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传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传信原图链接

李传信(1926-2005),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党务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党总支副书记,清华大学副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常委、党委书记,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译有《速调管》、《反射速调管》。

1945年入西南联大电机系学习。

1946年抗战胜利后,李传信同志随组织由昆明北上回到清华园,进入电机系二年级学习。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进步学生运动。

1948年11月,他离校去华北解放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一生矢志不渝。

2005年10月11日13时37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逝世,享年79岁。遵照李传信本人遗愿,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1]

令人钦佩的“李传信奖学金”

李传信同志是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他一生的主要时间在清华学习和工作,并亲历了清华从西南联大时期到今天的发展全过程。他热爱清华,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清华,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解放后以及改革开放后清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10月11日,李传信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按照李传信同志助学的遗愿,李传信同志的学生和家属倡议设立奖学金,用以鼓励清华大学学生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基金捐助人有李传信同志的夫人周玉田女士及校友许瑞洪、杨名杰、李德坚等校友。自从2017年“李传信奖学金”首次颁奖,至今已有多人优秀清华学子受奖,奖学金的精神鼓励效果明显且深远,具有良好的社会考评。

李传信同志生前勤奋工作,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临终时还立下遗嘱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还把自己生前的积蓄继续以奖学金的形式奉献给国家,这些难行能行的高贵心行,充分体现了他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2]

生平履历

1926年11月22日生。

1939年考入醴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1942年毕业后进入由长沙迁到湘乡霞岭的明德中学读高中。

1944年秋考入西南联大先修班。

1946年抗战胜利后,李传信同志随组织由昆明北上回到清华园,进入电机系二年级学习。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夏在电机系毕业后,到北京市做基层党的工作。

1953年初冬到清华新成立的无线电系工作,“文革”前历任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副教授、校党委常委。

1978年任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校党委常委、教务长。

1984年7月至1988年9月任校党委书记。

1985年9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1987年10月出席中共十三大。

1988年秋,退居二线。

1994年底离休。

2005年10月11日13时37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对党忠诚的楷模

李传信同志是老一代清华人的优秀代表,也是优秀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

李传信同志1988年从党委书记岗位上退居二线后,仍然关心学校的发展,参与学校的有关活动,继续发挥着顾问和参谋的作用。他就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为联络校友、增强校友对母校的凝聚力、继承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传信同志不幸身患癌症后,依然乐观坦荡,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清华大学的发展。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嘱咐大家努力把学校的工作做得更好。李传信同志是学校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优秀领导。在“文化大革命”前,他是以蒋南翔同志为首的清华党委成员中的一员,参与了学校的部分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他又是学校承上启下的一位主要领导,继承和发展了学校的优秀传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李传信同志在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仍然对党无限忠诚,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满怀热情地投入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之中。他注重学校发展的方向,经常研究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研究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影响,思考学校的发展战略。他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学校的侵蚀,全力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

参考文献

  1. 纪念李传信诞辰90周年展览举办,新浪网,2019-02-26
  2. “李传信奖学金”首次颁奖,清华总裁班网,2019-02-26
  3. 李传信同志生平,清华大学网,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