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理·达尔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jpg
出生 1809年(己巳年)2月12日
普雷斯顿
逝世 1882年4月19日
国籍 英国
别名 Charles Robert Darwin
职业 生物学家,博物学家

目录

1、大事年表

2、成就

3、信仰

4、家庭

5、科学影响

6、主要著作及信件

大事年表

1809年2月12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小城什罗普郡郡治Shrewsbury。

1817年他的母亲去世。


1817年~1825年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年~1827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年~18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

1831年~1836年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

1837年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

1838年阅读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

1839年1月,与爱玛·韦奇伍德结婚,12月,儿子威廉出生,严重疾病的第一阶段,1839年~1843年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


1842年移居到伦敦郊外的达温宅。

1842~1846年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

1844年撰写未发表的阐述进化论的论文。

1846年~1855年就藤壶问题进行研究写作。

1848年父亲去世,健康状况不佳并持续很长时间。

1851年女儿安妮去世。

1855年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

1858年伦敦林纳学会宣读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各自关于进化论的论文,小儿子夭折。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1860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在牛津大学关于进化问题的大辩论。

1863年~1865年病情延续。

1868年发表《家养动物和培育植物的变异》。

19世纪70年代发表五部关于植物的著作。

1871年发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

1872年发表《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

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

1881年发表关于蚯蚓的著作。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天才降生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

求学之路
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农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 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

婚姻

对于婚姻大事,达尔文也有着科学家的谨慎。他拿了一张纸,中间划条线,线的一边写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单,然后连写三个"结婚"--证明完毕,必须结婚。

达尔文显然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喜欢和女人闲聊,他就是要找传统的贤妻良母。他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朋友家的三位女儿,个个博学聪明,能跟他辩论哲学和科学,更能容纳他的。他找上了从小认识的表姐爱玛·韦奇伍德。爱玛比达尔文大一岁,她的父亲是达尔文母亲的弟弟。爱玛一口答应达尔文的求婚--这个爱听女人唠叨的男人,女孩子似乎都当他理想丈夫材料。虽然爱玛担心死后会和丈夫永远分手,她将上天堂,不拜上帝的丈夫则不知去何方,她也只是要求达尔文对信仰保持开放心态。两个半月后,他们就结婚了。

女儿安妮的去世未能摧毁达尔文的婚姻。在爱玛的时代,女儿安妮的病故很容易被认作是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比如说,嫁了一个不信上帝的男人。但爱玛从未如此认为。两人都深爱安妮。眼见安妮停止呼吸,达尔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他对爱玛说:我们更要互相珍重。爱玛答道:你要记住,你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每到周日,他陪着爱玛和孩子走到教堂。妻子带孩子进去做礼拜,达尔文却孤身在镇中散步。

爱玛未必同意《物种起源》中自然选择的观点(而不是上帝创造),或许她都未必感兴趣。但也正因为如此,爱玛可以代表当时的未受过科学教育的信教大众,对《物种起源》手稿作出第一反应。爱玛仔细阅读了手

稿,改正拼写,改正标点,并建议达尔文将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会的段落写得语气温和一些,论据更清楚一些。

如果当初不结婚的那一栏里理由再多一些,如果达尔文保持单身,继续生活在伦敦的知识分子中间,如果不是和爱玛结婚,他很可能写出一本较为激烈的书。由于爱玛的参与,对书中观点的争论,多少能摆脱感情的羁绊,而集中于事实和逻辑。


《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十二年后,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不管人猿同源如何有争议,《人类的由来》一书,显然对达尔文夫妻的感情毫无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们存活下来的最大的女孩子埃蒂嫁人了。达尔文告诉她:我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要完全归功于你的母亲--你应以母亲为榜样,你的丈夫将会爱你有如我爱你的母亲。

达尔文早于爱玛十四年去世。有一个传说,说他在去世前皈依了信仰。或许,是为了安慰爱玛的天堂不得相见的悲伤?没有这回事。在爱玛的日记里,未曾发现此类记录。达尔文至死是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科学家。

创立进化论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他在随"小猎犬号"( theBeagle)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光弯曲。


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1838年,他偶然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对发表研究结果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成就

达尔文本人说过:"我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我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如:达尔文本人所写的著名的《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地质学》、《贝格尔号的动物学》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别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逐步发展过程。《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论者和具有目的论情绪的科学家们(而这些人却是占绝大多数)对达尔文学说的猛烈攻击,也引起维护达尔文主义的相应斗争,积极参加这一斗争的除达尔文本人外还有进步的博物学家,他们到处都成为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

