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核酸檢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17日 (一) 13:55 由 Keyston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核酸檢測,(NAT, Nucleic acid test),用於篩檢患者或捐血者是否染患特定病毒。主要目地在於縮短病毒急性期感染時之血清標記空窗期。[1]

歷史

醫療處置中,輸血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措施,它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使患者冒著因輸血而感染病毒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HTLV-1)、B型肝炎病毒(HBV)和C型肝炎病毒(HCV)的風險。HIV會造成後天免疫缺損症候群(AIDS),而HBV及HCV會造成肝炎。為了減少輸血帶來的風險,世界各國自 1970、1980 和 1990 年代相繼對捐血者進行HBV、HIV和HCV的篩檢。

捐血者篩檢法一般來說,多數採用酵素免疫法(EIA)偵測血液中之抗原抗體。雖然此篩檢已大幅減少輸血後病毒感染的機會,但仍有殘存之風險,原因在於」空窗期」(感染後到抗原或抗體出現)捐血者的存在。為達到」輸血零風險」的 要求,許多歐洲國家及美國自 1999 年起嘗試利用超高敏感的 PCR 法或相關技術,進行捐血者的病毒核酸篩檢(nucleic acid testing, NAT)以縮短空窗期。[1]


參考資料

  1. 1.0 1.1 張馨勻、陳雯玲. 以核酸檢驗法(nucleic acid testing, NAT)篩檢 B 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捐血者之成效評估 (PDF).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