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中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中庸(?-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

生平簡介

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与陆羽李端等人为诗友。作品风格精工自然,《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主要诗作

    《徵人怨》

【原文】 歲歲金河复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塚,萬里黃河繞黑山。

【譯文】

年復一年戍守金河保衛玉關,日日夜夜都同馬鞭和戰刀作伴。

三月白雪紛紛揚揚遮蓋著昭君墓,滔滔黃河繞過黑山,又奔騰向前。

【註釋】

歲歲:年復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關:即甘肅玉門關。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馬策: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喻征戰事。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或暮春,此處指暮春。青塚(zhǒng):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之南,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塚。

黑山:一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塚、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於單于都護府的徵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徵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歲歲金河复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意思是:年復一年,馳騁於邊塞關城之間;日復一日,橫刀躍馬,征戰殺伐。這兩句“歲歲”和“朝朝”相對,強調了戰爭的頻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與”字,把四個邊塞特有的事物聯繫起來,使人感覺這種單調的生活無盡無窮,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好像徵人的怨氣已經發洩盡,其實,徵人的怨何止這些呢?他不僅從年年歲歲的漫長時間中感受到枯燥苦悶,而且面對眼前看了千萬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無處不在,所以有了三、四兩句的描寫。

“青塚”是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塚。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塚而已。蕭殺如此,令人淒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裡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塚,這裡自然想起青塚附近的黑山,並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徵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塚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裡,讀者不僅看到徵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徵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為怨語,而蘊蓄於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迴腸蕩氣。 [1]

《聽箏》是唐代詩人柳中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描寫了詩人聽箏時的感受,借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比喻新穎貼切,藝術效果極佳。

【原文】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白話譯文】 那忽急忽徐、時高時低的古箏聲,就從這變化巧妙的指尖飛出來,傳入耳中秦箏聲聲,使人聯想到秦人的悲怨之聲。箏聲像柳條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像杜鵑鳥繞著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像誰家的白髮老母黑夜裡獨坐燈前,為遊子不歸而對影憂愁,又好像誰家的少婦獨自守立空樓,為丈夫遠出而望月長嘆。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南北遠離,相隔千里,兩地相思。

【賞析】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抽弦促柱”點出彈箏的特殊動作。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著,聽之於耳,會之於心。“聽”是此詩的“題眼”,底下內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箏最突出的感受是“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想到秦人之聲。據《秦州記》記載:“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像和細緻的描寫。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詩人巧妙地把弦上發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使悲怨的樂聲,轉化為鮮明生動的形象。那柳條搖盪、柳絮追逐、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彷彿呈現於讀者的眼前;春風、楊柳、花、鳥,情懷畢露,更加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上一聯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則寫人世的悲歡,更加真切感人。“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淒清,增加了盼子思夫、離愁別恨的分量。“愁燈影”、“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別無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不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只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不能不“思”。這兩處倘若寫作“愁燈下”、“思離人”,就索然無味了。這一聯用暗喻,且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顯得與上一聯有參差變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像的翅膀,讓各人按自己的生活體驗,從畫面中去品嚐箏聲所構成的美妙動人的音樂形象。

  以上兩聯所構成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摹出箏聲之“苦”,使人耳際彷彿頻頻傳來各種惜別的悲怨之聲。箏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麼就愈發感到苦。詩人柳中庸正是懷著苦情聽箏的。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詩人的族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竄南陲海涯。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發。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著眼點不在表現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藉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所發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像聲詞。而是著力刻畫各種必然發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著眼點不在表現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藉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所發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像聲詞。而是著力刻畫各種必然發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2]

《秋怨》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凉州曲二首》

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 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 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 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江行》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视频

配唱《征人怨 •征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