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望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望洋
别名 子观,静斋。
出生年 1829
死亡年 1901
教育背景 进士
出版作品 《西行吟草》

李望洋(1829~1901)子观,静斋,噶玛兰厅头围堡人(今宜兰头城镇)人。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山书院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获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占领基隆,乞假归兰阳。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1903年八月卒,年七十四[1]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2]

七言律诗

省邸思家(淸·李望洋)[3]
极目天涯万里馀,谁教塞雁为传书。乡心日逐河流远,宦迹时随柳影疏。
瓦鹊有情应语汝,野花虽艳岂芳予[4]。鹓班散后闲无事,静坐窗前想[5]故居[6]

七月五日阅邸抄知闽马尾基隆有警(淸·李望洋)[7]
海外音书断几年,南天[8]又报起烽烟。彼苍偏抑英雄志,吾道难期遇合缘。
北斗七星光渐动,东瀛一岛势孤悬。自来中外皆遵约,何意西人启衅先。

寄吾庐(淸·李望洋)[9]
解组归来瞬[10]岁馀,宜兰城北寄吾庐。时邀明月为知己,幸有清风不弃余。
朋辈喜逢今日面,闲中补读少年书。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11]乘除[12]

庆飨老典 (淸·李望洋)[13]
召伯循行属我公,优优布政到台中。依然飨老施恩典,又设华筵醉老翁。
黄发共霑新雨露,白头如坐旧春风。将军节钺遥临处,夹道欢呼万岁同。

  1. 〖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
  2. (黄宪作撰)
  3. 作者注:“六月八日。”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4. 编者按:“岂芳予”,《宜兰县志》与《台湾诗乘》皆作“转愁余”。
  5. 编者按:“想”,《宜兰县志》、《台湾诗乘》作“忆”。
  6. 黄宪作编校
  7. 此诗又载《台湾诗乘》。编者按:《诗乘》题作“阅邸抄知马尾基隆有警”。
  8. 编者按:“南天”,《台湾诗乘》作“天南”。
  9. 作者注:“六月十七日。”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10. 编者按:“瞬”,《台湾诗乘》作“倏”。
  11. 编者按:“迭”,《宜兰县志》作“叠”,有误。
  12. 黄宪作编校
  13. 此诗收于赖子清《台湾诗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