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春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春雷
李春雷.jpg
作家
出生 1968年2月
国籍 中國
职业 作家
知名于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知名作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

李春雷河北省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87年和1989年先后毕业于邯郸师专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作家班,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春雷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被公认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 。 2018年,李春雷凭借《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人物经历

李春雷1968年2月出生,先后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早年经历

童年:梦想的种子 李春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生于邯郸市成安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弟兄四个,他是老大。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红薯和萝卜是每天的主食,在他的记忆中,整个童年里连一个完整的鸡蛋也没有吃过。一次过年时,除夕的鞭炮响起来了,他还跟着奶奶在村东的棉花地里揿棉花根。刚拔出的棉花根结了一层冰,捡在手里,冰冰凉。由于家穷,他特别能吃苦,无论担水、拨草、拾粪、刨地,都是一把好手。 村里虽然贫寒,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村有一片数十亩的黄姓宅院,传说是清朝初年明皇室后裔迁移而来建起的,其格式略似故宫,其规模恰似如今山西的乔家大院。建国后,黄家人跑到美国和台湾了,这里成了村里的学校。李春雷就是在这里启蒙的。 他的父亲在村里当会计,是当地很有声望的文化人。 真正给他播下文学种子的是从北京来村里下乡的知识青年,有一个叫从维雄,是著名作家从维熙(与刘绍棠、王蒙、邓友梅合称“北京四杰”)的堂弟。落难的从维雄与他父亲同岁,成了好朋友。从维雄每天抱着他,讲述着北京城里文艺界稀奇的故事,无意中把作家的梦想植入到了他的信念中。 县城:温床与恩师 1979年,李春雷考入成安一中读初中。这时,新时期文学刚刚复兴,有一次父亲到安阳出差,买回一本刚刚创刊的《小说月报》,他如获至宝。这是他接触的第一本文学刊物。 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迷上了文学。由于功课不好,曾一度逃学,骑着自行车游览山东,在黄河岸边两次遭歹人抢劫,几乎遇难,死里逃生。 县城的图书馆是他每天的去处。初中毕业的时候,他把馆里的文学书几乎全读遍了。他至今仍记得图书管理员叫刘淑梅。 李春雷在接受采访答记者问 1982年考高中时,他七门功课共考了155分。记忆最深的是英语,考了7分,他落榜了。 这期间,他遇到了自己在创作上的第一个恩师:袁克礼。袁从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毕业,曾创作过长篇小说,文学造诣很深。虽然李春雷没有考取高中,但袁克礼认定他是一块璞玉,于是,便几次找校长说情,硬是把他招收了。当时袁克礼的想法是,这个孩子肯定考不上大学,但没准能成为一个农民作家。 奇怪的是,上了高中后,李春雷的功课竟然奇迹般地赶了上来,尤其是英语,竟在全班、全年级名列前茅。1985年高考时,全县文科生只有4人考上大学,他便是其中之一,而他录取的专业竟然还是英语系。 日记:深厚的童子功! 《北京文学》杂志封面李春雷肖像 李春雷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写日记,这大约是从初中时开始的。他写日记与别人不同,别人大都很简约,而他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用散文的笔调记下来,每天3000至4000字,天天如此,年年坚持。 他的日记本是那种大16开的,每本100页,正反面书写,密密麻麻,不留空隙。每本10多万字,每月一本,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七八十本,近千万字。 这近千万字的日记,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童子功。正是这个时期,全面发酵了的他的艺术敏感,练就了轻灵纯美的文笔,可以曲尽其妙地表达任何一丝细微的感觉。 艰难写作 《笑笑饭店》:少年奇文 作家在创作自己的代表作时,大都若有神助 1984年9月16日,正在紧张备战高考的李春雷创作了一篇极其奇妙的散文《笑笑饭店》,至今仍让不少著名作家惊叹不已,不敢相信。 那一年,邯郸地区教委和团委联合举办了一次国庆征文,主题是赞颂改革开放新成就,标题自拟。李春雷本不打算应征,但班主任袁克礼老师竭力鼓动。当天晚上十二点多,他苦心冥想,突然灵感骤降,写下了这篇2400字的散文。第二天,袁老师看后,难以置信,经过一番考问后,便进行了他一生中最精彩最大胆的预言:“这篇散文肯定是这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第一名!” 一个月后,果然如此。 这篇散文不仅文笔精美,结构奇妙,更难得的是第一次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并揭示了两者关系。当时,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刚刚提出“精神文明”的概念。而李春雷作为一个未出校门的中学生,第一次用文学笔法进行了最鲜明最直接的反映。 以李春雷当时的阅历和水平,是难以写出这篇散文的,很多名作家看后都难以置信,断言这不可能是十几岁的孩子所为。但铁证如山,这篇文章最初就发表在1985年3月邯郸日报创办的《读与写》小报上(近年来《人民日报》等报刊曾再次发表)。 读者朋友可以从网上找来读一读,肯定会让你吃惊的。 散文:成功的基石 1985年9月,李春雷考入邯郸学院英语系。在沁河边的学步桥旁,他向文坛开始了真正的冲锋。刚开始的一年,上百篇稿子如石沉大海,直到1986年6月,国内权威的天津《散文》月刊终于在重要位置发表了他的作品。之后的一年里,在全国各地发表了数十篇散文。 1987年8月,河北省散文创作研讨会召开,他被誉为河北省新生代散文作家中的佼佼者。之后,省作协决定推荐他转入河北大学作家班上学。 可以读一读他这个时期的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那是天籁般的文字,那是至纯至美的文学。 正是有了如此深厚的散文功底,才有了他日后报告文学的辉煌。 新闻眼:画龙点睛 从河北大学作家班毕业后,他本来再次被推荐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但1989年的那场“风波”,把他的北大梦吹灭了。于是,他只得回到故乡的邯郸日报社工作。 在新闻写作上,他同样显示了超人的才华。进报社第一年,就以通讯《他捧出了一颗真诚的心》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而后在消息、通讯等写作上全面开花,频频得奖。1999年,他写作的消息《“金种子”下凡》更是破天荒地获得了“河北新闻奖”消息类中惟一的特等奖,并荣获当年度中国新闻奖。这篇作品至今仍收入在人民大学新闻系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中。 李春雷出版过一本《春雷新闻作品集》。国内几位资深记者看后感叹说,你如果继续搞新闻,绝对能成为国内第一流的记者。 李春雷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有超人的文学才华,也在于他有一双灵透的新闻眼。他把文学和新闻的优势结合起来,综合发酵,如虎添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翱翔于文坛。

