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虹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杜虹花是一种常绿灌木植物,高约1-4米;分枝多,花冠管状,粉红色、紫红色、淡紫色或紫色,无毛,果为浆质核果,肉质,近球形至椭圆形,绿色,成熟时紫色。性喜温暖至高温潮湿的环境,适合于摄氏20-30°C 生长,耐旱、能耐各种污染物,于排水良好潮湿而肥沃的砂质土壤中运用播种法或扦插法繁殖。杜虹花的根及叶入药,中药名为紫珠,性凉,味苦涩,具清热解毒、补肾清血、收敛止血、镇痛、散瘀消肿之功效。人工常栽种于路旁及庭院中作观赏树、诱鸟树或绿篱之用。

中文名:杜虹花

别称:杜红花、紫珠、紫珠草、紫仁丹等

拉丁学名:Callicarpa formosana

科属:马鞭草科紫珠属[1]

产地分佈;台灣、中國、日本及菲律賓,台灣全島各地低海拔亞熱帶次生林1800公尺以下山區。

用途

觀賞用:花果可供作觀賞用。

藥用:杜虹花也是多用途的藥,它能補腎清血,治老年人手腳酸軟無力,也能治白帶、風濕、神經痛、喉痛及眼疾等材。藥用部分仍需透過合格醫生診斷用藥,才不致於造成不必要的用藥危險。

性味:葉:苦、澀、涼、平。效用:葉:止血鎮痛、散瘀消腫。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治咯血,嘔血,衄血,牙齦出血,尿血,便血,崩露,皮膚紫癜;外傷出血,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燒傷;

:補腎滋水,清血去瘀。治風濕,手腳酸軟無力,下消,白帶,喉痛,神經痛,眼疾,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肺炎,支氣管炎,咳血,吐血,鼻出血,創傷出血

杜虹花药用部位马鞭科常绿灌木的根、茎、花、叶。[2]

杜虹花选方

小便白浊带油质状

组成:杜虹花56.3克 白龙船花根30.0克 白刺杏18.8克 金樱根18.8克 山素英30.0克 猪赤肉150.0克

用法:水8碗煎2碗,去药渣,加猪赤肉,炖烂,早晚饭前各服1碗。

妇女白带、肾虚者

组成:杜虹花37.5克 白肉豆根30.0克 龙眼花18.8克 小本山葡萄18.8克 荔枝根18.8克 白石榴18.8克

用法:第二次洗米水8碗煎2碗,去渣,加公猪小肚1个,炖烂,分早晚各服1次。

赤白带

组成:杜虹花37.5克 龙眼花11.3克 白龙船花头30.0克 益母草18.8克 白刺杏根18.8克 鸭舌癀18.8克 白肉豆根18.8克 白花虱母子头18.8克

用法:水8碗煎2碗,去药渣,加公猪小肚,炖烂服。

四肢酸软

组成:杜虹花75.0克 红药头56.3克 走马胎56.3克 猪脚蹄1节

用法:水3碗,酒3碗,加猪脚蹄,共炖烂,分次服用(或用本方随症加减)。

肾、膀胱结石症

组成:杜虹花30.0克 金针根18.8克 车前草22.5克 含壳草22.5克 红柿根18.8克 猫须草15.0克 香蒲15.0克 乐樨18.8克

用法:10碗水煎3碗,当茶饮。

神经痛

组成:杜虹花37.5克 软枝椬梧37.5克 黄金桂37.5克 千斤拔18.8克 弄楼仔头18.8克 过山香18.8克 王不留行18.8克 猪尾骨1条

用法:水4碗,酒4碗,煎3碗,加猪尾骨,炖烂,分3次服。

消渴症、下消症

组成:杜虹花30.0克 白射榴18.8克 白肉豆根18.8克 小本山葡萄30.0克 白花菜18.8克 香圆根30.0克 白龙船根18.8克 埔盐根18.8克 木棉根18.8克

用法:水8碗煎3碗,去渣,加猪小肚1个,炖烂,分3次服。

童子消、小便白浊

组成:杜虹花18.8克 狗尾草11.3克 白肉豆根11.3克 土豆藤11.3克 丁竖杇7.5克 白橄榄根18.8克 小本赐米草根11.3克 牛乳埔37.5克 千斤拔11.3克

用法:第二次洗米水5碗煎2碗,加猪小肠,炖烂,早晚饭后各服1次。


杜虹花禁忌

煎汤勿用铁器

内痔患者宜配合其他药用,勿单服。[3]


杜虹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对杜虹花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运用波谱学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杜虹花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echinophyllin C(1)、monomethyl kolavate(2)、5,16-dihydro-15-methoxy-16-oxohardwickiic acid(3)、hardwickiic acid(4)、clerodermic acid methyl ester(5)、6β-hydroxyipolamiide(6)、phlorigidoside B(7)、2-methoxy-9-methyl-3-oxabicyclo[4.3.0]nonane-7,9-diol(8)、β-吲哚酸(9)、乌苏酸(10)。结论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特性