信仰

达尔文晚年不信基督

在达尔文的"自传"里(《达尔文传》未删节版98页,删节版84页,32开版本,仅"自传"部分,详见书后的参考书目),找不到任何有关达尔文悔改信主的一点影子,正相反,在他的"自传"里,我们看到的是达尔文的一付极力反对上帝的真实面孔,他甚至如此地咒诅圣经"这真是该死的教义"。至于那个"看见土人信主后变文明了,达尔文就受感动也信主了"的见证,在"自传"中也没有找到,但在另一本《达尔文传》(陈克晶等编著)中有类似的说法,可也没有说达尔文因此而信主。如果他真的信主了,那么,如此具有轰动效应的爆炸性的消息,为何在其它的《达尔文传》中看不到?现今社会上出版的《达尔文传》很多。由无神论者写的《达尔文传》,自然不会说他后来成了基督徒;可由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作家写的《达尔文传》,也同样没有说他晚年信了基督。

自传部分述宗教观点

可是,我却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我确实有这种想法,因为我能够清楚地记得,我时常再三地堕入幻想的梦境,好象是在庞贝或者在其它地点发现了某些著名的古代罗马人士的书简或手稿,它们可以使人非常惊奇地证实了《福音书》中所讲到的一切事件。可是,甚至是在我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自由境界中,我仍旧越来越难以想出那种使自己信服的证据来。因此,不信神就以很缓慢的速度侵入了我的头脑中,而且最后终于完全不信神了。可是,这个过程的速度却很缓慢,使我毫无痛苦的感受,甚至从那时起连一秒钟也没有使我去怀疑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而且实际上,我恐怕还不能够理解到,无论什么人怎样会希望基督教的教义成为真情实事;因为如果它是这样的话,那么《福音书》中简明的经文大概就表明:不信神的人们,其中应当包括我的父亲、哥哥和几乎所有我的亲密好友,都将会受到永世的惩罚了。这真是该死的教义!

达尔文的妻子
达尔文的妻子爱玛是一个虔诚的坚定的基督徒,她每天都读圣经,定期去教堂,从牧师那里领受圣餐,她常常给孩子们读圣经,不赞成礼拜天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礼拜天是否刺绣、钩织,在她的内心里都会引起争战。她对上帝是何等地虔诚,以至于达尔文称赞她"不仅是一个基督徒,而且是一个基督徒的殉道者"。

也正因为如此,埃玛对达尔文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痛苦的。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同时她又深爱着达尔文,达尔文也深爱着她。但知夫莫过妻,埃玛知道达尔文并不信仰上帝,她多次劝丈夫相信上帝,希望他"从圣经《马太福音》中去寻找安慰",可达尔文却爱用这样的话来应付妻子:"我肯定不是无神论者,我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我大概是个不可知论者;仅仅是不能肯定地去理解这个问题罢了。"面对达尔文的搪塞,埃玛十分痛苦。后来,《物种起源》出版了,埃玛的心就更加矛盾了,因为这本书遭到了教会对达尔文猛烈的抨击。作为妻子,她讨厌那些指责;可作为基督徒,她又赞同那些指责。她坚信"如果人们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就会失去一切希望",她说:"人们没有信仰就不能活下去。如果没有信仰,生活确实是太难了,而且是不可能的。如果看到唯物主义战胜唯灵主义,我会十分痛苦。"她知道进化论会削弱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就试图向达尔文提出修改《物种起源》。嘴劝是不行的了,她就用写信的方式来向近在咫尺、朝夕相处的丈夫表达自己痛苦的心情:"……我肯定你知道我爱你至深,所以我感到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发现唯一能使我的思想得到宽慰的,就是让上帝的手来解除这种痛苦。"可是,一直到死,达尔文也没改变自己的立场。在他去世的当天,埃玛对女儿说:"父亲恐怕不相信上帝,可是上帝相信他。他将安静地在他所去的地方休息。"这既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也是对达尔文最权威的"盖棺论定"--达尔文从未悔改信主!

达尔文不信基督
1887年,达尔文的儿子法朗士·达尔文整理出版了《达尔文自传》。由于原"自传"中的"宗教观点"一节表明了达尔文对基督教强烈的反感情绪,例如他咒诅《圣经》是"这真是该死的教义",达尔文的妻子埃玛对此十分不满,说:"如果把这部分话发表出去,我就很不高兴。我以为,他写得太粗鲁了。"为此,她坚决要求法朗士·达尔文删去"宗教观点"这一节。所以,首版《达尔文自传》就是经过删节的。而到了1958年,达尔文的孙女诺拉才出版了未删节的《达尔文回忆录》。在这两本由达尔文的嫡亲整理出来的最据权威的"自传"里,根本就找不着那些传福音书籍所说的有关达尔文信主的见证!相反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坚定的上帝的反叛者的真实自白--这些真心话他在外面轻易不说。

那么又是什么让基督徒认为他信仰了基督呢?