主要作品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赤岸》、《铁壁铜墙》、《山生》、《摇着轮椅上北大》等,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等。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三、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的获得者)、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郭沫若散文奖、首届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一等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四届)、第二届全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第一届全国“五一”文化奖等。

长篇报告文人物经历

李春雷1968年2月出生,先后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

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奖(蝉联两届)、冰心儿童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四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等。 李春雷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2007年12月当选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6月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人物评价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先攻小说、后以散文成名,同时又是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把三者融为一体,联合发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时期以来,他首先以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登陆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等作品,大气磅礴、语言精美、思想深邃,被公认为中国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同时,他在报告文学的艺术性方面深深探索,把温婉、轻灵、细腻的散文笔调引入报告文学创作,创作了《摇着轮椅上北大》、《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等一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同时又弥漫着浓郁文学芳香的佳作名篇,受到文坛的高度肯定,被公认为中国报告文学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 其早期代表作《钢铁是报告这样炼成的》、《宝山》大气磅礴、语言精美、思想深邃、被文艺界公认为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300多家报刊转载和选载,被公认为当代报告文学的名篇;《夜宿棚花村》被入选《大学语文》课本,广受好评;《摇着轮椅上北大》风行全国校园,网上好评如潮,被全国上百所中小学校指定为必读教材。特别是《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更是破天荒地被 李春雷代表作品《木棉花开》 新华社以通稿形式发表,被全国近千家报刊转载。另有《雪中小卓玛》、《索南的高原》、《北海,你好!》和《乡村的笑靥》等深受社会好评,被誉为当代短篇报告文学创作和欣赏的优秀范本。 散文集 《那一年,我十八岁》(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 新闻作品集: 《春雷新闻作品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长篇报告文学: 《崛起的群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宝山》(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 《赤岸》(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 《铁壁铜墙》(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摇着轮椅上北大》(河北少儿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阳光照在民心河上》(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钢铁情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幺幺的地震》(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 《木棉花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山生》(河北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年) 《赤光》(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红色太行》(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 《杨善洲的故事》(参与)(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 《望岳》(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 《幸福是什么》(春风文艺出版社,2012年) 《青樱桃,红樱桃》(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 另有中、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北海,你好》、《雪中小卓玛》、《赶考--西柏坡感思 》《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等百余篇。

