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汾(1192-?)金代官员。本名让,字敬之,后字长源,太原平晋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

生平简介

举进士不第,入史院书写,因他诗名很大,受到推荐,被辟为国史馆书写。《中州集》小传说“长源素高亢,不屑一世,乃今以斗食故,人以府史蓄之,殊不自聊”。而那些科举出身的编修官们,很有些人不懂史学、甚至连史家体例也弄不清楚者。当他们“刊修之际,汾在旁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既毕,顾四座漫为一语云: '看!'”(《金史·李汾传》)这当然激怒了那些编修官们,雷渊李献能尤为切齿。他们给李汾加上谩骂长官的罪名,最后李汾被迫离开了史馆。

后为武仙署掌书记,李汾对被逐一事不甚在意,因他的抱负本不在此。当时蒙古大兵日益进逼,金朝形势每况愈下。李汾上书朝廷既不受理会,乃把眼光转向握有军权的实力人物。当时封爵恒山公的武仙率兵驻扎豫西南的邓州一带,“长源往说之,署行尚书省讲议官”(《中州集》李汾小传),这就是元好问编《中州集》题“李讲议汾”的由来。然而这却是一个悲剧。李汾想为武仙参谋军事,解救时艰,武仙却有拥兵自重观望形势的思想。另外,武仙与另一支军事力量的首领完颜思烈又有矛盾,因而很害怕李汾的言论。李汾眼光犀利、言辞锐利,在日常言谈间容易揭穿武仙的意图,于是武仙想除掉李汾。李汾发觉后,逃往泌阳。武仙派人抓住李汾予以关押。李汾死的具体情况,《金史·李汾传》说是绝食而死;《中州集》说是被害;《归潜志》说是被杀;《金史·哀宗本纪》载,天兴元年六月丁丑日,“恒山公武仙杀士人李汾”。小有异同,尚难确辨。李汾死时,年未四十。

《搜神记》

《搜神记》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编撰,全书凡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自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楚辞》、《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1]

元好问与李汾作诗互诮

元好问与李汾各有诗名,互不相容。李汾好愤怒,元好问喜滑稽,两人常互相讥诮。元好问曾作《金谷怨》一诗咏宫中事,李汾见后,即作《代金谷佳人答》一诗相拒。《元诗纪事》卷三十引《归潜志》:“元裕之、李长源同乡里,各有诗名,由其不相下,颇不相成。李好愤怒,元尝云:'长源有愤击经。'元好滑稽,李辄以诗讥骂,元无如之何。元尝权国史院编修官,时末帝召故驸马都尉仆散阿海女子入宫,俄以人言其罪,又蒙放出。元因赋《金谷怨》乐府。李见之,作《代金谷佳人答》一篇,以拒焉。一时士人,传以为笑谈。”[2]

李汾出关东游,与元好问相交最深。二人身世均有特殊处,李汾是沙陀李唐皇族后裔,元好问是鲜卑元魏皇族后裔。虽然祖先功业已成陈迹,但对他们的胸襟气度,却不可能没有影响。也许,处境越困厄,那种刺激越强烈。当时他们心雄万夫,慷慨豪爽。元好问《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中“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正反映了这对青年人对来日方长充满自信。李汾的壮怀激烈、豪放慷慨,令元好问感叹。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中说“君不见并州少年作轩昂,鸡鸣起舞望八荒,夜如何其夜未央。”自注云:“并州少年谓李汾长源。”元好问诗中,或明指或意喻,多次称李汾为李白骑鲸客,可见很赞许李汾的性情和诗风。


诗词

【古月一篇为裕之赋】

古月天不收,敌君三万秋。天孙弄明镜,光涌云闲流。忆昔放逐江南州,金陵女儿歌桌讴。草裹乌纱巾,散著紫绮裘。酒酣把玉笛,直欲扪参历井骑斗牛。醉中呼儿摇双舟,吾欲乘流下石头。起来茫茫视八极,万里只有元丹邱。丹邱子,游人闲,风尘何为往复还?玉华山人近招我,九日朝帝苍梧山。

【汴梁杂诗其二首】

其一 楼外风烟接紫垣,楼头客子动归魂。 飘萧蓬鬓惊秋色,狼藉麻衣涴酒痕。 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 谁知沧海横流意,独倚牛车哭孝孙。 其二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 衣冠繁会文昌府,旌戟森罗部曲侯。 美酒名讴陈广座,凝笳咽鼓送华辀。 秦川王粲何为者,憔悴嚣尘坐白头。

【雪中过虎牢】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 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逾壮,天入风霜气更豪。 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