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承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承烈
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出生 1931年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作品 《《催化剂失活》》
《烃类异构化》
《沸石催化和分离技术》

李承烈 (原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长)

原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长。与抚顺石化院科研人员共同负责完成的“缓和加氢动力学模型”项目获石化总公司二等奖。

中文名; 李承烈·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四川省成都市· 出生日期; 1931年· 职 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大连工学院· 信 仰; 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李承烈(1931-),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员,1931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4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

1997年~2000年任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华东区域委员会委员,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顾问,上海市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理事会学术会委员会主任,石油学报编委,国际重油加工分会主席等。1981-198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Delaware大学化工系催化剂研究中心参加美国能源部(DOE)项目研究工作。1991和1993年分别赴美国和日本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1994年11月赴香港做访问教授,于1998年和2006年分别赴墨西哥国立大学与墨西哥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李承烈在195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燃料教研室做助教工作。李先生精通英文和俄文两门外语,能流利阅读英文和俄文专业资料,因此,除了助教工作之外,被燃料教研室主任刘馥英教授推荐参加了“石油的合成”(H. Storch等著)一书的翻译和协助校核工作。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从化石能源通过CO加氢合成汽油的催化工艺。包括催化剂研制、表征和动力学研究等,通过认真细致的翻译工作,充分认识到催化在石化领域中的重要性。从此,对催化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6-1958年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主听苏联专家讲授人造石油(包括催化合成和催化加氢)以及石油炼制等内容。之后由燃料教研室转入石油炼制教研室,逐渐进入石油催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贡献

科研

李承烈先生所在的教研组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5A分子筛吸附脱蜡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李先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比较注重国内外科研发展动态的调研。为了了解生产需要,年轻时代的李承烈还经常到工厂参与部分生产实践,也通过CA和 CPI等检索工具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调研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到催化加工在改变炼油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根据石油加工中多数催化反应依赖催化剂的酸性中心来实现的特点,李承烈选定了分子筛催化做为毕生的科研方向,并着手“轻质烷烃异构化”的研究工作,较早地建立了压力微反催化装置,为快速而深入的进行催化剂的研试和开发工作创造了条件。为了加快异构化工艺走向工业化的步伐,李承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中石化-金陵石化合作,将轻质烷烃在Pd-丝光沸石上催化异构化工艺从小试进行到中试,一直走向工业生产装置,获得中石化科研进步二等奖。当时的异构化反应结果和异构化反应动力学方面的成果吸引了德国Kristoffel教授的兴 趣, Kristoffel教授于1983-1984与李先生课题组进行了重整催化方面的合作研究。李承烈课题组在异构化领域申请专利两项,他还主编《催化剂失活》和《烃类异构化》两部专著,合编《Catalytic Naphtha Reforming》(G. J. Antos and A. M. Aitan主编)和《沸石催化和分离技术》两书的部分章节。

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上海,便利的地理位置为与国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1978年美国MIT韦献光教授于华东理工大学讲授“复杂反应动力学”,李承烈先生聆听了这次讲授课程,得到很大启发,并意识到复杂动力学研究成果会对石油加工催化过程的预测和优化起重要作用。经过认真调研,他查阅了到了不少关于催化裂化和催化Pt重整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并着手收集汇总相关资料,结合石油炼制工艺撰写了“复杂反应动力”教材,这部教材被选为恢复高考首届学生的专业教材之一。此外,石化总公司到华东理工大学开设总公司学习班,也把“复杂反应动力学”选为主修专业课之一,并由李承烈进行讲授,该书的内容得到中石化总公司的重视。此后,与中石化有关部门进行炼油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方面的合作,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由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石油加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多次邀请该院的院士专家来讲学,报道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比如,闵恩泽院士讲授“新催化剂研发和失活研究”,这些对李先生在以后的新催化方向设立拓展了思路。

1981年,李承烈教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Delaware大学催化研究中心参加美国能源部的“新能源研究课题”,通过一年多的合作研究,在美国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另外,多次参加分子筛和ACS等会议,通过口头报告广泛交流,加强了国际联系与合作,也拓宽了研究思路。他申请并完成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四项,也完成了八五攻关的分项目。 作品 1) M. W. Vogelzang, C. L. Li, G. C. Schuit, B. C. Gates, L. Petrakis. Hydrodeoxygenation of 1-Naphthol: Activities and Stabilities of Molybdena Related Catalysts, J. Catal., 1983, 84(1): 170-177. 2) C. L. Li, S. S. Katti, B. C. Gates. Hydroprocessing of Organo-Oxygen Compounds in Coal Liquids Catalyzed by Sulfided Ni-Mo/γ-Al2O3, J. Catal., 1984, 85(1): 256-259. 3) C. L. Li, Z. R. Xu, B. C. Gates. Catalytic Hydroprocessing of SRC-II heavy Distillate Fraction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85, 24(1): 92-97. 4) C. L. Li, Z. R. Xu, Z. A. Cao, B. C. Gates. Hydrodeoxygenation of 1-Naphthol Catalyzed by Sulfided Ni-Mo/γ-Al2O3: Reaction Netw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Journal, 1985, 31(1): 170-174. 5) D. W. Grandy, L.Petrakis, C. L. Li, B. C. Gates, Catalytic hydroprocessing of SRC-II heavy distillate fractions. 5. conversion of the acidic fractions characteri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86, 25(1): 40-48. 6)M. C. Zhang, C. L. Li, G. X. Huang. Studies on the Activity and Surface Acidity of HM Zeolite and PD/HM Catalysts, New York City Meeting, 1991: 864-869. 7)C. L. Li, Z. L. Zhu. Network of N-Hexane Isomerization Over Pt/Al2O3 and Pd/HM Catalysts, Fu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1, 9(9): 1103-1121. 8) C. L. Li, Z. L. Zhu, L. Shi, J. G. Cao, Propeties of Alkane Isomerization Products, New York City Meeting, 1991: 825-831. 9) C. L. Li, L. Shi, G. X. Huang, R.Y. Wang, Scale-up for Alkane Isomeriz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 1993, 121:1-8. 10) C. H. Zhang, C. L. Li, Three Phase Flash Calculation under High Pressure Using Continuous Thermodynamics Method, High Pressure Chemical Engineering, 1996: 441-44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