52厂(现兵器工业总公司724厂)工程师。
  • 1957—1965年 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十研究室主任、试验站副站长、发动机过程研究所副所长、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四分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65—1982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固体推进剂研究所所长,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82—1993年 任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第四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部(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93年 在西安退休。

人物写真

参考资料

  1. 李乃暨. CNKI手机学问. [201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