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梁章巨

於 2018年12月5日 (三) 11:54 由 Oceansid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祖籍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生於福州。其先祖於清初遷居福州,故自稱福州人。

曾任江蘇布政使、甘肅布政使、廣西巡撫、江蘇巡撫等職。上疏主張重治鴉片囤販之地,強調"行法必自官始",並積極配合林則徐嚴禁鴉片,是堅定的抗英禁煙派人物。也是第一個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為首務"的督撫。是一位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擁戴的官員。

晚年從事詩文著作,一生共著詩文近70種。其在楹聯創作、研究方面的貢獻頗豐,乃楹聯學開山之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梁章鉅

別名 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

國籍

中国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 1775年


逝世日期 1849年

職業 官員、儒學者

信仰 儒學

主要成就 堅定的抗英禁煙派人物 經學大家,楹聯學開山之祖

代表作品 《楹聯叢話》、《制義叢話》、《浪跡叢談》、《稱謂錄》、《歸田瑣記》等

目錄 1人物生平 2人物評價 3子女後代 4人物軼事 5文學成就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梁章鉅生長在明清以來"書香世業"之家,"幼而穎悟",四歲從母開蒙讀書,九歲能詩,並博覽群書,立志著作。

梁章鉅 梁章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五歲中秀才。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二十歲中舉人。

嘉慶七年(1802年),二十八歲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禮部主事。

嘉慶十二年(1807年),掌浦城南浦書院講席。

嘉慶十三年(1808年),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與林則徐共事。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考選軍機章京,以第一卷引見記名。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經考選任軍機章京,入直軍機處。

道光元年(1821年),升為禮部員外郎,任大清通禮館、內廷方略館編修。

道光二年(1822年),授湖北荊州知府兼荊宜施道,升淮海河務兵備道,調署江蘇按察使。

道光五年(1825年),管理盤運漕糧總局,任山東按察使。次年,調任江蘇布政使。在江蘇任職8年,曾四次代理巡撫,政績斐然。

道光十一年(1831年),江淮大水災,他率屬捐廉募款。同年,修復練湖牌壩,籌款興修孟瀆、得勝、澡港三河水利。

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奏請回福州養病。

道光十五年(1835年),奉召入京,授甘肅布政使。次年,升廣西巡撫兼署學政。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疏主張重治鴉片囤販之地,強調"行法必自官始",並積極配合林則徐嚴令梧州、潯州官員捉拿煙販,採取10家連保法,杜絕複種罌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親自帶兵防守梧州,並增兵潯州、南寧,運送大炮支援廣州防務。曾上疏抨擊琦善在廣東"開門揖盜",歌頌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第一個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為首務"。同年,調任江蘇巡撫,帶兵到上海會同江南提督陳化成部署抗英,組織寶山、上海、川沙、太倉、南匯、嘉定等地興辦團練,嚴密設防,使英軍未敢妄動。同年八月,因兩江總督裕謙自殺,奉命署理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不數日,又奉旨回蘇州辦理糧台。十一月病發,專摺奏請開缺調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梁章鉅攜家寓居揚州,五月渡江南下,返回福建浦城。此時雖稱病辭官,但仍心念國家。在途中聞知英軍攻進長江,兩江總督牛鑒聞風逃遁,鎮江陷落,心情無比沉重。到浦城後,又聞英人要在福州設立碼頭,福建巡撫劉鴻翱業已奏准,當即寫信與劉鴻翱,痛陳其害,指出:"此局若成,其弊有不可殫述者也。"

梁章鉅在浦城居住4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遷居揚州。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其三子梁恭辰署理溫州知府,梁章鉅同往溫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病逝。[1]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梁章鉅是清代頗有建樹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和文學家,他一生勤於著述,卷帙浩瀚,內容題材極其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考證實錄、筆記叢談、科學技術、文學藝術諸類,其著述之豐,在清代罕有其匹。他的許多著述填補了不同領域的空白。他的詩文創作記錄了自己的人生歷程,也折射出鴉片戰爭前後近代歷史的風雲變幻。梁章鉅七十壽辰時,好友王淑蘭所撰賀聯非常貼切地概述了他一生的經歷和成就:"二十舉鄉,三十登第,四十還朝,五十齣守,六十開府,七十歸田,須知此後逍遙,一代福人多暇日;簡如格言,詳如隨筆,博如旁證,精如選學,巧如聯話,高如詩集,略數平生著述,千秋大業擅名山。"

摺疊編輯本段子女後代 梁章鉅的夫人鄭齊卿為進士鄭光策長女,兩人於嘉慶元年(1796年)年底結婚。

梁章鉅共有五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分別為:長子梁逢辰、次子梁丁辰、三子梁恭辰、四子梁映辰、五子梁敬辰;長女梁蘭省、次女梁蘭台、三女梁蘭芳、四女梁蘭衡。

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梁鴻志是梁章鉅的曾孫。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一約四十年