常綠性灌木,小枝、葉及花序均密被星狀毛茸,葉對生,卵形至長橢圓形,鋸齒緣,花小型,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花序梗並作二歧分叉,花萼 4 淺裂,花冠管狀,粉紅或紫紅,雄蕊 4 枚,伸出花外,長度約為花冠的三倍,子房為不完全的兩室,果實為漿質核果,球形,徑約 0.2~0.3 公分,成熟時紫色。 每年春季,特別是四月間,杜虹花會在台灣全島各地的郊野裡披上粉紅的彩衣,錦簇的花團由許多的小花密集而成,對生的葉腋裡成雙點,且一節接一節地開滿了枝頭,讓人不停的讚賞;初夏來臨,滿樹的粉紅換上了團團的新綠,幼嫩的果實形成,果實由新綠變成淡紫最後變成深紫色,杜虹花深紫色的果實能長久高掛枝頭。本屬植物約有 140 種,台灣有 9 種及 3 變種。

;常綠性灌木,植株高 1.5~5 公尺;分枝多,小枝圓柱形或略呈四方形,密被粗糙的黃褐色星狀毛,老枝無毛。

:單葉,對生,橢圓形、卵狀橢圓形、寬卵形、倒卵形、長圓狀披針形,形狀變異大,毛紙質,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楔形或鈍,少為近心形,葉緣細鋸齒狀或僅有小尖頭,表面疏被短硬毛及星狀毛,後因毛脫落變為質感粗糙,背面具細小的黃色腺點及被灰黃色星狀毛,主脈、側脈及網脈於背面隆起,側脈 5~12 對,長約 6~18 公分,寬約 2.5~11公分;葉柄粗壯,密被黃褐色星狀毛,長約 0.8~1 公分。

:花小型,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腋生,密披黃褐色星狀毛,直徑約 3~4 公分;常為 4~5 次或 6~10 次分枝;花序梗比葉柄長或略等長,二分叉,長約 1.5~3 ;苞片細小,花具短柄;花萼 4 淺裂,呈環狀,被灰黃色星狀毛及腺點;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管狀,粉紅色、紫紅色、淡紫色或紫色,無毛,具稀少的細腺點,長約 0.2~0.25 公分;裂片長圓形,長約 0.1~0.13 公分;雄蕊 4 枚,細長,長近花冠的 2~3 倍,伸出冠筒之外,長約 0.5 公分;花藥金黃色,細小,橢圓形,長約 0.06~0.08 公分;藥室縱裂;子房光滑,無毛,頂端具腺點,及具不完整的兩室。

果實:果實為漿質核果,球形,徑約 0.2~0.3 公分,未熟時綠色,成熟時變為亮紫色。[4]

繁殖方法

组培材料:项芽和带侧芽的茎段。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

  • 启动培养基:MS+6-BA1.0毫克(单位下同)+NAA0.1;
  • 增殖培养基:MS+6-BA0.8+IBA0.02;
  • 壮苗培养基:1/2MS+6-BA0.2+IBA0.1;
  • 生根培养基:1/2MS+MA0.2。
  • 以上培养基均加3%蔗糖和0.75%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5±2)℃,连续光照12小时/天,光照强度为30-40摩尔/平方米秒。

启动培养:从母株上切取带顶芽和侧芽的茎段,除去叶片,在洗衣粉洗涤液中浸5分钟,用软毛刷轻轻刷洗,再在流水下冲洗1小时,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剥取项芽约1.5厘米长或将带芽茎段切成1.5厘米,放入75%的酒精中浸5-10秒,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的升汞消毒10-15分钟,无菌水冲洗6次,吸干材料表面水分后,切去末端受升汞毒害褪色部分,切成1厘米左右的芽或带1个腋芽的茎段,接种到培养基①上。接种10天左右芽或茎段的基部开始膨大,30天后有的外植体已有不定芽生成,60天后形成部分丛芽。

增殖培养:将新生丛芽切成带2个芽的小块,接种到培养基②上,19天左右有丛芽生成,30天时,增殖系数达7.3。反复分切丛生芽,在培养基②中进行增殖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丛生芽。

壮苗培养:将丛生芽转入培养基③中进行壮苗培养,20天后丛生芽逐渐长高长壮,叶片展开快速,同时丛生芽也会继续增殖。

生根培养:经壮苗培养的幼苗长至4厘米左右,带6张叶片时,将其沿茎基部剪断接入培养基④中进行生根培养。20天左右,小苗基部切口处长出4条根,根长达3-4厘米,生根率达90%以上

栽培技术

炼苗与移栽:经过生根培养的大部分苗根长2厘米以上时,挑选生长健壮的完整植株,敞开瓶盖,炼苗3-5天,轻轻取出小苗,以清水洗去根部残留的琼脂,移栽于苗床中。移栽基质的组成为菜园土:废菌糠:珍珠岩(3:1:1),栽好后浇透水。移栽10天期间,50%-70%的遮荫,盆土保持湿润。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其他

  • 杜虹花有白色與紅色二種,一般只有白色的才有保健的功效,其根對風濕、白帶有保健作 用,但白花的杜虹花已很少見,大部分用人工種植,其繁殖方法有用種子與扦插二種。
  • 樹皮和樟樹樹皮合嚼可以代替檳榔。
  • 可愛的花、果可供觀賞及插花花材,亦是鳥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