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仲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仲武
国籍 金代
别名 字德威
知名作品



杨仲武(?-?),字德威,汉族,保安(今陕西志丹县)人,金朝将领。

杨仲武的父亲杨遇曾任北宋宥州团练使。天会六年(1128年),杨仲武投效北宋鄜延绥经略使王庶。天会七年(1129年),金军攻入陕西,杨仲武降金被任命为环庆路兵马都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军再次伐宋,重夺陕西之地,杨仲武屡次击败宋军。战后,杨仲武任宁州刺史坊州刺史、同知临洮府尹。他在临洮与吐蕃人民结好,妥善解决了民族矛盾。后调任同知河中府尹。正隆三年(1158年),金主完颜亮营建南京宫室,杨仲武负责建造运送木材浮桥的工役。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南征宋朝,杨仲武被任命为威定军都总管,驻兵归德。正隆六年(1161年)十一月,完颜亮被部下杀死,杨仲武随军北归。

大定三年(1163年),杨仲武任武胜军(治今河南省邓州市)节度使,后改任陕西西路转运使,在陕西西路转运使任上去世。

人物生平

投效王庶

杨仲武的父亲杨遇,因勇猛而名闻关西,曾任北宋宥州(治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团练使。

天会六年(1128年),王庶出任鄜延绥经略使,杨仲武拜见王庶请求在军中效力,被王庶任命为先锋。

归降金国

天会七年(1129年),金军大将完颜娄室率军攻入陕西,宋军战败,杨仲武与鄜延路兵马都监郑建充一起降金,杨仲武被任命为环庆路兵马都监,屯安塞堡(今甘肃环县东)。

天眷元年(1138年)十二月,金宋第一次和议宣告成立。天眷二年(1139年)三月,金将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宋朝。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军再次伐宋,重夺陕西之地,杨仲武率领本部兵马赴凤翔戍守,屡次击败宋军。

战后,杨仲武任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刺史。当时关中连年灾荒,宁州境内盗贼迭起,杨仲武到任之后,很快将匪患平息。此后调任坊州(治今陕西省黄陵县)刺史,后又复任宁州刺史,再后任同知临洮府(治今甘肃临洮)尹。

抚平木波

临洮地接吐蕃,与吐蕃木波部杂居。因为金国边将贪暴,木波部不堪忍受,先后举兵反金入寇劫掠。杨仲武到任之后,只率数人亲往木波营中劝谕:"因为将校欺压你们,你们才反抗,现在我惩治那些将校,不再欺压你们。"并讲清对抗金国的利害关系,木波人高兴不已,停止入寇劫掠。

杨仲武离开临洮府后,调任同知河中府尹。正隆三年(1158年),金主完颜亮诏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宫室,从河东等地大量采伐木材,杨仲武负责建造运送木材浮桥的工役。

杨仲武离开临洮府后,木波再次出兵动掠熙河,熙河主帅派人去让他们退兵,但他们不肯,只是说:"杨总管来,我们就退兵。"熙河主帅具实上奏,金国皇帝下诏再次派遣杨仲武赴临洮。当时,木波人以为杨仲武不能再来临洮。杨仲武到临洮后,与木波首领相见,责备他们负约劫掠,木波首领回答说:"边将欺凌我们,这次来只是想向上官诉苦的。现在有幸见到杨公,我们愿终身不再犯塞。"于是举酒酹天,折箭为誓。杨仲武也举酒饮之,说:"我一定为你们申冤,但你们如果再违约进犯,必定派大兵剿灭你们。"木波人拜别而去。

南下出征

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分兵四路南征宋朝,六十万大军分为三十二军,杨仲武被任命为威定军都总管,驻兵归德。同年十一月,完颜亮扬州被部下杀死,金兵罢战退兵,杨仲武随军北归。

大定三年(1163年),杨仲武任武胜军(治今河南省邓州市)节度使,后改任陕西西路转运使,在陕西西路转运使任上去世。

主要成就

金朝占领陕西后,其临洮地区西与吐蕃为邻,长期以来,吐蕃木波部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金朝边将贪暴,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吐蕃部族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木波部民不堪忍受,被迫进行反抗,相率为寇,不断发生变乱,因而这一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杨仲武到任临洮之后。面对洮西地区严重的民族变乱,杨仲武在危急时刻,亲自前往临洮,处理民族矛盾。整顿吏治,严惩侵扰压榨吐蕃部民的贪官污吏,然后带领数名随从奔赴木波族居地,安抚木波部民,同时又进行劝谕,讲清利害关系,"羌人喜悦,寇掠平息。"由于杨仲武的妥善处置,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民族纠纷。

杨仲武调走之后,由于边将的暴虐,木波部又聚众发动反抗,攻掠熙州、河州地区,并声称只有杨仲武前来处理,才肯罢兵。于是金国皇帝诏令杨仲武再次前去处,杨仲武再次来到临洮,与木波首领相见,木波首领举酒酹天,折箭为誓,发誓再不入寇。杨仲武也遵照吐蕃的习俗举酒饮之,与木波部再次订立结好之约。

杨仲武二次平息变乱,尊重吐蕃人民习俗,与吐蕃人民结好,妥善解决了民族矛盾,这对于稳定西北地区社会秩序,维护民族团结起了积极作用。

人物评价

金史》: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故(杨仲武等)守戍边圉之臣,不可以不论焉。

亲属成员

父亲:杨遇,曾任北宋宥州团练使。

史籍记载

《金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