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永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永平(1947年9月15日-2017年9月22日),出生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沙劳越邦古晋市,祖籍广东省揭西灰寨镇,客家人[1]。1967年留学台湾,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开始发表创作,曾获第19届“国家文艺奖”。

拉子妇出版争议

在台湾所发表的第一本书《拉子妇》,其实是李永平一辈子最大的痛。

他曾说过出版过程让他非常生气。他在台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拉子妇〉,之后又陆续创作了〈围城的母亲〉、〈黑鸦与太阳〉等等,由于曾刊登在《现代文学》上,因此当时创办华新出版社的赖阿盛希望出版李永平的作品,但李永平表示自己作品不多,只有五篇完整作品,其馀是不满意的残稿,赖阿盛仍坚持买下版权,以一万元新台币买断完整五篇小说的版权,签了合约,没想到赖阿盛竟趁李永平不在系所办公室时,擅自拿走残稿,编成《拉子妇》一书出版,李永平在赴美念书前,曾经交代赖阿盛做好校稿,但最终他所收到的定稿,竟仍是错别字一堆、语句不顺,甚至脱落了一整段文章。日后李永平想重新整理那本书,赖阿盛却不愿意卖版权[2]。在2016年接受詹闵旭访问时,李永平完整交代了这件事的始末。

经历

出生成长于沙劳越古晋城,是个只有一条主要街道,望出去只有大山大河,尽头有婆罗洲丛林的小城;小学念过四间学校,原为城里的“中华小学第四校”,后家里搬到乡下种胡椒,转学到马当路中华公学,后又又搬回城里,转学到圣保罗小学,期间还就读过一间山里的小学。在古晋中华第二中学的初中时期,是他人生的转捩点,他在校内图书馆大量阅读,高中就读英文学校古晋中学,开始写作,曾发表在当地《华侨报纸》副刊。原本计画高中毕业后至广州中山大学,但发生文化大革命,他在小学神父的帮忙下,边在圣路加中学教华文课,边进行出国念书的计画[2]

后来在20岁到台湾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35岁在美国取得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回台后任教于中山、东吴、东华大学,32岁娶了台湾老婆,40岁放弃马来西亚籍,入籍台湾[3]

2016年获颁第19届“国家文艺奖”,2017年确诊大肠癌末期,动完肿瘤切除手术后仍持续创作小说《新侠女图》,文坛友人并在纪州庵帮李永平举办了一场《月河三部曲》套书分享会,但9月15日刚庆祝70大寿的李永平,9月18日傍晚昏迷送入加护病房,于9月22日不幸病逝于淡水马偕医院[4],25日上午在淡水进行海葬。

文体

李永平曾表明他远离当代华人日常口语的小说语言苦心操作,其实是一种复古运动—“为的是要治炼出一种清纯的中国文体”[5]。他穷其一生,寻找自己的语言。他曾说过:“语言,是我身为小说家一辈子最大的痛。[6]

由于出身马来西亚,出生在原为英国殖民地的砂劳越,中文其实并非他的母语,他曾说家中使用的语言复杂,因为父母亲是广东省揭阳县人,是客家人,可是小孩并不会讲客语,而是用华语、英文、一些马来语,念初中时才开始坚持用华文写作。而第一篇小说〈婆罗洲之子〉的前身,是在高二时所创作,当初投稿被退稿,并收到严厉的回信,信中说:“要成为真正的南洋作家,你一定要用我们婆罗洲使用的华语,来讲婆罗洲的故事。”之后他重写后再次投稿参加比赛,利用获奖奖金来台湾就读国立台湾大学,并获得系上老师王文兴指导,创作了〈拉子妇〉,但因为系主任颜元叔的提醒,又再度修正自己的中文。他大量地阅读在台湾可以看到的三〇年代作品,并从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中萃取出他自己的文体,以他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北方语言,创作小说《吉陵春秋》,没想到在当初的戒严时代,竟被告发说是模仿茅盾的作品,虽然这个作品获得好评,李永平因此走红,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用虚假的语言来描写一个虚假。后来他又试图创造另一种语言,创造了《海东青》,最终在他以童年故乡为创作题材的月河三部曲《雨雪霏霏》、《大河尽头》、《朱鸰书》找到一个平衡,一个折衷点[6]

他对文字的精琢细磨,被文坛誉为“文字炼金师”[3]

作品获奖

  • 《吉陵春秋》被《亚洲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并曾译成英文、日文出版。
  •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获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专家推荐奖、《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
  • 《大河尽头(下卷:山)》获《亚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说。

影片

台大为2016年台大杰出校友李永平所拍摄的影片

外部连结

李永平数位主题馆

参考资料

  1. 胡金伦 何孟娟  . 想像大河者──李永平. 国艺会线上志2016 第1期. 
  2. 2.0 2.1 詹闵旭,与文学结缘:李永平谈写作路──詹闵旭 人社东华,2016年5月5日。
  3. 3.0 3.1 黄文钜,【一镜到底】浪子回家 李永平 镜周刊,2017.09.11。
  4. 黄文钜,【讣闻】前往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小说家李永平辞世 镜周刊,2017.09.22。
  5. 黄锦树,《论尝试文》,麦田,2016年8月9日,页216。
  6. 6.0 6.1 李永平:我的故乡,我如何讲述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2017/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