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梁皇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皇后(1044年~1085年),安定乌氏(今甘肃省平凉市)人,汉族。西夏时期皇后,夏毅宗李谅祚第二任皇后。

  • 早年嫁给权臣没藏讹庞,有染于太子李谅祚。
  • 奲都五年,册立为皇后,生下儿子李秉常
  • 夏惠宗即位,临朝听政,梁氏以太后身份掌控西夏政权达18年之久。
  • 大安十一年(1085年),病死,追谥"恭肃章宪皇后"。

基本信息

姓名    梁氏  
别称    梁太后     
民族    汉族      
身份    夏毅宗李谅祚第二任皇后  
谥号    恭肃章宪皇后     
出生地   安定乌氏(今甘肃省平凉市)
出生时间  1044年  
去世时间   1085年 
所处时代   西夏   
主要成就   掌控西夏政权18年、“永乐城之战”大败北宋的进攻    

人物生平

国事家事

  • 公元1061年,即宋仁宗嘉佑六年,西夏毅宗奲都五年,西夏的第二个皇帝李谅祚在一场血腥政变之后,迎娶了他的第二个皇后梁氏。梁氏的丈夫,是皇帝李谅诈的表兄。她的公公是皇帝的舅舅没藏讹庞,她是前皇后没藏氏的嫂嫂。
  • 在梁氏和情人李谅祚联手,在前不久发动的政变中,梁氏的丈夫一家子,统统都死于谅祚之手。
  • 整个政变的前因后果,要从李谅祚的母亲没藏太后说起。没藏太后本是天都王野利遇乞的妻子,野利家族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时期曾经鼎盛一时,李元昊皇后野利氏就是出自这一家族。而野利氏家族声势过大,招来元昊的疑心,以致野利遇乞被杀,没藏氏以罪妇身份成了元昊的情人,生下私生子李谅祚。
  • 元昊晚年多疑好色,除了没藏氏外,又将太子宁令哥即将过门的妻子没移氏收为宠妃,并变本加厉,将野利氏废去皇后之位。太子宁令哥因被夺妻废母而怨恨元昊。
  • 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庞野心勃勃,为了夺位,就趁机挑唆太子宁令哥去谋杀元昊。1048年正月,太子宁令哥行刺元昊未遂,只削去了元昊的鼻子。没藏讹庞乘机以谋反罪杀了宁令哥母子。第二天元昊伤重而死,年仅一岁的李谅祚登上了皇位。渔翁得利的没藏氏兄妹掌握了西夏的国政。
  • 没藏氏登上了太后的宝座,她本就是个放荡的女人,此时大权在握,更加不甘寂寞,与多人通奸。又甚为喜新厌旧,在掌权了八年之后,旧情夫李守贵气急败坏,将没藏太后和新情夫宝细吃多劫持并杀死。

