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林伯渠

增加 1,084 位元組, 4 年前
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被师范学校选送留学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
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 [[ 中国革命者同盟会 ]]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他在极为愤慨之下,毅然回国。
1906年春天回国后,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约1年,
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从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才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 [[ 袁世凯 ]] 通缉,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 [[ 孙中山 ]] 重新组织的 [[ 中华革命党 ]] ,受命回国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
1917年 [[ 段祺瑞 ]] 非法解散国会,林伯渠与湘军旅长 [[ 林修梅 ]] 退至衡阳起义,参加了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1920年,林伯渠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1921年1月,经 [[ 李大钊 ]] [[ 陈独秀 ]] 介绍,加入 [[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 ,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加国民党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在发动和领导农运工作时,他认真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吸收中央从事农运和对农民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同志参加,尽力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与合作,把国共两党对农运的领导有机的统一起来,为推动当时农运的发展建立起卓著的功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 [[ 中山舰事件 ]] ”后,他逃出 [[ 国民党 ]] 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弱的杂牌军,建设成北伐中的一支劲旅。
1927年7月15日,宁汉合流后,他参加“ [[ 八·一”南昌起义 ]] ,起义失败后,受党中央派遣,去 [[ 莫斯科中山大学 ]] 学习。
1932年冬,林伯渠由 [[ 海参崴 ]] 学成回国。翌年三月,进入 [[ 江西 ]] 中央苏区,出任 [[ 苏维埃中央政府 ]] 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调任没委会主任及总供给部长。这期间,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广泛开展节约储粮,保障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供给。为解决苏区的财政困难,他一面成立没收征收局,向地富筹款借款;一面适当增发纸币,帮助各机关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开展节约运动,基本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要。
在参加 [[ 长征 ]] 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 [[ 陕甘宁边区 ]] 政府主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 [[ 洛川会议 ]] ,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派他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集中精力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利用自己社会联系广、资深望重的社会影响,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对推动 [[ 第二次国共合作 ]] 做出重大贡献。
1944年9月,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48年冬,人民 [[ 解放战争 ]] 胜利在望,急需林伯渠去中央工作,12月12日,他告别延安,抵达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东北迎接 [[ 李济深 ]] [[ 沈钧儒 ]] [[ 谭平山 ]] [[ 郭沫若 ]] 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File:1948年贺龙与林伯渠及其夫人等在一起.jpg|缩略图|1948年贺龙与林伯渠及其夫人等在一起[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3/07/F200703071454327655110612.jpg 原图链接]]]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林作新政协筹备工作报告,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他虽是63岁高龄,仍不辞劳苦,有时竟连续工作达20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时,在10月1日召开的 [[ 中央人民政府 ]] 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下午3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 。他和 [[ 毛泽东 ]] [[ 周恩来 ]] [[ 刘少奇 ]] [[ 朱德 ]]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各项伟大斗争,在有关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方面的贡献尤为显著。
“十一”以后,他同各方面进行广泛接触,商谈、讨论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的人事安排,从速组成政府各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他对各地方政权建设也费出很大心血,为加强正副主席、各个委员、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联系,传达贯彻各项指示决定,他批阅大量文件,筹备与组织各种会议,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他当选 [[ 人大常委会 ]] 副委员长,他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翌年5~6月,他率先到湖南视察,先后下到益阳、常德、临澧等县许多单位,找基层干部交谈,了解到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取得发言权。他这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及在调查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方政府的工作。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 [[ 中央委员 ]] [[ 中央政治局 ]] 委员。1957年到1959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去 [[ 广东 ]] [[ 杭州 ]] [[ 上海 ]] [[ 南京 ]] [[ 内蒙 ]] [[ 山西 ]] [[ 辽宁 ]] [[ 宁夏 ]] [[ 湖北 ]] [[ 广西 ]] [[ 福建 ]] [[ 江西 ]] [[ 湖南 ]] 等地视察,逐渐觉察出一些问题,在日记本中写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见解。
在1959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这期间,他以古稀之年,不辞劳苦,辛勤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59年7月参加 [[ 庐山会议 ]] 时,在自己准备的发言提纲中,记有“我们的不足”是“既忽视客观规律又未能综合(平衡)”,其不足之处,一部分是发展中的困难,是不可免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错误造成的,如“刮共产风”、“似乎一切都要翻一番”,这是“脱离群众的”。7月13日写成《庐山即景》一诗,诗中写有“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作结论”之句。1959年8月,林伯渠率代表团赴蒙古访问,受到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
1960年5月,他病情恶化,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去北京医院治疗,29日病逝于医院,享年74岁。
==个人诗选==
主要著述收入《林伯渠文集》。
[[File:林伯渠和夫人朱明.png|缩略图| 林伯渠和夫人朱明[https://p1.ssl.qhimg.com/t01f19fda95eff181fa.png 原图链接]]]
《林伯渠同志诗选》:
待到百花齐开日,与君携手共芳辰。
[[File:林伯渠同志故居.jpg|缩略图|林伯渠同志故居[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16c68bb089b050e0.jpg 原图链接]]]
===别梅坑===
……
[[File:林伯渠同志诗选.jpg|缩略图|林伯渠同志诗选[http://img.kongfz.cn/20170401/5170655/WXyVrGH2pN_n.jpg 原图链接]]]
十口竟为盐米累,一棺犹阴道途艰。
===魂归故里===
[[File:林伯渠同志骨灰安放仪式现场.jpg|缩略图|林伯渠同志骨灰安放仪式现场[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403/80/9172208461115475584.jpg 原图链接]]] 经中央批准,中国革命“五老”之一林伯渠同志的骨灰由北京迁回家乡常德临澧修梅镇。今天,骨灰安放仪式在林伯渠铜像广场隆重举行。
7时左右,林伯渠同志的骨灰在其亲属护送下,从林伯渠故居缓缓迁出,安放于林伯渠铜像广场后的墓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主委龚建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等出席仪式并敬献花篮。
===三个时代的弄潮人===
1945年3月28日,[[毛泽东]]、[[朱德]]及[[党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的负责人亲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这里真诚地向一位“革命老战士”祝贺其60寿辰。这位老战士,就是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
[[File:林伯渠纪念邮票.png|缩略图|林伯渠纪念邮票[https://p1.ssl.qhimg.com/t01b15a9155d988a044.png 原图链接]]]
称林伯渠为“老”,一是因为在党内他年龄大一点,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延安五老”;二是因为资历老,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在他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悼词评价说:“他(林伯渠)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flist}}
[[Category:人物類]]
[[Category:革命家]]
[[Category:教育家]]
[[Category:文學家]]
[[Category:中共卓越领导人]]
10,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