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以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以增
出生 1787年
聊城市东昌府区
国籍 中国

杨以增(1787~1855) 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出身诗书世家。17岁入县学。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荔波县知县、后任松桃直隶厅同知、贵阳府知府。其间,在清理积压公文中,发现一个贿赂顶凶、错杀无辜的疑案,即查明案情,重新审处,惩办原凶,为受害者昭雪。[1]

人物简介

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后赴贵州先后任荔波、贵筑知县,兴义、贵阳知府,再任广西左江、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河南开归陈许道任职。在河南时,每逢黄河汛期,便率众督促加固堤坝,视察汛情,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在陕西时,与陕西巡抚林则徐友谊甚笃。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为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咸丰五年(1855)卒于于江苏清江浦任所,道光十八年(1838)为父守丧,家居时开始建“海源阁”藏书楼。服阕,调任河南开封陈许道员,后转任两淮盐运使、甘肃安察使。升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后又代理陕甘总、江南河道总督。为官先重教化,后施刑政,人称有“两汉循吏风”。谥号“端勤”。葬于聊城城西田家庄。[2]

藏书大家

杨以增一生热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道光五年(1825),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广交文士,接触和收集许多珍本古籍,道光十八年(1838)为父守丧,家居时开始建“海源阁”藏书楼。1840年 (道光二十年) ,家居为父守丧时得到文学家梅曾亮、包世臣协助,筹建藏书楼,取《学记》中“先河后海”语,为藏书楼取名“海源阁”。当时,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动荡,官僚豪门历代收藏的典籍,常有散乱失落于民间者。杨以增利用居外为官之便,辗转于吴越间,将当地数百年保存的重要文献几乎尽数收集起来,以船沿运河运至聊城。杨以增还通过各种关系和不同渠道,不惜巨资购得不少私人珍贵藏书。太平天国起义时,他正在江苏清江浦任职,购得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大部藏书。黄氏系乾隆年间举人,喜欢藏书,搜集宋本图书百余种,专藏一室,名曰“百宋一廛”,又称“士礼居藏书”。杨以增得黄氏藏书,为海源阁藏书初步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别辟书室曰“宋存书室”,藏天水旧籍,以元本、校本、影宋抄本附之。后又得宋本《毛诗》《三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命其室曰:“四经四史之斋”,使海源阁藏书日渐宏富。[3]

藏书整理

杨以增收集、购买书籍时,特别注意鉴别书籍的真伪和收藏价值,大多经过梅曾亮高均儒吴熙载等文人、鉴赏家的鉴别,因此,所收购书籍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泾县包世臣结为文字交,后又聘请包世臣入其幕府,为他鉴定古书、字画。先后所收书达10余万卷,藏书楼为“海源阁”,取“涉海而能得所归者”之意。楼上藏宋元精椠,楼下为宋、元、明和清初版、殿版、手抄本;另将帖片、古物、字画贮于阁的后院,凡五间,皆至充栋。另辟有“宋存书室”,因得宋版书《诗经》、《尚书》、《春秋》、《仪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遂称“四经四史之斋”。咸丰年间,江浙藏书家多不能自守,他乘机购得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大部藏书,又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并借主管河道之便,用粮船运至鲁,由此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格局,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与江南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搂”并峙,时称“南瞿北杨”。

子杨绍和撰有《楹书偶录》,刊有《海源阁丛书》,江标为其《宋元本书目》作序,洵一时之盛。藏书经杨绍和杨保彝杨敬夫,1930年被军阀、土匪掠劫损失大半,流散于他人者亦不少。经王献唐等人整理,归于济南市图书馆。陈登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中考其聚散流亡甚详。傅增湘著有《海源阁藏书纪要》。藏书影响尤其得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最多。其“海源阁”亦和陆心源“皕宋楼”、瞿绍基“铁琴铜剑楼”、丁国典“八千卷楼”,并称为近代四大藏书楼。曾辑印《海源阁丛书》。杨以增之子杨绍和、之孙杨保彝均致力于藏书事业,“禀承家学, 一专于书, 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其子杨绍和,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其孙杨保彝,曾任山东省通志局会纂,又使藏书有所增加。(刘阶平《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概略与劫后之保存》),使海源阁藏书在杨以增收藏的基础上益加宏富。 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余万卷,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4]

藏书印有“杨东樵读过”、“东郡杨氏鉴藏金石书画印”、“关西节度史”、“杨氏伯子”、“至堂”、“瀛海迁班”、“四经四史之斋”等数十枚。著《退思庐文存》,后人辑有《杨端勤公奏疏》。

海源阁所藏图书,在军阀兵乱和日军侵略中大部散失,少部辗转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保存。198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市人民政府在杨氏宅院故址重建海源阁。

视频

《聊城古城故事》杨总督藏书海源阁

参考文献

  1. 杨以增:危难之际挑起治河重担 大众网,2017-12-13
  2. 杨以增 大众网,2013-12-18
  3. 杨以增 博雅文化旅游网,2018-07-03
  4. 杨以增 中国历史-百科,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