获奖情况

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中国新闻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奖(蝉联两届)、全国“五一”文化奖、全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郭沫若散文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三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四届)等。 李春雷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2006年11月,出席全国第八届文代会和第七届作代会,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11年11月,出席全国第九次文代会和第八次作代会,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夜宿棚花村》入选大学教材《大学语文》; 《金种子下凡》入选大学教材《新闻作品选读》; 《宝山》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摇着轮椅上北大》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并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赤光》、《山生》和《幸福是什么》连续三届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木棉花开》被吉林省委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全省干部推荐阅读,并被全国阅读办向全国读者推荐阅读。 《山生》和《杨善洲的故事》被中组部推荐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教材。 2005年4月6日,河北省委、省政府曾专致贺电进行嘉奖。 2012年10月27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再次表彰。 2013年7月16日,《幸福是什么》被中宣部等三部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图书。 分年度获奖情况 2011年《木棉花开》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夜宿棚花村》获首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唯一一等奖。 《特殊党费》获由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党旗礼赞”征文优秀奖。 2012年短篇报告文学《索南的高原》获得第二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 长篇报告文学《山生》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长篇报告文学《幸福是什么》入选中宣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书目。 短篇报告文学《我的中国梦》荣登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 获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日报社“与雷锋同行”征文大奖。 获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2014年获河南省首届短篇报告文学大奖赛唯一一等奖。 《善行启示录》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党参沟纪事》获水利部征文比赛特等奖。 《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荣登2014年度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 2015年《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获首届孙犁文学奖 2018年《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主要作品:

《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夜宿棚花村》 《初心----“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廖俊波纪事》

获得荣誉:

1、长篇报告文学《宝山》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2011年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3、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2011年获全国首届“瑞安华富杯”报告文学奖 4、短篇报告文学《特殊党费》2011年获人民日报“党旗礼赞”征文优秀奖 5、长篇报告文学《山生》2012年获全国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6、短篇报告文学《我的中国梦》2013年获人民日报“与雷锋同行”征文优秀奖 7、短篇报告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获2015年首届孙犁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主要成就

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奖(蝉联两届)、冰心儿童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四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等。 李春雷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2007年12月当选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6月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人物评价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先攻小说、后以散文成名,同时又是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把三者融为一体,联合发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时期以来,他首先以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登陆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等作品,大气磅礴、语言精美、思想深邃,被公认为中国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同时,他在报告文学的艺术性方面深深探索,把温婉、轻灵、细腻的散文笔调引入报告文学创作,创作了《摇着轮椅上北大》、《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等一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同时又弥漫着浓郁文学芳香的佳作名篇,受到文坛的高度肯定,被公认为中国报告文学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