梁章鉅 梁章鉅 距今大約200年前的清代嘉慶年間,後來成為封疆大吏的福州人梁章鉅進士及第並當了3年庶吉士之後,不知何故忽然告假回鄉,家居10年之久。這期間卻又跑到閩西僻縣浦城,去主持南浦書院講席。一次,他就近游武夷,回浦城後去拜訪他的老師祖舫齋尚書,恰好祖老師不久前也剛游過武夷。閒聊中祖老師說起自己在武夷山的時候,夜宿天游觀,曾夢見由天游峰頂飛游雁盪,"夢境甚奇"。祖老師問梁章鉅:"子能為我紀之乎?"祖老師的意思,是他自己未曾去過雁盪,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把雁盪的實景描述下來,印證自己的夢境。其時梁章鉅也不曾游過雁盪,但他答應一定去雁盪一游。恰好祖老師桌上有兩本《雁盪山志》,就借回去讀,一讀就滿心歡喜。

那時梁章鉅不過30歲出頭吧,誰知等他真的來踐雁盪之約時,已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一晃40餘年,他已成皤然一叟,退休有年。道光二十七年,他在溫州任知府的第三子梁恭辰將他迎養到溫州,並效宋代趙清獻父子故事,為他築了戲彩堂。梁章鉅在溫州閒居期間,寫了許多著作,其中《浪跡叢談》及續談、三談中有許多關於溫州的記載。

到了溫州,雁盪就不遠了。

道光二十八年春,樂清縣令安慶人蔡琪(字子樹)寫信邀頂頭上司的尊翁、也是自己的太老師梁章鉅游雁盪。梁章鉅是蔡琪之父柳州刺史蔡維新的業師,蔡琪因以門下晚學生之禮事梁。這位徒孫頗懂得孝敬太老師,曾貽以雁盪山石門潭所產名貴香魚乾,並呈詩兩首。有蔡琪作東道兼導遊,梁章鉅便於農曆三月份欣然前往游雁盪。陪同的有他的兩個兒子、幕中畫師馮懋、溫州衛守府廖壽彭。一行人沿甌江順流而下至館頭,再坐肩輿至樂清縣城,會合蔡琪。二十四日因雨滯縣城。二十五日晨啟行,於虹橋午餐,過窯(瑤)岙嶺,晚住芙蓉村。二十六日晨越丹芳嶺入西內谷,游能仁寺、大龍湫,下午越馬鞍嶺入東內谷,游靈岩、淨名。在淨名寺吃晚餐時,他們商量了勒石題名的事。二十七日游靈峰,越謝公嶺,游東石樑洞,午刻至大荊,借居守備官廨中。二十八日早起,循白溪、清江、虹橋一路,至暮返樂清縣城。二十九日沿原路回溫州。

梁章鉅此次雁盪之行,歷時7天,正式在山中才2天,從西內谷跑到東外谷,雁盪山的精華部分二靈一龍都游過了,74歲的老人,難得興致還那麼高。他在二十六日的日記中寫登龍鼻洞的情景:"同人皆從漬苔滑石中賈勇而登,余亦扶筇摳衣,強隨其後,實有既竭吾力欲罷不能之慨。十餘息而始達其廣……"老人奮力登山的形象十分生動。

或許是雁盪山的風光太吸引眼球了,梁老先生一路貪看風景,竟然忘了作詩。回到家裡後,女兒和兒媳向他索詩,他無以為應。原來梁氏一門風雅,其時在溫州的長女梁蘭省、三兒媳婉蕙均能詩。梁章鉅自覺慚愧,在日記中寫道:"回首生平所歷名山,不一而足,皆有詩紀之,獨於雁盪不留一句,未免山靈笑我老衰。乃勉成長歌一首,不追景而專記事,且語人曰:'此余之禁體游山詩也。'……"老先生覺得不給雁盪寫首詩,不僅無法向家人交賬,更對不起雁盪山,怕山神嗤笑他老朽了。於是補作了一首七言長詩。所謂"禁體",就是不按常規去做(游山詩而不寫景)。詩中有曰:

梁章鉅跋《李文及妻劉氏合葬墓誌》 梁章鉅跋《李文及妻劉氏合葬墓誌》 三十二歲登武夷,七十四歲陟雁盪。平生浪遊老不衰,俯仰名山且自壯……同儕詫我腳腰好,人所到處都不讓。二兒扶持一筇穩,但飭門生省供帳。馮工繪事廖工詩,二客能從亦倜儻。寫景何如紀事真,枯吟懶畫壺盧樣。山中七日即遊仙,草草出山神已暢。

這種敘事之作,在雁盪詩詞中甚少見,自具特色。作者似乎也頗為自得,抄示有關人等。於是紛紛和韻,亦一時之盛。游事已畢,梁章鉅不覺憶起浦城舊事,搦管作小文《雁盪》。他在文中追憶了當年與祖老師對晤的情景後,感慨系之地說:"今四十餘年,而果遂雁盪之游,但惜不獲與吾師相質,因亟記吾師之語以踐宿諾焉。"

翌年,老先生即歸道山。