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晦

增加 1,49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杨晦| 圖像 = [[File:杨晦.jpg|缩略图|居中]]}}
'''杨晦'''
({{bd|1899年|3月25日|1983年|5月14日|catIdx=Yang,杨}},原名兴栋,字慧修。[[辽宁]][[辽阳]]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剧作家]]。1952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团体[[沉钟社]]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平简介==  杨晦 身于 生在东北 辽阳小营盘村一个 贫苦的 农民家庭 。只读过 ,八岁入本村 私塾 ,两年后入外村 学,后考入县立中 学,因家 贫休 乡灾荒,辍 ,在 考入沈阳东三省 务管理 做学徒 任邮务生 。1917年暑假北京大学连续招考三次并降低了录取要求。杨晦前去报考,外语几乎交了白卷,但因作文出色被破格录取,就读 北大 哲学系。
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
1920年毕业,先后在 阳第一师范学校、山西太原平民师范学校、河北定县、北平和天津等地教书。<ref>{{cite web |url=http://www.pku-hall.com/JTQKZZ.aspx?id=91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9-10-1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5022102/http://pku-hall.com/JTQKZZ.aspx?id=91 |archivedate=2010-01-15 }}</ref>1925年秋在[[北平]]与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陈炜谟]]等组织文学团体[[沉钟社]],出版期刊《沉钟》和“沉钟丛书”7种。[[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杨晦在此时期发表了《笑的泪》、《楚灵王》等话剧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等译 。 1934年 ,時任孔德學校校長,且已婚的楊晦,與女學生楊樹新 春由北平 前往上海 ,1936年6月,与鲁迅、茅盾、巴金等在《作家》月刊上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並發生性關係 暑假前 後者于1935年產下一女(名楊江城)後病死 任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级中学历史教员
1937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所附高中任教,1938年因宣传抗日南下广东、广西。1941年—1946年先后在迁至陕西的[[西北联合大学]]和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1947年到上海、香港等地任教 。1948年11月,经党组织安排拟从香港转道解放区,因故滞留香港数月,1949年至北平,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同年秋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去世 。1949年出版文艺论集 《文艺与社会》(上海中兴出版社),其中《曹禺论》一文颇具影响。
1949年4月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曾兼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中文系系主任和学校副教务长。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他倡导的语言和文学有机联系对北大中文系影响深远。
1964年暑假他在北大党委扩大会上对[[极左思潮]]提出异议,被批判,成为傀儡主任。文革期间继续遭到批判。
晚年受眼疾干扰,未能完成设想中的《中国文艺思想史》和《元曲论》两部 着作。 ==文学成就==作为“沉钟社”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杨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西方文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鲁迅先生称评论“沉钟社”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 所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谁的罪》、《来客》、《笑的泪》、《楚灵王》、《屈原》、《除夕》、《庆满月》《苦泪树》等;译 有:罗曼·罗兰的《悲多汶传》、莎士比亚的《雅典人台满》、希腊悲剧《被幽囚的普罗密修士》、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爱伦坡的长诗《乌鸦》、《钟》等,另译有《莫里哀戏剧十五种》,不幸毁于抗日战火;著有文艺评论集《文艺与社会》,以及《罗曼·罗兰的道路》等文学评论文章。有《杨晦文学论集》、《杨晦选集》 。 
==轶事==
17,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