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璟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璟如 台湾资深剧场服装设计,合作对象遍及国内外各知名团体,参与演出设计作品多达三百馀出,横跨现代戏剧、传统戏曲、歌剧、舞蹈、偶剧、儿童剧、跨界展演等,展现高度创意,近年致力于技术剧场新生代人才培训工作,并积极讲学分享创作生命经验。

1992年获傅尔伯莱特奖学金及文化艺术基金会补助,赴纽约游学一年,参与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及纽约市立歌剧院五十周年演出之服装工作。2006年获颁第十届国家文化艺术奖。[1]

经历

林璟如可谓是台湾剧场服装设计之母,1978年在台湾尚未拥有“剧场服装设计产业”之时,即埋首耕耘此一荒芜的专业领域,一双巧手将台湾剧服推上国际舞台,也缝制出一片滋养本土剧场艺术家的精神绿洲。

当年的林璟如,也不过是个对表演服装设计充满热情,却从没上过一堂裁缝课的年轻女孩。藉著一股“憨胆”,林璟如开始接触表演服装设计及制作,并在1979年与一位裁缝师合伙,创立了台湾第一家专业剧场服装设计公司“绮亦丽”。 1980年,透过云门舞者陈伟诚的推荐,林璟如认识了此生的贵人——林怀民。林璟如说:“我运气非常好,一从接触表演艺术就遇到林怀民老师,30几年来我一直在他的身边,他有什么东西我就拚命学习!”她更满怀感激的说出一句仿佛放在心底数十年的话:“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她说:“林怀民老师甚至比我亲生的父兄还重要!”

对于师徒之间的传承,林璟如觉得自己完全效法林怀民,就是全心而无私的付出。她缓缓说道:“因为他给我这么多,我也愿意把我所有的东西全部给我的学生,这也是一种传承。”将这样如父母般无所求的为师风范延续下去,对她而言,就叫“薪传”。

60岁还不退休

本来要在60岁时为自己的剧场服装设计生涯画下句点的林璟如,因为遇上了“重演”这个舞码,使得这个原以为是职涯的句点,却多了感动,也改为分号。

林璟如发现可以用一己之力协助一个团体,在经济状况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的作品维持在一个水准之上,这也让她重新发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因此,我决定把那个句点,改成分号,等于是人生的大转弯。” 制作这出剧场服装作品的摸索过程中,林璟如说:“我发现了自己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经验,可以给这些年轻人帮助,也看见到我自己潜在的特质,而我也应该把自己的这些潜在特质,作为人生末期的呈现。” 因此,她送给自己的60岁生日礼物,就是认养了4个表演团体,担认艺术顾问的角色,为此她开始四处奔走,演讲、吃饭、找企业主谈赞助,为这些年轻的艺术家筹钱。“这些团体都穷到难以翻身的地步,所以我完全不收费!”。 原本要退休的生活,瞬间又变得忙碌且紧凑起来,但林璟如却开心的很!虽然每天忙到午夜12点过后才能回家休息,她却说:“我不会因此而停下来,我要开始扮演交际花的角色!”手中接过林璟如老师人生中的第一张名片,不禁明白,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其来有自[2]

侠女性格

在剧场里工作,便当最方便。但是,不管如何变花样,便当仍然是便当。二○○八年《花语》季,十五天的演出,云门人至少吃了二十个便当,吃到人人面如槁灰。

一天晚餐时间,后台欢声笑语。舞者喜孜孜叫我快去吃,璟如老师叫了外卖,有鱼,肉,青菜和热汤。请四十位舞者和工作人员吃晚餐!我想,璟如的国家文艺奖奖金大概像冰淇淋那样溶化了;请吃饭只是小CASE,依她的侠女脾气,必然日行一善,快速用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果然!国家文艺将的六十万奖金,璟如右手收了,左手便捐给台湾技术剧场协会,介绍李名觉舞台设计生涯的《剧场名朝》便是用这笔捐款出版的![3]

背后的助力是家人

得奖,是荣誉,更是责任,短暂的喜悦过后,林璟如不免再次提出沉重的呼吁,剧场专业人才培训不易,人力断层出现将导致展演品质下降的事实,除了剧场人戮力传承,企盼政府相关单位,正视技术剧场发展,成长的困境适时协助,为表演艺术精致化与国际化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与动力

得奖的荣耀与和我共事过的灯光设计师们共同分享,感谢张赞桃、房国彦、李俊馀、王世信……等优秀的灯光设计,让服装得以在舞台上呈现最完美的一面!

此刻,我更想回家,拥抱永远全力配合、默默在背后支撑我的家人,上山看看终其一生都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总是忙碌的不吃不睡不回家”的亲爱的妈妈![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