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亦园(Li, Yih-yuan,1931年-2017年4月18日)福建泉州人,就读于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赴台,从事人类学研究至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李亦园先生研究范围极广,涉及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家庭宗族研究、神话研究,并以台湾高山族、华侨社会以及华南、台湾汉族民间文化为田野研究对象。著有《人类的视野》、《文化的图像》、《文化与行为》、《信仰与文化》等专著16种,专业论文一百三十余篇,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学者。 [1]

李亦园
原文名 Yiyuan Li
出生 1931年
福建泉州
逝世 2017年4月1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台湾大学教授
知名作品 《人类的视野》
《文化的图像》
《文化与行为》

2017年4月18日19时,著名人类学家、中央研究院李亦园院士于台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86岁。

目录

人物生平

专著 1985a 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上、下册)(与吴燕和等合着)。台北:正中书局。 1985b 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与文崇一、杨国枢合编)。台北:桂冠出版社。 1985c 民间宗教仪式之检讨研讨会论文集(与庄英章合编)。台北:中国民族学会。 1985d 海外华人社会研究丛刊(与郭振羽合编)。台北:正中书局。 1987 中国家庭之研究论着目录(与庄英章合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1989 人文学概论(上、下册)。台北:空中大学出版。 1992a 文化的图像(上册)──文化发展的人类学探讨。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1992b 文化的图像(下册)──宗教与族群的文化观察。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1996 文化与修养。台北:幼狮图书公司。 论文 1985a 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仪式,刊于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李亦园等编,页73-91。台北:桂冠出版社; 又刊于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197-206。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学术年表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毕业后,留任助教; 1954年民族学研究所成立,转任研究所助理; 1958年赴美深造,入哈佛大学历史系; 1959年获硕士学位; 1960年回国升任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期,受到Cora Dubois 和John Pelzel两位教授的影响,对东南亚华侨社会文化研究产生兴趣; 1962年开始计划着手于东南亚华侨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1962年7月获哈佛燕京学社“东南亚学会”的支助前往 首府古晋作华侨社会文化的调查工作,在沙捞越一个半月,主要是研究当地华人方言群的动向; 1963年8月又再度来马来亚麻坡作一个多月的调查工作; 1966年又再度获得“东亚学会”的支助回来麻坡从事半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工作; 1968年至199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副所长及所长等职; 1984年又出任新竹台湾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 1990年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执行长。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新竹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荣誉讲座。 2005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自我评估

1. 近年来最重要之研究方向是探讨传统宇宙观与信仰系统对现 代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以至于其它社会文化的影响,最近已初步建立 理论模型,并受到国内外以及大陆学界之注意,在此一方面已发表论 文六篇,包括〈传统中国宇宙观与现代企业行为〉(1994b)以及 1986a,1988a,1991b,1992b,1993b等篇(参看著作目录)。 继续前述对台湾民间宗教之研究兴趣,对民间宗教之本质有 所阐释,共有论文五篇,包括〈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仪式〉(1985a) 以及1985b,1985e,1986b,1988b等。 2. 对台湾地区文化发展作全面的性评估,并提倡建立「文化指 标」,除进行材料搜集研究外,并协助行政院主计处改进文化指针之 全国性调查,共发表论文四篇,包括〈台湾光复后文化发展的经验与 评估〉(1988c)及1989a,1991a,1993a等篇。 3. 主持「台闽民族志基本调查与比较研究」及「台湾与东南亚 土著文化与血缘比较研究」两主题研究及教学计划,提供通盘性设计 ,参与教学,亦亲自进行短期田野考察,并发表论文,计有〈平闽十 八洞的民族学研究〉(1994a)及1992a等篇。 4. 参与教育部资助之「宗教教育之国际比较及政策研究」,计 划正进行中,预计将对国内之宗教教育问题有重要之研究结果提出。 5. 十年来研究著作之成果,包括专书三册,正式期刊论文二十 四篇,研讨会论文九篇。 十年来平均发表论文数,正式期刊论文为2.4篇,研讨会论文合 计为3.3篇。

參考資料

  1. 李亦园 福建省泉州市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