1、必须承认,达尔文是个正派的科学家!他曾经慷慨地给教会捐款;看到野蛮的土人被基督教所感化变得文明了,他就积极支持基督教会的传道工作,曾经和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舰长罗伯特·菲茨罗伊一起联名写了《一封关于塔希提岛和新西兰等岛居民道德状况的意见》,向英国政府、教会和公众倡议支持传教事业。

2、中世纪天主教异端裁判所迫害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达尔文的心里,使得他迟迟不敢发表早已写完的《物种起源》,他知道一旦发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他不是个革命家,不是个传教士,他是个拥有十个孩子(只活下来了六个)的父亲,他不具备"坐牢"、"殉道"的勇气和胆量。他对宗教只能"敬而远之"。

3、尽管达尔文的父亲不是基督徒,但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牧师,以便有一个好"职业",所以就让达尔文在剑桥大学读了三年神学;而到了后来,见达尔文没有成为牧师,他又劝达尔文隐瞒自己对基督教的反对观点。因为当时英国的基督徒太多了;而且达尔文的妻子埃玛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夫妻俩十分相爱,达尔文也非常尊重妻子的信仰。

家庭

子女

达尔文夫妇共生下了10个子女。其中有3个夭折:二女儿玛丽仅活了3个星期,小儿子查尔斯在两岁时死于猩红热,大女儿安妮在10岁时死于肺结核。

后来有人把达尔文子女的夭折归咎于近亲结婚。这是没有道理的。近亲结婚既没有给达尔文的子女带来更高的夭折率。

威廉·伊拉兹马斯(1839-1914) 达尔文长子,银行家。达尔文对其婴儿时期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观察,努力发现并记录下孩子与生俱来的表情和行为,以及后天逐渐成长学习的过程。据此,达尔文编写了《儿童成长简介》,后来到1877年才出版。

乔治·霍华德(1845-1912) 达尔文次子,天文学家、数学家。1879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883年父亲逝世后第二年,成为剑桥大学天文学和实验学终身教授。曾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变。帮助父亲做过关于近亲婚姻后果的统计研究。

费朗西斯(1848-1925) 达尔文的三儿子,天文学家,擅长植物生理学。父亲的传记作者,整理编辑了达尔文的部分信件(《达尔文生平及其书信集》1887年;与西沃德合编《达尔文书信续集》1903年)。1875年开始,成为父亲的得力搭档(尤其是参与编写《植物的活动能力》,1880年出版)。1879年成为皇家学会成员。1884年开始在剑桥大学执教,1888-1904年为植物学教授。

伦纳德(1850-1943) 达尔文的四儿子,皇家工程兵部队军人(1871),1890年成为少校。任教于查顿军事工程兵学校(1877-1882),之后服务于作战部(收集情报,1885-1890),1892-1895年是利奇菲尔德区(英国斯塔福德郡)的自由党议员。1908-1911年主持皇家地质协会工作。优生学家,拥护高尔顿的优生学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强烈反对社会对穷人们的救济(与他父亲的做法正好相反),是达尔文后代中在思想上经常同达尔文产生偏差和不一致的一个
霍勒斯(1851-1928) 达尔文的五儿子,工程师、科学仪器的设计师。1885年创办剑桥仪器公司。1896-1897年是剑桥市长。1903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其女拉·巴洛编印了达尔文的多部作品:《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的旅行日记》(1933年)、《达尔文和"贝格尔号"的旅行》(1945年)、《达尔文自传》(1958年)、《达尔文鸟类学笔记》(1963年)、《青年达尔文和亨斯洛的通信》(1967年)。

评论
孩子是父母能够得到的最好礼物,而孩子的夭折也给父母带来了最大的痛苦。我们应该庆幸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出现这种痛苦的可能性,这是达尔文时代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它确实算得上是科学最大的胜利之一。

科学影响
物种起源

基本信息

英文书名: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中文书名:物种源始

著者:达尔文

译者:李虎

书号:9787 3022 75480

定价:49元

出版时间:2012.6

图书分类:Q111.2

卖点介绍

1、达尔文的名著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第一版的首个中文译本。第一版的《物种起源》是最被认可的原著版本,因为这是达尔文尚未受到质疑和责难之前的著述,思路清晰、简明有力地阐述了达尔文的原始观点。现代西方学者做进化论方面的研究与著述,通常引用的是第一版《物种起源》,基本上这一版已经成为"标准本"。近百年来出版的中译本都是根据第六版翻译的。

