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井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滇藏叶下珠</big>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
 
(removed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3: 行 3: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big>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李井泉</big> '''
  
 
|-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915141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File: 李井泉.jpg|缩略图|居中|[http://y1.ifengimg.com/65f349d70719876c/2014/0417/rdn_534f93ffe045b.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6%9D%8E%E4%BA%95%E6%B3%8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行 19: 行 19:
  
 
|}
 
|}
 +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1989年4月2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
 +
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川西区委第一书记、川西军区政委兼行署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西南协作区主任委员等职。1958年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60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是中共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十二届中顾委常委,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2018年5月12日,雕像落成故居在唱凯镇仓下村。
 +
 +
=='''基本内容'''==
 +
 +
中文名:李井泉
 +
 +
逝世日期:1989年4月24日
 +
 +
性别:男
 +
 +
出生日期:1909年11月1日
 +
 +
国籍:中国
 +
 +
毕业院校:[[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
 +
=='''人物生平'''==
 +
 +
李井泉(1909年—1989年),江西省临川人。
 +
 +
1926年在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参加学生 运动;翌年春加入共青团;8月组织农民参加南昌起义队伍,后留广东丰顺一带坚持斗争。
 +
 +
1930年夏进入中央苏区,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秘书长、红三十五师政委、红军独立第三师政委,红三军团第一、第三补充师政委。
 +
 +
1934年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次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红四方面军工作。
 +
 +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会师,7月红二方面军正式组建,任二军第四师政治委员。10月抵达陕北。
 +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副旅长、政治委员,率部挺进晋西北岢岚、五寨一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加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
 +
1938年6月任[[八路军]]一二○师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由五寨进入雁北地区,继向绥远挺进,开辟了包括绥南、绥中、绥西地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粉碎日伪军多次围攻。
 +
 +
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任第三五八旅兼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大青山支队政治委员,顽强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在绥西、绥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保卫陕甘宁边区。
 +
 +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任组织部长。同年冬,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为人民军队输送大批军政干部。1945年7月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协助贺龙领导晋绥军民展开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攻克和挤掉日伪军据点,解放大片土地。
 +
 +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晋绥军区政治委员,领导晋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支援西北人民解放战争。
 +
 +
1949年赴四川,负责中共四川工委工作,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南的进军。
 +
 +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兼军区政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
 +
 +
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
 +
 +
=='''曾任职务'''==
 +
 +
李井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ref>[https://new.qq.com/omn/20211224/20211224A00IDY00.html   李井泉说:我愧对四川几千万同胞,周总理说:我要负主要责任],腾讯网, 03-19</ref>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
=='''后世纪念'''==
 +
 +
2018年5月12日,[[雕像]]落成在故居唱凯镇。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於 2022年2月9日 (三) 22:15 的最新修訂

李井泉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1989年4月24日),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

全國解放後,歷任中共川西區委第一書記、川西軍區政委兼行署主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書記、西南軍區副政委、西南協作區主任委員等職。1958年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60年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是中共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十二屆中顧委常委,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2018年5月12日,雕像落成故居在唱凱鎮倉下村。

基本內容

中文名:李井泉

逝世日期:1989年4月24日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09年11月1日

國籍:中國

畢業院校:江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人物生平

李井泉(1909年—1989年),江西省臨川人。

1926年在省立第三師範讀書時參加學生 運動;翌年春加入共青團;8月組織農民參加南昌起義隊伍,後留廣東豐順一帶堅持鬥爭。

1930年夏進入中央蘇區,同年轉為中共黨員。歷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政委辦公室秘書長、紅三十五師政委、紅軍獨立第三師政委,紅三軍團第一、第三補充師政委。

1934年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次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調紅四方面軍工作。

1936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二六軍團在甘孜會師,7月紅二方面軍正式組建,任二軍第四師政治委員。10月抵達陝北。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副旅長、政治委員,率部挺進晉西北岢嵐、五寨一線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參加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1938年6月任八路軍一二○師大青山騎兵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由五寨進入雁北地區,繼向綏遠挺進,開闢了包括綏南、綏中、綏西地區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粉碎日偽軍多次圍攻。

1940年11月晉西北軍區成立,任第三五八旅兼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大青山支隊政治委員,頑強進行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鬥爭,在綏西、綏南堅持抗日游擊戰爭,保衛陝甘寧邊區。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成立,任組織部長。同年冬,任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政委,為人民軍隊輸送大批軍政幹部。1945年7月任晉綏野戰軍政治委員,協助賀龍領導晉綏軍民展開對日偽軍的攻勢作戰,攻克和擠掉日偽軍據點,解放大片土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記、晉綏軍區政治委員,領導晉綏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支援西北人民解放戰爭。

1949年赴四川,負責中共四川工委工作,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南的進軍。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川西區黨委第一書記、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兼軍區政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協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第一政委。

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

曾任職務

李井泉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後世紀念

2018年5月12日,雕像落成在故居唱凱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