相关新闻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1999年,正是“全国学邯”钢的高潮,各地作家、记者蜂拥而至。而李春雷只是邯郸日报记者,人家根本不看好他。去了几次,邯钢不接待。一般人早退缩了,但他没有。他写出创作提纲,到邯钢、出版社和省委宣传部游说。多方努力下,邯钢勉强答应了他。他面前的困难像山一样。因为出身农村,后来又搞文艺编辑,对工业不熟悉,对钢铁冶炼更是一窍不通。没有办法,他只得买来几十本工业管理和钢铁冶炼方面的书籍,日夜苦读。另外就是骑着自行车采访退休老干部、老工人。 1999年春节的饺子就是在邯钢吃的。当四周的鞭炮响起来时,他仍在平静地整理着笔记。经过半年苦读和采访,他积累了50多万字的笔记。为了体验工人的苦楚,他经常在凌晨到现场采访。一次,他从轧机旁走过,忽然一根红红的钢坯从辊道上呼啸而过,把他的棉衣烤糊了。还有一次,炼钢的转炉发生大喷事故,钢花四溅,一滴红红的钢液飞到了他的手上,顿时血肉模糊。他左手的小拇指上至今仍留有白花花的伤痕。 创作过程更难。由于主人公没有接受采访,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间接得到的,要用报告文学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实在太难了。他每天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竭力寻找着那种创作的酣畅,一遍遍地重新构思,重新下笔。时间长了,他的眼睛周围竟长出了一个个像针尖般的肉赘,麻麻密密的,刚开始不能触摸,生疼,十天后,用手可以搓掉。他吓坏了,医生们会诊后说,一是眼部肌肉太疲劳,二是电脑屏幕的强刺激。就这样,他一边搓着肉赘,一边进行创作。极度的艰难中,他实在顶不住了,要退缩了,但他又本能地斥骂自己:李春雷,你要写下去!写下去!当李春雷写完《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后,他的眼镜上升了100度,体重下降了10公斤。 2001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炮走红,震动了文艺界。《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文艺报》纷纷发表评论,称这才是“真正的报告文学”,“是本世纪第一部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 《宝山》 一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已经足够让文坛对李春雷刮目相看,但在一年之后,李春雷又出版了一部描写钢铁大工业题材的报告文学力作——《宝山》。 写宝钢源于一个电话。 原冶金部部长李东冶老人主动建议他写写宝钢。宝钢是共和国历史上投资最大、经历最曲折的工业企业,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其中的决策过程直接涉及历任领导人,由此反思一下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进程,不失是一个绝好的题材。但这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从宝钢上马以来,有关的作品不下百部。别说上海市有大批优秀的作家,就是宝钢也有文联,也有专业作家,更巧合的是,宝钢的党委书记助理兼党委宣传部长就是一位知名作家。但问题是,宝钢出了这么多书,没有一本达到国人满意的。老部长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希望看到一本能对得起宝钢历史的书。这个历史的重任落在了李春雷的肩上。 李春雷再次拿出“邯钢精神”,在冷眼和寂寞中采访,搜集资料。好在退休的宝钢老干部老工人们是热情的,他们向李春雷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轰轰烈烈的上马,凄凄切切的停建,人民大会堂咄咄逼人的质询,惊天动天的地基位移等每一个事件。文中有国家领导人、省部级干部、企业家、科学家、普通工人,时间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到今天,涵盖了整个宝钢工程建设和生产的全过程。 2002年,《宝山》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业界不少老领导、老同志兴奋不已,称赞此书“大长民族志气,大增民族自信心”。著名文艺评论家李炳银认为:“该作品气势磅礴,视野宽阔,思想深邃,文笔精美,把宝钢惊天动地的创业经历,把钢铁与工业、钢铁与人类、钢铁与生活、钢铁与国家的关系揭示得惊心动魄,堪称当代纪实文学的一部史诗性佳作。”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从书店买回本书,阅读后兴奋不已,主动给李春雷写信祝贺,并邀他到办公室长谈,结为忘年之交。 《宝山》几乎拿到了全国各大奖项。2004年底,更是获得了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鲁迅文学奖。 李春雷由此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获奖者! 《摇着轮椅上北大》风靡全国校园: 李春雷在“两钢”之后,再次出版了一部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摇着轮椅上北大》。 本书主人公是河北女孩郭晖,11岁时,因为一次轻微的挫伤,由于几家医院的错误治疗,她竟然成了高位截瘫,先后做了两次开胸大手术,死里逃生。所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她就辍学了,只能仰躺在床上,连翻身的能力也没有。但她没有放弃,她仰躺在床上,先后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而后又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学习了专科、本科课程。2002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计划内统招博士,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 这是一个世上少有的凄美却又让人激奋的人生故事,但是,如何把这种凄美和激奋传递给全社会,进而感动中国呢?李春雷一反过去善于工业题材创作的豪放派风格,调劝和运用了多元的艺术因子,在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上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作家大胆和大量地借鉴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在语言运用上,作家充分显示了其散文作家本身特有的风格,文笔舒缓、曼妙、温婉、一唱三叹。为了最大限度地便于读者阅读,作家又化用了新闻写作的形式,把一段段精彩的内容凝含成一节节精致的短篇,并用最精炼的语录式的语言把本节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思想精微、内容生动的警句格言般的小标题。 经过这样处理之后,整本书由长篇变成了一个个冰糖葫芦般的精美短篇,处处是吸引人眼球的阅读点和兴趣点,最大限度地消释了读者的阅读疲劳,让人们能够在愉悦和享受中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不仅是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励志教育的难得教材,而且也是一个欣赏文学、感悟文学的良好读本,是滋润少男少女心灵的一壶甘美的文学琼浆。图书出版后,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中小学课外读物,并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 如今,这本书仍然风靡全国校园,网上转载如潮,好评如潮。 《木棉花开》红遍全国: 在完成了“两钢”(邯钢、宝钢)工业题材代表作之后,李春雷在2008年突然华丽转身,连续发表了温婉嫣红的“两花”——《木棉花开》和《夜宿棚花村》。 