2、书中讨论了育种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动物行为学、形态学、胚胎学、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现象,揭示出各种生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物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伴有修改的代传"而发生变化。达尔文研究生物在家养状态和自然状态下的变异,提出了以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在"为了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选择保存下来,不利的个体被淘汰,经过一代代的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导致新物种的产生,造成了奇妙多样的生命形态;栖居在地球各地的一切生物,都是从一个或几个原始类型进化衍生出来的;演化造成生物多样性。

译者介绍

李虎:河北邢台人,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工程师。从事海洋科学、生物多样性和科学史方面的翻译工作。译有《忧天:全球变暖探索史》(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进化论传奇》(2010年,海洋出版社)等著作。


1859年11月24日,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奠定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 "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李卜克内西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英国植物学家华生

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心理学史家 D.舒尔茨在1981年评论道:"在达尔文的理论中,物种进化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他经常引证人类和动物的意识反应。由于心理学与进化论中的意识相一致,因此心理学不得不接受这一进化的观点。"

1809年

达尔文著作从四个方面影响了心理学

1、它强调动物和人类之间心理机能的连续性;

2、它把心理学的课题改变为意识的机能而非意识的内容,把心理学的目标改变为研究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

3、它为各种可供选择的调查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合理的证据,而非仅仅局限于实验的内省;

4、它注重同一物种的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

达尔文对机能主义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他的进化论引导了美国机能主义学派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从而开启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心理学新时代。

主要著作及信件

注意以下著作的中文名称可能并未将原文名称完全翻译。

1835年:《给亨斯洛教授的信件之摘要》(Extracts from letters to Professor Henslow)

1836年:《大溪地与新西兰等地区的道德状况报告》(A LETTER, Containing Remarks on the Moral State of TAHITI, NEW ZEALAND, &c. – BY CAPT. R. FITZROY AND C. DARWIN, ESQ. OF H.M.S. 'Beagle.')

1839年:《纪录与评论》(Journal and Remarks),通常称为《贝格尔号之旅》。

《贝格尔号之旅的动物学》(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Beagle):共5卷,分别由多位作者发表于1839年到1843年间。其中两卷由查尔斯·达尔文编辑与监督,分别为: 1840年:《第一部分:哺乳类化石》(Part I. Fossil Mammalia),理察·欧文的作品。

1839年:《第二部分:哺乳类》(Part II. Mammalia),乔治·罗伯特·瓦特豪斯(George Robert Waterhouse)的作品。

1842年:《珊瑚礁的结构与分布》(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

1844年:《火山群岛的地质观察》(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Volcanic Islands)

1846年:《南美地质观察》(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uth America)

1849年:《地质学》(Geology),发表在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所编的《科学调查手册》(A Manual of scientific enquiry; prepared for the use of Her Majesty's Navy: and adapted for travellers in general.)。

1851年:《蔓足亚纲》A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Lepadidae; or, Pedunculated Cirripedes.

1851年:《茗荷科化石》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Lepadidae; or, Pedunculated Cirripedes of Great Britain

1854年:《蔓足亚纲》A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Balanidae (or Sessile Cirripedes); the Verrucidae, etc.

1854年:《藤壶科与花笼科》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Balanidæ and Verrucidæ of Great Britain.

1858年:《讨论物种形成变异的趋向;以及变异的永久性和物种受选择的自然意义》(On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eties; and on the Perpetuation of Varieties and Species by Natural Means of Selection),摘自一个未发表的著作。

1958年:《查尔斯·达尔文自传》(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巴罗(Barlow)所编撰的的完整版。1859年:《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完整书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竞争中适者存活讨论物种起源》。

1862年:《不列颠与外国兰花经由昆虫授粉的各种手段》(On 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British and foreign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

1868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1871年:《人类的由来与性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又称《人类起源》。

1872年:《人类与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1875年:《攀缘植物的运动与习性》(Movement and Habits of Climbing Plants)。

1875年:《食虫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

1876年:《异花授精与自体授精在植物界中的效果》(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is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

1877年:《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The Different Forms of Flowers on Plants of the Same Species)。1879年:《序言与"预告"》(Preface and a preliminary notice),在恩斯特·克劳思(Ernst Krause)的《伊拉斯谟斯·达尔文》中。

1880年:《植物运动的力量》(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

1881年:《腐植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又称《蚯蚓》。

1887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生平与信件》(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由弗朗西斯·达尔文编撰。

1903年:《更多查尔斯·达尔文的信件》(More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由史瓦德(A.C. Seward)与弗朗西斯·达尔文编撰。

相关视频

达尔文不解孔雀尾巴用处,一首诗完美诠释缘由,居然是求爱所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