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园诗话(李至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人生如梦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26日 (六) 20:5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李园诗话'''<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9065…”)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园诗话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李园诗话》中国当代作家李至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李园诗话

(一)我读诗

三个月前,偶遇塞涅卡的《面包里的幸福人生》一书,读后获益匪浅,爱不释手,一读再读。

在《论读书》一文中,作者劝导吕西里阿读书要“专”,反对“从一个作家跳到另一个作家,走马观花式地阅读所有作家的著作”,认为“如果你不能阅读你所有的藏书,拥有你能够阅读的部分也就够了”、“浏览许多不同思想之后,要选取其中一个,认真思考并当天予以彻底消化”——他举了一个浅而易懂的例子: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菜的味道,正是胃口不好的表现;食物名目繁多,种类殊异,不是滋补身体,而是戕害健康。

我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而读书“不专”正是我的毛病。读了《论读书》一文后,觉得以前曾“立誓”要把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读完的想法未免太幼稚了,并因此懂得了纠正,也改进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其实,此前我曾读过曾国藩的“十二诫”,其中也有读书要“专”之说,当时我并没有汲取,想来正是因为自己读书“不专”之故。

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读过很多诗歌,但往往不求甚解,原因是:有的读了只略懂一二,而有的读了几遍仍不知所云,语言晦涩、意象深奥。对如上所说的诗歌,我往往只是泛泛地浏览一遍,倘若发现好的诗句,便抄写下来,否则不再理睬——我一直认同这样的读书观,即我们读书,重要的不是完全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是自己读后要有所感想、有所收获。

几个月前,我的诗歌《被子的启迪》发表在《现代青年》杂志上(“一只杯子装住另一只杯子/我们看到,并不是/一只杯子完全装在另一只杯子里/而是装住它的下端(一小部分)/就可以了/——就这样简单”),有一位在校女大学生裘洪园给我写信,说她读了编辑先生的评语后(“是啊,生活是简单的,真理是朴素的,我们真没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特别复杂”),有所感悟,但还是不理解诗中的“杯子”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回信中,我并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而是以如上所说的“读书观”回答了她——我不知道她是否认同,因为她没有给我回信。

希望今后我们能读到更多打动心灵的诗歌。

(二)我写诗

一位爱好诗歌的朋友读了我写的诗歌后,对我说他很佩服我,写得挺深刻的,不过他说了——我没有经历爱情,却写出了《依然深深爱你》《请你谅解我的沉默》等情诗,是不是显得“虚伪做作”了,即感情不真挚。我一想,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

对此,只好如此自我辩解:这些情诗,在“感情不真挚”的同时也是“感情真挚”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爱情,但这是我从书上读了一些爱情故事后的感想,那么我写这样的诗歌,是出于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爱情。为此,我有感写了一首小诗:“我写诗——/我喝水/有时并不是因为口渴”(详见《点滴拾零》)

我认为,虽说“我手写我心”,但每一位文学写作者最初的写作动机都是“利己”的,然后才能“利人”——即便他(她)是本着想通过写作来揭露、批判什么的思想。写作者在没有把作品写出来之前,他(她)的那些思想只是停留在脑子里而已,并不能达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利人”目的。诗歌写作者亦然。

以前,因受“杂文式”写作观的影响,我对读过的一些诗歌总持有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们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过废话连篇罢了。如今,读了《堆积如山》一诗后(“诗人对诗人的批评堆积如山/诗人间的互相贬压堆积如山”)。我认为,人各有异,我们要懂得接受、尊重个体差异——这些年来,诗坛产生了“口水派”、“下半身”、“梨花体”、“浅浅体”等所谓的新流派,有的未免太粗俗、低俗了,写不写在他(她),看不看由我(你),若是觉得不适合自己的“胃口”,不读便是了——毕竟,“初学者接受很多可能,专家却固执己见”。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好坏之分,唯有好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每一位写作者应当重视自己的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和水平。

“诗即心语,因而诗歌是平实的,使不得半点做作,诗人应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这是我的诗观。

(三)浅谈诗歌写作

读过一则题为《夜莺和云雀》的寓言:

有些诗人是那样高高地翱翔在他们大部分读者的理解力之上,对于他们,我们该说些什么呢?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有夜莺一次对云雀的那句话:“安静吧,朋友,你飞得那么高,不就是为了不让人听到你的歌唱吗?”(详见《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莱辛寓言》)

我认为,这则寓言道出了很多诗歌爱好者(包括我)的心声——作为写作者,只单方面要求读者提高文学素养以适应自己的作品,太“勉为其难”了,这是不客观、不现实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在诗歌写作上,写作者要学会适当降低自己的语言难度和意象难度,大众化一些(当然不是说非要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未尝不是好的;字短情长、欲说还休,有意留给读者自由想像的空间,也未尝不是好的,不可无病呻吟故作深沉卖弄玄虚,换车断行洋洋洒洒不知所云。

最后,引用雪莱《诗辩》中的一段文字作结:

倘使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不曾活在世界上;倘使拉斐尔和米开朗其罗不曾诞生于人间;倘使希伯莱的诗不曾被翻译出来;倘使希腊文学的研究不曾经过复兴运动;倘使古代的雕刻并没有遗迹流传给我们……;那么,我们真无法想像世界上的道德状况将会变成怎样。[1]

作者简介

李至远,本名李宗世,从事法律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