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林之源

增加 74 位元組, 4 年前
內部連結
林之源曾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1997年于[[桂林资江百卉谷]]创建“[[冷香书屋]]”,潜心书画。以山水画见长,兼攻金石,其作品传递着浓郁的当代隐士文化。
2007年5月18至22日在[[北京荣宝斋]]举行了个人诗书画印展。林之源成长于儒医世家,家学渊源的潜移默化给了他巨大的影响,使他自幼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师从江南“永嘉学派” [[ 柯逢春 ]] 诸方家。他学诗习字作画治印,广泛涉猎,既吸收了新旧传统的技法,又应物象形所表现的物体加以变化。
林之源的艺术创作思想:“攻而不守”、“随类赋彩”。他经常去博物院看画,并且自己收藏传统书画、和鉴赏家一起看古画,读其艺、品其言。因此,他的画既有传统的特色,又绝不似某一家某一派。他的作品始终表露着鲜明的对历史和社会的思想感情的取向,始终运用生动、明快和写意的造型语言作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充分反映了一个画家领异标新的情怀。在资江隐居的时间里,林之源的作品中进一步去除了稚嫩的写实、以景写景创作期,留下大气与脱俗创新道路。此外,他的书法以“二王”为宗,历数法帖,融魏碑于一炉,线条洒落流畅,章法疏密错落,随意发挥。他的篆刻,吸汉印之乳汁、撷明清之精华,布局错落有致,刀法峻爽有力。
惟其如此,林之源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书写在自己心中;惟其如此,他挂在口边的话是“先做人,后做事”;也惟其如此,他的作品里才能充溢清明隽永、朗然澄澈之气。我庆幸,能收藏他的印章、山水画,如同把天地情怀揽于陋室之中。
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七日,[[北京大学燕南园]]六十三号(原 [[馬寅初| 马寅初 ]] 讲习堂)迎来了林之源为一百位北大教授讲述《生活与艺术》课,此次讲座,层次清楚,论述明确,铺叙精当,思辨清晰,把生活与艺术融会贯通,课间讲座气脉连络,前后纵收自如,掌声一片,老教授们为之振奋,听后意境清新,众说讲座言辞清丽,刻画细致,情致绵绵,是北大讲座中划时代的人物。
===任职情况===
林之源年青时曾任职于多个地方群众书画组织,省级文化艺术团体,后在北京任(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任职,于北京重要艺术机构用事艺术活动。二零零七年八月与著名人物画家 [[ 董承生 ]] ,版画家 [[ 彦涵 ]] 、同时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聘为高级艺术顾问,时为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国家艺术类大型专业期刊任特邀编审;历任桂林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四届政协委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游学经历===
林之源曾游学东瀛,继赴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北等地,以书画会友,曾客居沪上十馀载。然而,他竟放弃上海大埠的优越生活,只身单影,闲云野鹤般周游祖国名山大川,最后卜地越城之腹,资水之滨,百卉之谷,结庐而居,名之曰“冷香”,竟日以松竹为友,书画作伴,悠哉游哉,其乐融融。在世人眼中,俨然一个新时代的“林下隐士”。他依旧仙风道骨,神态飘然。可能这种尘俗生活与他的人生意趣大相经庭,未几,他又远离五光十色的社交场面,蝎居斗室,或读书作画,或独钓寒江,终日浸沉在青山碧水,丹青翰墨中。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在北京《荣宝斋》,成功举办了个人诗书画印展,艺展引起京城书画艺术界的高度注意,此展被《荣宝斋》认为是建斋三百年来集诗书画印展的中国第一人。同年年底在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诗书画印展,陕西省四班子领导全部出席为其剪彩,陕西省美协、书协、陕西国画院为其举办林之源诗书画印展研讨会,被认为是将南方山水带给北方黄土的“当代隐士”。在北大、多个延海城市举办个展。
二00九年三月,林之源被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入编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最年轻名家之一。入选的有 [[ 张仃 ]] [[ 白雪石 ]] [[ 龙瑞 ]] [[ 郭公达 ]] [[ 姚治华 ]] [[ 雷正民 ]] [[ 陈大章 ]] [[ 于志学 ]] [[ 官布 ]] ,林之源十位当代十大山水画名家,此书于二零零九年九月九日在国内发行。
2010年6月6日,为期三天的林之源诗书画印展今天在人民大学开幕。嘉宾如云,这次由徐悲鸿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林之源个人诗书画印展,党政军领导和学界、商界、媒体名流到场祝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曾成钢 ]] 委托 [[ 陈春江 ]] 为开幕宣读贺词、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 林文肯 ]] 、广西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罗殿龙等分别为展览发来贺信。
开幕式结束后,林之源诗书画印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楼会议厅举行。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