可以说,这两篇作品,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国内一流作家之列。 2007年8月,李春雷应邀到广州采访丰田汽车公司,晚上与广州文联副主席、《广州文艺》主编吴东峰和著名作家鲍十等人喝茶。谈到已故的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吴东峰感叹道,任仲夷是广东的恩公,实在应该写一笔。 李春雷凭直觉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就答应了这个稿约。 回到家里,李春雷认真地做案头准备。2007年11月,他再次来到广州,先后采访了任老的家人、秘书和多位党政军领导,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创作过程并不顺利。从事报告文学创作以来,他从来没有以政界高层人物作为写作主角;再者,任老已故,尽管已做了多方采访,仍感觉对任老的形象难以把握…… 《广州文艺》原计划在2008年1月号推出这篇作品,因为李春雷一直“感觉写得不好”,只好继续等待。 他对作品进行了一遍遍修改,字斟句酌,又不断补充素材。任老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研究生郑炎潮探讨私营经济的内容,就是上网查到线索后,又对郑炎潮进行了多次电话采访才写成的。 三易其稿后,《木棉花开》终于在《广州文艺》2008年第4期刊发。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作品发表后,立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深圳晚报》、《晶报》、《文学报》等纷纷进行转载和选载。接着,《新华文摘》重点推出,连从未转载过报告文学的《读者》杂志也慨然破例。当年8月,吉林省委书记王珉指示以省委红头文件形式向全省干部进行推荐阅读,接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贵州省委组织部及全国30多个市委、县委也进行推荐,各地更是掀起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这种盛况在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木棉花开》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南方都市报》用整版的篇幅,以“他写任仲夷红遍大江南北”为标题激情报道了这一现象。《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评论文章“《木棉花开》现象引发的思考”。 2008年9月,40余位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作家、评论家聚会广东省从化市,以《木棉花开》为主题,对当代中短篇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剖析和展望。12月,广东省委机关刊物《南方月刊》发表 “广东报告文学,何时木棉花再开”的综述,以《木棉花开》的巨大成功,来反思广东这个曾经是报告文学创作大省的差距。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谢望新说:“《木棉花开》的艺术冲击力出乎我的意料,真诚地感谢李春雷完成了一个广东作家多年没有完成的任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本没有什么地域之争,但《木棉花开》的成功,却也折射出广东文学创作的差距。” 至今,《木棉花开》已被全国300多家报刊选载或连载,入选30多个读本,荣获多项大奖,并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录”、“哥德巴赫猜想”、“根本利益”等名篇一起被评为“建国六十周年优秀报告文学”。 《夜宿棚花村》收入大学语文课本: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作为中国作家小分队成员,李春雷第一批到达震中心。不久,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再次引起文坛强烈关注的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 与别的抗震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这篇作品里没有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的惨烈场景,没有生死离别、肢断血流的悲伤情景,而是书写了大地震之后的那份平静,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倔强身影,擦干泪水之后的第一丝微笑,断壁残垣压不灭的那一缕生命烟火,清晨迎着朝阳向田间走去的脚步…… 在李春雷平静的、甚至有些寂寥的文本叙述中,其实有着炽热的岩浆在地心奔突,有着动地感天的呐喊在废墟上回荡,有咬紧牙关、攥紧拳头、忍住泪水、百折不挠对命运的抗争,有千古不灭的人性光辉在心底电火般闪耀。 《夜宿棚花村》这篇佳作,对大地震、大灾难之下的人性的揭示更加深邃,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显示出来的艺术功力更加深厚。它把什么是“文学轻骑兵”诠释得淋漓尽致,把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其思想性、艺术性较之《木棉花开》有过之而无不及。 《夜宿棚花村》发表后,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金炳华曾说,这是一篇真正的文学佳作,应该收入中学生课本。 《夜宿棚花村》已收入大学语文课本。 2011年,首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评选,《夜宿棚花村》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 在玉树地震灾区 2010年4月,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是高原地区,又是寒冷季节,更主要的是藏族敏感地区,中国作协党组研究后,决定首先派他一个人过去,与青海省作协组织小分队。李春雷连夜飞往西宁,下飞机后几乎没有休息,就驱车连续17个小时,翻越4800米高的巴颜喀拉山,到达震中——结古镇。 由于极度疲惫,心理和身体上都没有做好准备,下车不久,他就产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满眼金星,头脑轰鸣,根本睡不着。第二天上午,大家看他满眼通红,满脸虚肿,就联系部队 要搭乘军用飞机把他送回西宁。李春雷想到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履行,就没有答应。在随后的几天里,50多个小时没有睡眠,每天多次吸氧和喝葡萄糖。他穿着军大衣,每天步行二十多公里采访,实在累极困极了,就躺在路边的干草上,闭上眼睛晒一会儿太阳。 就是在这样极度的煎熬中,他采访创作了四篇报告文学《雪中小卓玛》、《索南的高原》、《永远的绿色》和《玉树日记》,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和《文艺报》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索南的高原》获第二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雪中小卓玛》更被全国中学生传为名篇,在网上风 传,先后被60多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采用,做为阅读题分别占到18、16、13分。 正是由于他和小分队等人的突出表现,当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历史上荣获的最高荣誉。为此,中国作协党组专门召开表彰会,并致函河北省作家协会和河北省委宣传部,建议对他进行表彰。