危险奸情

  • 没藏太后死后,没藏讹庞继续以国舅的身份摄政,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谅诈为皇后。没藏讹庞在国中飞扬跋扈,与年纪渐渐长大的皇帝谅祚之间展开权力之争,矛盾越来越大。而这种矛盾,最后又由没藏讹庞的儿媳妇梁氏这个导火索所激化,彻底爆掉。
  • 出身名门世家的女子,不必自身努力,先天就可以大富大贵,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未必是她们。也许,机会和努力,能够造就另一种女人,她们暗暗在潜伏着,静待时机,拼力博杀去夺取由于出身低微而失去的机会。
  • 梁氏既然存了这个心,她借着看望小姑子没藏皇后的机会频频入宫,和皇帝李谅祚也见面日多。一来二去,梁氏和谅祚发生了姐弟恋。谅祚冒着得罪舅舅没藏讹庞的危险,和漂亮的表嫂偷情。
  • 对梁氏来说,这是一件拿生命做赌注的事情,奸情一旦泄露,皇帝或可无事,但是第一个死的,肯定是她梁氏这个小女子。
  • 刚开始,对于能够高攀上权倾一时的国舅家,梁氏觉得十分荣幸,但是随着时间渐渐过去,日益开阔的视野渐长的野心,加之受少年天子宠爱,偷情的惊惧,使得梁氏心中的天平完全倒向谅祚。而对舅舅没藏讹庞长年专权的不满,令得年幼的皇帝和权臣舅舅之间也无法共处。和没藏讹庞的争斗中,皇帝总处下风,甚至于亲信被杀,也无可奈何。
  • 梁氏对二人的矛盾心知肚明,早谋对策。史书上记载是:奲都五年四月(公元1061年)的一天,梁氏忽然秘密来告,说是两人的私情已被没藏讹庞发现,没藏讹庞和儿子暗中商议,打算杀死谅祚,另立新君。
  • 谅祚随即联络大将漫咩,借在密室中召见的机会,一举将没藏讹庞父子擒杀,随后将没藏家族全族诛灭。1061年9月,谅祚赐死表妹兼皇后的没藏氏,改立表嫂兼情妇的梁氏为皇后。
  • 这一段经过说明总让人觉得更像是一个借口。谅祚和梁氏竭力想表白他们是被迫动手,是没藏讹庞先起了杀心。但是从没藏讹庞的角度来说,实无杀谅祚的必要。他是谅祚的舅舅和岳丈,凭着双重身份控制朝政,若是杀了谅祚另立新君,他哪来这么好的双重身份作借口继续控制朝政呢。若是与这个皇帝女婿不合,大可以软禁皇帝,自己继续以皇帝名义对外发号施令。若起因在于没藏讹庞不忿皇帝跟儿媳私通,那么梁氏肯定是第一个被杀的人。那么梁氏又怎么可能知道没藏讹庞的计划,还能够行动自如地跑进宫去跟谅祚商量对策?若没藏讹庞真有另立新君的计划,怎么可能在梁氏进宫后不予以监视,又怎么可能对皇帝密室中的召见毫无防备以至于轻易被擒杀?
  • 据此推测,所谓两人私情暴露、国舅打算另立新君的话,不过是梁氏为了另攀高枝而编造的谎言,以此借皇帝之手诛灭丈夫一家。当然这需要冒极大的风险,但为了权势,值得一搏。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不到十几岁的小女子野心之大、心计之深、心肠之毒,委实可怕。
  •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只能推测了。
  • 总之,梁氏踩着丈夫一系整个家族的人头,登上了皇后宝座。
  • 梁氏生有一子一女,子即李秉常,立为皇太子。女儿李氏,成年后和亲西蕃大首领董毡之子蔺逋比
  • 梁氏成功了,她所付出杀夫的代价,终于得回足够的补偿。

皇后岁月

  • 梁氏的婚后岁月,虽然无从可考,但是她以汉人之身,登上党项的皇后之位,一时间家族腾飞,鸡犬升天,此时的她,应该是心满意足了。
  • 李谅祚政绩不错,但是严肃地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史载他:“谅祚凶忍好淫,过酋豪大家辄乱其妇女,故臣下胥怨”。面对这样一个好色无厌的丈夫,不知道梁氏心里怎么想的,但也许一开始,她要嫁的就不是寻常情况下的丈夫,她要嫁的,只是权势,只要她的皇后之位不倒,任何情况她都可以怡然受之。
  • 但是从她后来一个劲儿地把丈夫在世时所推行的政策全部推翻的行为来看,她的内心,也不是不怨的。也许第一任丈夫,还有可能是喜欢她欣赏她的,可惜,她要的却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爱,她要得更多。
  • 当初,她既然舍弃了夫妻之情去追求权力,在得到权力之后,恐怕也不能抱怨缺少感情了。人生总是有得必有所失。
  • 拱化五年(1067年)1月,她的丈夫西夏毅宗李谅祚因和北宋作战受伤,伤重而亡,年仅21岁。乾道元年(公元1068年),年方7岁的太子李秉常登基[1]。梁氏升格为皇太后,代替儿子摄政,成为西夏王朝的执掌人。
  • 20岁出头的梁太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而这一天比她预料的要来得早。

