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国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国强
出生 1943年3月7日
上海
国籍 中国
籍贯 福建福清
母校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
有机化学

林国强[1]
有机化学家 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92年至今,任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

  1. 1959年-1964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大学
  2. 1964年-196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生

人物生平

  • 1959年-1964年,上海科技大学
  • 1964年-196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生,导师周维善院士
  • 1981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 1986年-1987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Smith Kline药业研究开发部访问科学家
  • 198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1993年-199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 1990年-1996年,中国化学会理事
  • 1992年,《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及地区执行编辑
  • 1996年,Novatis基金会理事
  • 1997年,《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副主编
  • 1998年,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
  • 1998年-2001年,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
  • 1998年,中国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
  • 1991年-1992年,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兼职教授
  • 1994年-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教授
  • 1997年,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 1998年起,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 1999年,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
  • 2000年,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
  • 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2008年,任《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
  • 2006-2014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研究方向[2]

  • 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
  • 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
  • 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

科研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中英文著作4本,授权中国专利40余项、美国专利1项,PCT 3项,实施转让10项
  • 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
  • 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
  • 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
  • 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
  • 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

主要奖项[3]

  •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 199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 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 2012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 2014年,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 2014年,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成就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
  •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参考资料

  1. [1] 中国科学院
  2. [2] 中国考研网
  3. [3]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