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秉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秉权

来自搜狗网 的图片

中文名:李秉权


李秉权(1922年—2005年,出生于腾冲[1],去世于昆明),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生前为医学事业鞠躬尽瘁,死后捐献遗体服务医学[2],生与死的界线,在他对祖国医学事业的一腔赤诚中被跨越。他是我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云南省神经科奠基人、云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3]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

中文名 :李秉权

逝世日期 :2005年

主要成就 :云南省神经科奠基人

出生日期 :1922年2月28日

毕业院校 :昆明医学院

性别 :男

目录: 1个人履历: 2学习经历: 3学术论著: 4个人贡献: 重大贡献: 个人成就: 5李秉权轶事 6学术荣誉 7社会职务 8词条图册

1个人履历

工作中的李教授

2005年,从医58年的老教授李秉权生前的愿望变为了现实:遗体捐献给母校——昆明医学院,解剖之后做成了一副教学用骨架。李秉权教授的家在昆医附一院一幢普通

的住宅楼里。说起捐献遗体服务医学,与他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夫人胡素秋教授说:“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他是在了却一生的心愿。”

2学习经历

1922年2月28日,李秉权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一个小手工业的贫寒家庭。青少年时期,他目睹国家被日寇侵略和深重的民族灾难,自幼立志要为振兴中

华民族而献身,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47年7月以优良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解放后,应聘于云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昆明

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任外科医师。1949年12月初,李秉权和比他低一年级的校友胡素秋(现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结为连理。1949年12月底,云南

解放;翌年3月,李秉权成为云南大学医学院助教及该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医师。1953年3月由大外科转向神经外科,成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神经外科医师之一。

1960年后,在李秉权与神经内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立云南第一个创立脑系科,填补了云南省神经外科空白,其后一直终生奋斗在神经外

科。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程华青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经颅中窝硬脑膜外进路行面神经岩段手术,治疗眩晕效果良好。

3学术论著编辑

撰有《颅骨大骨瓣并脑室持续引流联合减压术在颅脑火器伤治疗中的应用》等论文,合著有《临床实用神经系统解剖学》。

4个人贡献

重大贡献

李秉权、胡素秋夫妇(3)

1953年3月,卫生部在天津医学院举办全国首届“脑系外科高级进修班”,为期一年,李秉权在选送之列。参加这次进修的23个人,日后成为了我国各地神经外科的带头人。

1954年10月,李秉权学成回到昆明,在无专门病床、无固定助手、无开颅专科器械设备、无专科护理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创立了我省第一个脑系科门诊,填补了我省

无开颅术、无神经外科的空白。

个人成就

1960年,从云南大学分出独立建院的昆明医学院成立了我省第一个神经病学教研室和第一个神经专科病房,由李秉权和一位内科主治医师带领一批年轻的内、外科医

师、护士,开始从事专门的神经科工作。从此,更多的“首创”和“第一”在李秉权的手中诞生:

——1966年5月,在我省首次开展“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成功地为一例患癫痫8年并左侧偏瘫的16岁男孩进行右大脑半球切除,该病例的“随访观察报告”获“云南

省1983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8年,李秉权与五官科医生合作,施行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成功,同年光荣地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获奖;

——1979年,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抢救颅脑火器伤员,使得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大小战场上各国的治疗水平,荣

获一等军功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国内首次为一双头畸形人成功切除寄生性小头,获云南省1982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7年,在国内首先引进西德“经颅三维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并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经颅多普勒超声室”,为北京、上海、佳木斯、长沙、成都、重庆、贵阳及我省昆明、玉溪、楚雄、临沧等医院培养TCD技术操作高级医师多人……

5李秉权轶事

捐献遗体 还要为医学事业服务

当了一辈子医生、教了一辈子学生的李秉权深知,一直以来,可供教学和科研用的遗体太少了。按照教学要求,医学本科的学生应该是2至3人实习解剖一具遗体,但由

于数量不够,昆明医学院是32到35个学生用一具遗体。现存的遗体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连教师的临床科研也不能满足;有些遗体已经是在反复利用,学校教学用

遗体的拥有量和教学的需求量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让李秉权深感忧虑。

1993年,71岁的李秉权退休了,除了参与会诊、看专家门诊之外,他每天都伏案读书、写作、翻译医学著述。渐渐地,年事渐高的李秉权开始感到身体每况愈下。

2000年,李秉权曾不只一次地对夫人和3个子女提到捐献遗体的事,他说:“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

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对于李秉权的这一决定,夫

人胡素秋和3个儿女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但深知李秉权心愿的他们,最后都在申请表上签了字,而且,夫人胡素秋也填了捐献遗体申请表。

病床上的李教授

2005年3月8日,李秉权、胡素秋同时领到了昆医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发给的捐献遗体“荣誉证书”,“总算是了了我的心愿了”——李秉权放心了。

2005年3月29日,李秉权教授因病辞世。

6学术荣誉

李秉权与胡素秋的遗体

生前,李秉权教授著有《临床实用神经系统解剖学》、《脑脓肿》等专著多部,发表医学论文64篇,在国家、省级医学期刊上发表英语、法语译文71篇。李秉权先后荣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一等军功奖,卫生部乙级奖,省科技成果等奖项和卫生部“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等称

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被推荐为中科院生物科学部委员候选人。

7社会职务

同时,李秉权教授还曾担任了许多学术和社会职务:卫生部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导组组员、卫生部脑血管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神经外科学会委员、省神经

外科学会顾问及国内5个医学期刊编委,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教卫生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科技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云南分会理事等等。

8词条图册 李秉权、胡素秋夫妇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词条标签: 人物

视频

李秉权、胡素秋:医学伉俪,死后捐出身体献身医疗2021年6月7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