战争狂人

  • 梁太后一朝权在手,便在令来行。她大力培执私党外戚,以其弟梁乙埋为国相、以梁乙埋之女为夏惠宗李秉常的皇后,并重用情夫罔萌讹等党项贵族,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 然而梁太后执政,和没藏太后执政最大的不同是,她的压力不是来自国家外部,而来自国家内部。
  • 因为她是一个汉人。
  • 党项人的国家,怎能容一个汉人女子发号施令!梁太后执政初始,受到朝中上下来自各党项部族的压力。而李谅祚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汉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许多党项贵族的利益,这一笔账,在当时的党项贵族眼中,自然是身为汉女的梁皇后影响所致了。更有甚者,谅祚在世时最后一年时,绥州守将嵬名山归降宋朝,西夏失去了绥州。这更是成了党项各族对谅祚一力推行汉化的一种罪名指责。
  • 梁太后的汉人身份问题,成为她的原罪,也成为她执政的最大障碍。
  • 为此,她必须要将自己洗白,要在人们心目中抹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印象;为此,她要全力消除自己身上任何有汉人可能的嫌疑,要将自己表现得比党项人更像一个党项人。
  • 梁太后为了讨好党项贵族,下令废除她的丈夫谅祚所实行的一切汉化措施,重新废除汉礼,恢复党项的蕃礼。
  • 这一举动得到了党项部份贵族的好感,但也有人不愿意,就算是党项贵族,也分老牌新党,部份在汉化过程中得到利益的人,和她展开了利益争夺战。如此一来,政策反复,经济受损,党项豪族大肆掠财,却弄得民穷财尽,民怨沸腾。
  •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转移国内经济下降的矛盾,梁太后索性走得更远,借口宋朝不许换回绥州和不许宋夏私市为名,撕毁谅祚所订立的宋夏和约,发动了数次对宋朝的战争。
  • 唐末司空图七言绝句《河湟有感》中有:“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之句。梁太后的平生所作所为,恰恰是如此。
  • 权力所在,没有家国族群之分。对于梁太后而言,如果有可能,她愿意去换血把自己从头到尾换成党项人,她愿意比党项人极致地表示自己与祖国毫无关系,愿意发动对祖国的战争而换来党项人的利益。

内外交困

  • 大安二年(1076年),已经年满16岁的惠宗亲政。汉人将军李清建议联宋,以削弱梁氏势力。梁太后大怒,立即设计杀了李清,因禁惠宗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皇陵所在的水砦。皇帝被囚禁的消息传出后,朝野激愤。拥帝势力拥兵自卫。西夏国内大乱,统治集团面临分裂。[2]
  • 宋神宗赵顼又乘机发大兵来攻,五路并进。梁太后派梁氏家族的梁乙埋梁永能梁格嵬梁讫多埋等领兵抵御,尽皆溃败,形势危急。
  • 梁太后听取了老将的建议,改行坚壁清野,引敌深入,抄绝饷道,聚兵歼灭的战略,击退宋军。次年,西夏又出兵攻陷了宋朝新筑的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造成北宋兵员物资的巨大损失,史载宋朝损失兵员"士卒、役夫二十余万",“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次日宋神宗对辅臣痛哭失声。此战后,北宋再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是梁太后执政期间取得的最大一次战争胜利,史称“永乐城之战”。[1]
  • 西夏和宋朝征战以来,共造成宋朝损失兵员六十万人,钱粮不可胜计,元气大伤。
  • 但西夏亦因连年战争陷于疲弊。
  • 连年的征战,无数良田成为旷野,无数西夏男儿骸骨无存,无数的家庭破裂,成为梁太后巩固权力的牺牲品。史料载河内等州民,十人征发九人为兵役 。西夏百姓处境艰难,怨声载道;朝政混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越来越激化,日益不和。
  • 大安十一年(1085年)二月,国相梁乙埋病死,梁太后令梁乙埋的儿子梁乙逋继续为国相。[3]
  • 内外交困之下,梁太后命儿子夏惠宗复帝位,但自己仍掌握着实权。大安十一年(1085年)十月,梁太后病死[3],结束了她对西夏长达18年的干政。谥号恭肃章宪皇后。

人物评价

  • 《西夏书事》卷20:梁氏诲淫灭家,其罪大矣。
  • 《西夏书事》卷22:梁氏本中国人,不乐汉礼,喜用胡俗,倒行逆施甚矣!
  • 《西夏书事》卷27:今梁氏之恶,几同武氏,仍书“国主母卒”,善其晚也。盖观其垂老返政,临没遗言,知于伦常之理、宗社之重尚与武氏有间,故以王侯母卒例书。[3]

史料记载

  • 《西夏书事》卷20、卷22、卷23、卷25、卷26、卷27
  •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十五

相关视频

  • 西夏历史:西夏皇帝秉常贺崩后,大权落小梁太后手中,她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