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因
李因2.jpg
出生 1610-1685)
国籍 中国
职业 诗人兼画家

李因出身贫寒,资性警敏,耽于读书,不喜修饰,常"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苦学成才。早年为江浙名妓,海宁人光禄卿葛征奇见到其《咏梅诗》中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对其才华大为赞叹,顿生倾慕之心,纳为侍妾。婚后随葛职务调动,"溯太湖、渡金焦、涉黄河、泛济水、达幽燕",15年中几乎跑遍半个中国,仍孜孜不倦,嗜书成癖,即在旅途、车船、驴背,均不忘读书吟诗。时值明末,天下大乱,一次乘舟过宿州,兵变猝起,行李首饰尽失,独抱诗稿而逃。明崇祯十六年(1643)出诗集《竹笑轩吟草》和《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共260余首,多为旅途之作,其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征奇为其诗集作序,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擅墨笔山水、花鸟,颇自负,自比唐王维。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点染,"以烟云掩映树石",苍老无闺阁气。亦工芦雁。征奇尝坦言:"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其夫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情感之深。

李因花鸟画以陈淳为师,尝以沉香木刻像奉之。其画多用水墨,幽淡欲绝,于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国古代女性画家中十分难得。画不仅得陈淳之真髓,还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据画史记载,李因"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清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中对李因花鸟画的评介:"水墨花鸟苍古静逸,颇得青藤(徐渭)、白阳(陈淳)遗意。所画极有笔力,无轻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陈维崧在《妇人集》也称她:"作水墨、花鸟,幽淡欲绝。"。

清顺治二年(1645)葛征奇去世,李因35岁,此后40年中,穷困凄凉,四壁萧然,有时不能举火,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却始终以明人自居,在画中从不署清代年号。晚年仍奋发学习、写作,正如自述所谓"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坐苦吟诗"。其后期之诗,格调更加深沉。论者谓"沈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


个人作品

著作有《竹笑轩吟草》、《续竹笑轩吟草》、《莲鸭图》、《秋暮书怀》等。黄宗羲曾为她作传。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花鸟》卷,是李因于明崇祯七年的作品,卷末有葛征奇的题跋。李因墨笔画四时花卉,如牡丹、玉兰、月季、绣球花等,其间穿插燕子等鸟雀,构图灵活大方,树枝运笔苍劲有力,落墨为叶,花头或用墨笔写出,或单用笔勾勒出形,鸟雀也刻画的生动形象,或休憩、或跳跃、或疾飞,全画毫无女子的纤弱之气,潇洒似陈道复。因此《明画录》评其作品"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


名人故事

《清稗类钞》载沈石友藏李因砚沈石友尝得一小方砚,约三寸许,装以钿匣。砚背有李因像,原题词云:"手泽重看,暗回溯昔年情绪。绮楼深处,日日神仙侣。作画吟诗,笔墨生风雨。伊人去,更谁怜汝,似落花无主。昔外子戏以锥画妾貌于砚背,绝神似,箧藏十五年。今日重睹,不觉泪下,书此曲记之。"李因侧有"雪坡"印。

李因,号是庵,海宁人,工写生,适葛光禄无奇,著有《竹芙轩集》,以节著。雪坡为明代和尚,以琢砚名。庞蘖子步原韵云:"鬓影依稀,画眉犹想闲情绪。泪痕凝处,谁是同心侣?匹鸟芙蕖,一幅迷烟雨。(王吏部题李因芙蓉鹭丝画云:"寒入金塘花叶孤,非烟非雨态模糊。姚家女子丹青绝,写作芙蓉匹鸟图。姚月华小传,尝作芙蕖匹鸟也,见《妇人集》。")漂零去,好教珍汝,休怨花无主。"石友,名汝瑾;蘖子,名树柏,皆常熟人。

作品选摘

诗作

【郊居用松陵集韵】

避世墙东住,牵船岸上居。雨分三径竹,晴曝一床书。

上坂驱黄椟,临渊网白鱼。衡门楱草遍,长者莫停车

【长安秋日】

高树秋声入梦迟,夜来风雨簟凉时。季鹰自解归来好,纵乏莼鲈也动思。

【秋江晚泊】

石尤风急泊沙湾,日落寒江鸥鹭间。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烟暝锁万重山。

樵歌野唱犹行路,僧寺残钟独掩关。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

【寒食二首】

月落池塘野水澄,桃花雨岸挂鱼罾。冷淘寒食无烟火,古刹深山何处灯。

野岸蛙鸣隔浦听,小池春涨漾新萍。潇潇不断黄昏雨,寒食烟消鬼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