社会活动

2008年11月,李春雷作为中国作协代表团成员,访问了香港和澳门,并在著名的香港城市大学发表了题为“时代潮流中的内地作家”的演讲。著名作家金庸曾专门设宴宴请。 2011年4月,他作为中国作协代表团成员,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在著名的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与当地大学师生交流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情况,并在《侨报》总部主讲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情况,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被当地报刊称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希望”。 2013年9月,他作为中国作协代表团成员,访问了俄罗斯。中俄作家交流会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作家代表团与俄罗斯同行们畅所欲言,就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广泛交换了意见。还参观了圣彼得堡大学,托尔斯泰、高尔基和普希金的故居。 2015年7月,受台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的邀请,他再次作为中国作协大陆作家团的成员访问了台湾。由中国作协台港澳办公室和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题为“现实的·文学的——直面人生的两岸文学”座谈会在台北纪州庵文学森林召开,座谈会由东华大学华文系主任须文蔚主持,台湾作家莫那能、郑鸿生、赵刚、蓝博洲与大陆作家赵瑜、李春雷、朱文颖、路小路、闫学军就两岸文学创作的环境、题材、技巧,乃至于彼此的异同,展开交流。 李春雷从现实的角度向台湾作家和读者介绍了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历程以及创作报告文学的心得体会。 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2012年6月29日至30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当选为会长,丁晓原、白描、杨晓升、杨黎光、李鸣生、李炳银、李春雷、张胜友、陈祖芬、赵瑜、袁厚春和黄传会(按姓氏笔画为序)当选为副会长。 李春雷访问美国 作为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作为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的蝉联三届获奖者,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最年轻的副会长,标志着李春雷已成为中国报告文学青年作家的领军人物。

参考资料

1.谁是当代“谁是当代报告文学之王”? .河北作家网.2015-10-10[引用日期2017-03-29] 2.日照作家夏立君著作《时间的压力》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人民网.2018/0814[引用日期2018-08-16] 3.李春雷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3-08-17] 4.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纪实文学)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4-25] 5.李春雷报告文学:赶考——西柏坡感思 .长城网.2014-04-05[引用日期2014-05-26] 6.邯郸学院教授李春雷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中国高校之窗.2016-03-18[引用日期2017-05-19] 7.20部作品摘取河北文学创作最高奖“孙犁文学奖” .长城网.2015-08-06[引用日期2017-04-04] 8.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见证中国文学迈向高峰的坚实脚步 .海外网[引用日期2018-08-12] 9.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新华网.2014-04-20[引用日期2017-06-11] 10.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纪实文学) .经济日报.2014-04-21[引用日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